罗曼·罗兰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是一部以日记体裁写成的作品,哥拉·布勒尼翁生活在路易十三的时代,他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女儿和他的性格非常像,因此父女两见面就吵,实际上因为血缘和血统那么像父女的感情很融洽。
这就像江彤和她的母亲关系一样,倦鸟归家,任何一次受伤,家庭里母亲的角色就是东海里的镇海定海神针,母亲总是机敏警惕的保护着自己的女儿不受外界,她所认为不符合做自己女婿的男人侵扰自己的孩子,孩子只有当了父母才会体会做父母的忧心忡忡,可是母女两的冲撞又是无法避免的。
婚姻根本不是说教就能解决,婚姻的抉择现在在江彤脱离青涩后走进成熟再回头看过往的20年,江彤觉得母亲更现实,有些决定和看法母亲是对的,但是她一直不欣赏母亲的功力性,母亲的外交家的治理家庭的派头,甚至母亲利用自己年轻,小父亲6岁的优势,也许父亲是文化革命被洗劫后被划分为右派臭老九后的资本家的后代,天性里父亲不世俗,世俗的很多必须应付必杀器的应付能力父亲没有。
家庭在讲究阶级讲究门第干净又红右专的时代,作为中学教员的父亲显得格外单薄和绵软,父亲的清秀,江彤继承了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又敏感多情,羞涩的要面子,又不能像母亲那样豪迈的去战胜生活的困难,遇到困难会怯懦,羞怯懒惰,父亲面对母亲的强势,江彤会用评判家的表情和说教试图扭转生活的航标,只是爱情和家庭,夫妻的组合有时就像上帝造物一样,你必须承认亚当和夏娃的结合,所处的微妙里必须拿捏住彼此相互需求或者含蓄的契合的软肋,这就是夫妻。
夫妻的亲切更加导致彼此相互厌倦,甚至渴望走出婚姻的围城,钱钟书的围城走在民国时代抗日文明大转移的西南行走的过程,大上海的旖旎,毕竟卿卿我我和呢喃的是书面的文雅和酸楚的咿呀,可真实的小人物社会工薪底层的小工人人物图谱里,江彤的命运本该就不是书,不是传说而是琐碎的忍耐和悄然的如同咆哮暴跳着不梳头不洗脸是正常化,而化妆后操着北京又带着一些家乡话的普通话的可人,这个美人的情爱故事不是喜剧,绝对不是喜剧,是一处不得不走出心理阴霾和自我证明存在的和最终走出又自动收敛休闭的女人一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