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三年。
华山上素白的装饰早已换成了红色的喜带,今天是岳不群与宁中则成婚的好日子。
在给众师门前辈守灵三年之后,二十五岁的岳不群终于与二十一岁的宁中则成亲了。由于封闭山门,两人的婚礼并没有向武林各门派发喜贴,参加婚礼的只有留在山上的一些华山门人,以及一些记名及不记名弟子,唯一的长辈就是风清扬。
风清扬在主持完婚礼之后拒绝岳不群让他搬回主峰的邀请,仍回后山居住。
新房里,岳不群拉着宁中则的手说:“师妹,我对不起你,不能给你一个热闹的婚礼。”
“师兄,这就很好,我不喜欢太热闹,我喜欢现在平静的生活。”
“是啊,我们就生几个孩子,收几个徒弟,过这样的生活。”
“讨厌,谁跟你生几个孩子,你把我当母猪啊。”
“当然是跟你生啊。师妹,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红烛下,一双身体缠在一起,早就心心相印的两人终于合为一体。
山下,华阴县城,六岁的唐志强准备上学了。
华阴县城有三所蒙学堂,其中一所是官办,另两所是民办。一般都是贫苦家的孩子去读官办蒙学堂,而有钱人家的孩子都选择民办学堂,因为民办学堂的师资与条件都比官办的好。
民办学堂收费比官办的贵一倍以上,每学期要二两银子。明代一两银子相当于后世的一千块人民币。每学期两千块的费用,果然一般贫民家是负担不起的。
这三年,唐志强虽然没有利用自己重生超越这个时代六百多年的优势为自家谋大富贵,但也不经意在出了些小点子,让自己家慢慢从下层家境升到中层左右。
以现在的家境,唐志强选择的两所民办学堂中靠自己家稍近的‘红松学堂’。
三年中,家里增加了一个两岁的妹妹唐志梅。
开学第一天,唐志强背着新书包要去上学,却被妹妹唐志梅拉住不放。
唐志梅自会走路之后,一直就是唐志强的小尾巴,无论哥哥去哪,她就去哪,晚上睡觉也是一起的。
哥哥最喜欢她,有好吃的都让给她,陪她玩,晚上还会给她讲好听的故事。
“哥哥,我要跟你去。”唐志梅哭得鼻涕都流出来了,她却顾不得擦,双手紧紧抱住哥哥的大腿不放。
“妹妹乖,哥哥去读书,你不能跟去,因为那里的夫子很凶的,会打人手心,很痛很痛的。哥哥学了字,回来给你讲更多的故事。今晚给你讲两个。”
“不行,三个!”
“好,三个。”
唐志梅终于松开了手,而在一边的唐荣康也松了一口气,他对自己这个小女儿是毫无办法,幸好儿子能摆平她。
‘红松学堂’分甲乙丙三个班,刚入学的新生都是进丙班,学完一定的知识,等先生考核满意后,方可转入乙班。最后甲班考核及格,说明是小学毕业了,可以参加县里的县试。通过县试,可取得童生资格。
童生之后,可入初学堂读书。蒙学堂相当后世的小学,而初学堂相当后世的初中。
一般蒙学堂要学六年,而初学堂也要学六年。
初学堂毕业后,可参加府城的府试,通过府试,获得秀才资格,可进入学院读书。
学院想当于后世的高中,每一个州府至少一座官办学院以及一座民办学院。
学院毕业,参加州试。通过州试可取得举人资格。在明代,举人已经是预备官员,拥有做官的资格。
举人之后,可参加全国考试,就是殿试。当然不是全国的举子都能进入皇宫的金殿参加殿试。
殿试之前,会有一场预考,只取前三百名获得殿试资格。这三百名称为进士。
获得进士的学子,可以称为后世的准大学生。
而全大明只有一座大学,就是在京城的翰林院,在那里出来的人,才可能称为后世的大学毕业,也有入阁的可能。
‘红松学堂’的丙班有二十多人,负责的夫子姓郑,学子都称他为郑夫子。
“郑夫子好,我叫唐志强。”
郑夫子看了一下名册,在唐志强的名字下打一个勾,对唐志强点一下头说道:“你坐第二排第四桌。”
丙班二十多人,只有两名女生,可见明代对女孩的教育很不重视。当然,也有不少人家的女孩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不愿意让女孩抛头露面。
丙班也有一名班长,是一位约八岁的男孩,叫李奋。
约早上九点左右,丙班人全部到齐,郑夫子开始上课。
丙班的人并不全部都是今年新入学的,所以,郑夫子在给新生上课的时候,才先给老生布置作业。
唐志强上学的第一天,只学到一个生字:“人”。
学堂是包中餐的,下午四点,唐志强才回家到。
“哥哥,哥哥回来了,哥哥你挨夫子打了么?”唐志梅一见到哥哥就扑了上来。
“哥哥这么聪明,怎么可能挨夫子打。今天可是有四人挨了要,而我却被夫子表扬字写得好。”唐志强神气地对妹妹说道。一个研究生学霸,重新读小学,如果还让夫子打手心,那还不如再让雷劈死得了。
“嗯,哥哥是最厉害的,哥哥一定会考取秀才的。”唐志梅点头说。
唐志强心想,就是考进士,对他来说也没难度,只是看他想不想考而已。唐志强心里还在想着他的剑客之梦。
“志强回来了,晚上想吃什么,娘给你做。”老娘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的满意。
“娘,就吃红烧肉,豆腐焖小鱼。”唐志强熟练地点菜。
“就你嘴刁。”老娘一指头点在唐志强的额头上,笑着进了厨房。
为了以后习武有一个好身子,唐志强变着花样让家里做好吃的。而且,他坚持每天早上和晚上喝一杯牛奶,还带着妹妹唐志梅一起喝。
晚上吃饭的时候,唐荣康问一句:“志强,学堂能适应吗?”
“没问题,很轻松的。”
唐荣康当然知道自己儿子很轻松,因为儿子从三岁起就跟他三叔唐荣建学认字,现在认得差不多一千字,可以说完全不用上丙班,直接读乙班都没问题。
有了三叔这个借口,唐志强在丙班只呆了一年就升到乙班。而在乙班同样一年就升到甲班。
最后,唐志强只用了三年,就从‘红松学堂’小学毕业。
九岁的唐志强,就有了参加县试的资格,成为一个小小神童,却不算是妖孽。因为一些书香世家以及一些大家公子,基本都是四岁开蒙,七八岁就参加县试。所以,九岁的唐志强不算太引人注目。
县试每年一次,九岁的唐志强参加县试,却不是当年年纪最小的考生,因为还有一个八岁的小孩比他还小。
县试一举通过,九岁的唐志强成为名光荣的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