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方治疗汗漏不止的经验,临床将变态反应性鼻炎见清涕不止者,或女性白带清稀量多者可视为桂枝加附子汤证。临床可见,此类病人亦多见肢冷汗多,或平素体虚易汗。
——桂枝加附子汤可治疗各种关节炎所致的关节痛、坐骨神经痛。日本名医吉益东洞用本方加白术,名桂枝加术附汤,治关节肿痛。如关节肿痛伴浮肿者,可以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小建中汤
《金匮要略》
桂枝三两(15g)芍药六两(30g)生姜三两(15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二枚(20g)饴糖一升(30g)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中医治病的奥妙不仅在药味的增减上,而且还在药量的变化上。桂枝汤的组成基本不变,只加一味饴糖,并将方中芍药的量倍于桂枝,桂枝汤的作用便发生变化,变为补虚止痛的小建中汤了。规定:“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金匮要略》规定:“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所谓虚劳急痛,即疼痛多为阵发性的痉挛性绞痛,但程度不剧烈而经常发作,同时伴有心动悸、烦热、多梦、鼻衄等虚弱性症状。这种疼痛,多是伴有桂枝证的慢性腹痛,或是桂枝体质的慢性腹痛、动悸、虚弱。小建中汤证如下:
1.慢性腹痛伴动悸、烦热;
2.虚弱、腹部扁平而肌紧张;
3.舌质嫩、苔少。
日本汉医在应用小建中汤时,比较注意腹证。津村制药会社的小建中汤运用说明书上这样写道:虚弱体质,易疲劳,腹部可见腹壁薄,腹直肌紧张。按本人经验,以上腹证多见于桂枝体质的患者。一般来看,肥满者、大腹便便者的腹痛,极少见有小建中汤证的。舌质嫩,是指舌质柔软而有光泽,若舌质坚老而苔厚者,多表示体质充实,内有实热或瘀血,小建中汤便不适宜了。
——小建中汤对痉挛性腹痛的疗效是确切的。临床指征是腹痛呈阵发性,腹肌紧张或腹虽胀满,腹皮按之硬但中空,舌质多嫩红偏暗,舌苔薄白或少苔。这类腹痛可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胃肠神经症、结核性腹膜炎、胆道结石及蛔虫、输尿管结石、痛经等多种疾病中。有人认为本方对胃癌早期心下部疼痛、胃部有振水音、腹部挛急痛、脉软弱,或呕吐、食欲不振、便血、呈贫血衰弱症状者有效(8)。
——本方去饴糖可治疗痉挛性便秘。其大便多干燥如栗,并有腹痛。有报告用本方(饴糖30g、白芍15g、桂枝6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5枚)治疗习惯性便秘11例,7天为一疗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4例服1疗程,6例服2疗程,1例病程达16年之久者服5疗程(9)。
——本方可作为虚弱儿童的体质改善药使用。这些儿童多为白瘦体形,毛发枯黄,易惊,多汗,食欲不振,脉虚浮。尚有报告以小建中汤治疗体质虚弱、易疲劳、腹直肌紧张的遗尿患儿7例,平均在一周内出现显效(10)。对白瘦患儿的腹痛、盗汗也有效。日本常用本方治疗小儿胃肠神经症,特别是用于性格内向,惧怕上学,其腹痛往往在早晨上学时发作的患儿。
讲小建中汤的作用,离不开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是著名的芍药甘草汤。张仲景原用于治疗外感病误用汗法所致的脚挛急,后世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有报告本方对腓肠肌痉挛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症、坐骨神经痛、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顽固性呃逆、胆石症、蛔虫病、输尿管结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有效,尤其是对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和腓肠肌痉挛,本方的疗效已基本肯定。故凡解痉挛、止痛的方剂大多含有芍药甘草汤。芍药的用量一般为10g~20g,若疼痛较剧时,可以用至30g~60g。
临床应用小建中汤常常加减。加补气生肌的黄芪,名黄芪建中汤,适用小建中汤证见贫血、自汗、易感冒者;加养血调经的当归,名当归建中汤,适用于女性产后体痛、腹痛及月经痛等。小建中汤去饴糖,名桂枝加芍药汤,因去味甘甜的饴糖,对不喜甜食或不宜甜食者,或病情呈急性化倾向、腹痛程度比较重的患者比较适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三两(15g)芍药六两(30g)甘草二两10g)大枣十二枚(20g)生姜三两(15g)大黄二两(10g)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面提到,虚实的区别,简单地说,是机体“门”的开和闭。自汗、多汗是体表的“门”常开,故称表虚;便秘、腹痛是体内的“门”紧闭,故称里实。临床可见,“桂枝体质”表易虚而里易实,表虚则经常自汗、多汗,同时又易便秘、腹痛;桂枝加大黄汤便是为表虚里实证而设的。
桂枝加大黄汤由桂枝汤芍药加倍,再加上大黄而成,也可看作是小建中汤去饴糖,加大黄的方剂。大黄,是中医重要的泻下清热药,被称为斩关夺门的“将军”,它能破门而入,攻下胃肠的宿便、积滞及内热,故是里、热、实证的代表性药物。桂枝加大黄汤主要是用于桂枝汤证复见便秘、腹痛者。本方还可用于桂枝体质的习惯性便秘、腹部手术后的排便不畅、伴有里急后重腹痛的痢疾等。桂枝加大黄汤证如下:
1.发热或自觉热感,恶风、自汗;
2.便秘,持续性腹痛,拒按;
3.舌苔厚干。
本方不仅仅是通便剂。对“桂枝体质”患者的胃痛、咳喘、发热、头痛等病症见便秘燥结、腹痛、舌苔厚干者,均可使用。顾氏介绍治疗1例顽固性荨麻疹,曾用西药及中药祛风活血剂治疗无效,其表现为发作时形寒怕冷,大便每2~3日1次,且燥结难下,用桂枝加大黄汤1剂而愈(11)。
可能有读者要问,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都治腹痛,其区别在哪里?小建中汤所治的腹痛,为慢性虚弱性腹痛,患者的全身状态不好,腹痛绵绵,按之舒适,且喜甜食,无里实倾向;桂枝加芍药汤所治的腹痛,多为阵发性腹痛,时发时止,里实倾向渐露;桂枝加大黄汤所治的腹痛,为持续性腹痛,而且拒按便秘,舌苔也较厚干,里实倾向十分显著。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
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30g)甘草二两(10g)生姜三两(15g)大枣十二枚(20g)龙骨三两(15g)牡蛎三两(15g)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桂枝汤证本来有自觉的上冲感、动悸等证,若此类症状更为严重,出现胸腹部的搏动感、上冲感、易惊恐不安、睡眠浅或失眠、多恶梦、自汗盗汗时,则应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临床上常见那些面白体瘦的儿童,目睛虽然有神而多易惊、夜啼不安、且多汗;那些白瘦体弱的青年男女,也多见心腹动悸、易失眠、多梦、易盗汗。对此,可以注意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是否存在。张仲景用本方治疗“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失精家,大多面白、形瘦削、易汗、易遗精等,可以认为是桂枝体质的一种类型。
本方中的龙骨为古代多种哺乳动物骨骼的化石,这种无味、无臭、吸湿性极强的东西,却是一味重要的镇静、安神、收敛药,临床上对伴有脐下动悸的惊恐不安、烦躁、失精、出血等证有效。牡蛎为海洋贝类生物牡蛎的贝壳,药效与龙骨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以胸腹部的动悸为目标,故可以治疗胸闷、心动悸、头昏头痛、盗汗、烦躁、遗精等。张仲景每将龙骨与牡蛎相配,入桂枝、柴胡剂中,治疗胸腹动悸、烦躁不安、失眠等。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如下:
1.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
2.自汗、盗汗,或遗精;
3.脉浮大而无力;
4.舌质嫩红、苔少。
笔者观察:决定本方能否应用的关键是脉象与舌象。脉必见浮露、大而无力,若沉细、沉实或大而有力,均不是本方脉象,应当注意。舌质嫩红、湿润、舌苔薄白者可用,这表示正气虚而内无邪。舌质暗红坚老者,为里有郁热;舌质淡白胖大,为里有寒湿水饮;舌苔黄腻、焦干、厚腻分别代表里有痰热、积热、湿浊等,都妨碍本方作用的发挥,故慎用。
——本方常用于儿科疾病,如迁延性肺炎、软骨病、遗尿、自汗盗汗、夜啼、低热等。王氏报告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正虚为主的小儿肺炎13例,痊愈8例,好转4例,无效1例(12)。笔者曾以本方加生石膏、北沙参治愈1例体瘦面白的夏季热患儿,其主要表现为口渴、烦躁、入夜盗汗。
——本方还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的失眠、多梦及心悸、胸闷等。对男性病人的遗精、阳痿、早泄、不射精以及女性病人的月经失调、性冷淡、焦虑、恐惧等有效。笔者治一位男性青年患者,素质孱弱,是个白面书生,患前列腺炎,睾丸疼痛、遗精、多梦、盗汗,专科屡投清热活血剂不效。视其形瘦目睛精采外露,舌嫩红苔少,脉大无力,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五味子、芡实、莲须,三剂即寐安、汗止,续服30余剂痊愈。
——笔者常用本方治疗桂枝体质的久喘、多汗、舌质嫩红、苔少者以及慢性胃痛、腹痛伴见多梦、失眠、盗汗、头昏、舌苔少者,故肺气肿、支气管喘息、消化道溃疡、胃炎等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15g)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细辛三两(5~15g)甘草二两(10g)通草二两(10g)大枣二十五枚(30~50g)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面介绍了擅治腹痛、胃痛的小建中汤以及擅治肌肉痉挛性疼痛的芍药甘草汤,这里还要介绍一张擅治四肢冷痛、头痛的方剂——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可以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味方。所加药物的功效如下: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当归的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具特殊芳香,性味甘辛温,是传统的妇人调经药,有镇静、镇痛、补血、强壮、润肠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道:“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当归常与芍药相配,用于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等。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辛的全草,因根细而味辛得名。细辛辛温,最能发散风寒而止痛。《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中医临床主要用细辛:①发汗散寒,治伤寒无汗、发热、脉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②止痛,治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痛、齿痛;③温肺祛痰,治风寒型的咳喘痰多。本方用细辛主要取其发散风寒、温通止痛的功效。而且与桂枝相配,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与桂枝汤相比较,当归四逆汤的温经止痛作用大大增强了,临床常用于虚寒性的疼痛。这种疼痛主要出现在多种神经血管病变及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末梢循环障碍性疾患,一些局部炎症性疼痛及痉挛性疼痛也可以见到。
当归四逆汤的经典方证为的条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根据的记载与后世医家的实践经验,当归逆汤证可以归纳为: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脉细;
3.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4.舌淡苔白。
本方证的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四肢逆冷,故方名“四逆”。脉细为血管收缩的缘故,并非心脏功能衰弱,故全身情况比较好。疼痛是必见症状,大多遇冷更剧。女性可见月经期间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表示寒证的存在,是临床的重要鉴别点。
当归四逆汤证多见于以下病症:
——雷诺氏病、冻疮、红斑性肢痛等。雷诺氏病是肢端血管痉挛性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肢端苍白、紫绀、疼痛,与本方证颇多相似之处。本方可加吴茱萸、生姜、桃仁、红花。冻疮多见肢冷,局部红紫肿胀,本方对此有效,既可治疗,也可预防,用法既可内服,也可熏洗。红斑性肢痛以下肢远端血管扩张发生烧灼样剧痛为主要症状,也可出现当归四逆汤证。
——头痛。本方对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及辨证属血虚肝寒的其他头痛有效。偏头痛系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的周期性发作性头痛,发作时多呈虚寒证。游氏曾三度报告本方加川芎治疗70例,一般服药15~20剂,平均18.6剂,观察期限均为最长发作间歇期的5~10倍以上,平均为40.2月。结果症状被控制达27例(38.6%),显效19例(27.1%),有效16例(22.9%),无效8例,有效率为88.6%(13,14)。丛集性头痛以眶周为主,游氏报告用本方治疗30例,结果控制症状11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15)。笔者观察,用当归四逆汤有效的头痛,常伴见四肢厥冷,且舌质淡、脉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亦表现为患肢剧烈的疼痛,有些患者对寒冷敏感,可见四肢厥冷。恶寒脉迟者,可加附子、细辛;局部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大黄。另外,传统治疗足膝无力的牛膝、石斛也可加入。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等。吴氏报告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20例,经治6~20天,结果治愈18例,症状显著减轻2例(16)。
——齿痛。张氏报告用本方加吴茱萸、生姜治疗老年体弱的虚寒性齿痛颇有疗效,并认为不用吴茱萸、生姜便疗效不显著(17)。
此外,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也可以见到本方证。大多月经期四肢冰冷、腹痛、腰痛、头痛,带下病见白带多而稀薄如水而气腥。据笔者观察,本方证可见于体瘦、面青白的女性,若体型肥胖者的肢冷体痛,应注意其他方证的存在。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治“内有久寒”。吴茱萸是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的果实。因有小毒,一般经甘草水浸泡后使用。吴茱萸性热,有良好的止痛、止呕作用。对于寒性的头痛、胃痛、腹痛等尤为常用。一般剂量为2~5g。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与生姜,使本方的镇痛、止呕作用优于当归四逆汤,伴呕吐、恶心、头痛,尤其是巅顶痛者比较适合。
温经汤
《金匮要略》
吴茱萸三两(5~10g)当归二两(10g)川芎二两(10g)芍药二两(10g)人参二两(10g)桂枝二两(10g)阿胶二两(10g)牡丹皮二两(10g)生姜二两(10g)甘草二两(10g)半夏半升(10g)麦门冬一升(30g)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温经汤是传统妇科名方,其药物组成可以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味方。方中当归、川芎、芍药补血活血,是传统调经的主要药物,阿胶能止血、补血,常用于月经过多、贫血等。牡丹皮具活血化瘀、清热的作用,桂枝、吴茱萸则能温经止痛,故本方能养血滋阴、活血化瘀、温经止痛。本方的应用范围颇广,月经不调、漏下、下腹部冷痛、不孕症等可以考虑使用本方。有报告温经汤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
温经汤证如下:
1.月经不调、血色暗淡;
2.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3.腹壁薄而无力,小腹部拘急、疼痛或腹胀感;
4.消瘦、皮肤干枯发黄、口唇干燥、手掌干燥裂口、舌质暗淡。
月经不调所指的病证有月经先后无定,或逾期不止,漏下不断,或一月两行,或二三月一行,更有闭经者。有月经者,关键是问血色、血质,温经汤证多见血色暗淡。若血色鲜红或紫红、质黏稠者,为内热甚,温经汤就不适宜了,可以考虑使用丹栀逍遥散或荆芥连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