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鲳(学名:Pampus nozawae)为鲳科鲳属的鱼类,俗名灰鲳。属于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其常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区。
中文学名:燕尾鲳
拉丁学名:Hapaloyenys mucronatus (Eydoux et Souleyet)
别称:
十六枚、海猴、黑鳍髭鲷、金鼓、打铁皮界
习性:
喜栖息于岩礁附近及内湾浅滩,属暖水性中上层鱼类。
形态特征体长一般为30~40cm
同物异名?Pristipoma mucronata Eydoux et Souleyet, 1841;Hapalogenys ****is Richardson, 1846
药用部位燕尾鲳的肉。
性味归经甘、酸,温。入肝、脾、胃三经。
功效主治养血柔筋、补益脾胃。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可治气血两虚、久泻不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0一200克。
化学成分肉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
黄鳍鲷,学名:Acanthopagrus latus(Houttuyn, 1782),sparuslatus,(潮汕俗称)胶辣鱼、又名黄脚立、赤翅、黄立鱼。属鲷科棘鲷属的一种海鱼。适应力强,生长快,为中国南方网箱养殖的重要对象。黄鳍鲷体长椭圆形,侧扁,背面狭窄,腹面钝圆。体高,头部尖。背鳍鳍棘部与鳍条相连。尾叉形。体色青灰带黄,体侧有若干条灰色纵走线,沿鳞片而行。背鳍、臀鳍的一小部分及尾鳍边缘灰黑色,腹鳍、臀鳍的大部及尾鳍下叶为黄色。该鱼,在河口半咸水域亦有分布。
中文学名:
黄鳍鲷
拉丁学名:
Acanthopagrus latus?(Houttuyn, 1782)
别称:
黄鳍棘鲷、黄鳍、鲛腊鱼
二名法:
Sparus latus?(Houttuyn, 1782)
简介:
黄鳍鲷,又名黄墙,黄脚立,赤翅等。属鲈形目鲷科鱼类,黄鳍鲷营养丰富,肉质佳美,经济价值高,是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食小型甲壳类。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期常因饥饿而相互残食。摄食强度以水温24℃以上最大。1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2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3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两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黄鳍鲷是一种海产暖水性浅海近岸鱼类,是一种较好的海水养殖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