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困惑与无奈
小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了父母的爱护,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习惯于听他们的话,穿他们买来的衣服,按照他们制订的计划来学习,他们的话就是圣旨。可是渐渐地,进入了中学之后却发现,原来这种习惯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不和谐:他们总是替自己作决定,一点也不民主;他们总是喜欢探听自己的秘密,真烦;他们总是不给我们自由,为了考大学,居然不准我们看球赛,霸道;他们不准我们打扮得漂亮些,真土;最重要的是,父母总是堂而皇之地说这都是为了我们能顺利地考上大学!
到底怎么了?父母不再那样可亲可敬,反而变得令人讨厌。父母是否真的爱我们?爱我们为什么还这样限制我们?为什么不尊重我们?为什么……哎,好烦啊!
同学们,是否大家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问题?有没有想过这些令人烦恼的问题到底该如何处理呢?是否你和父母之间缺乏沟通?
爸爸,妈妈,我不是你们的私有财产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费孝通
读一读
“鹏鹏,你手里翻的什么啊?眉飞色舞的。”妈妈见儿子这样高兴,不由关心起来。
“哦,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得挺幽默……”鹏鹏一边说,一边把手中的书递给了妈妈。
翻了几页,没看几行字,妈妈就皱起了眉头:“你怎么尽看些胸无大志的垃圾书呢?我已经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快高考了,不能看这样的书,浪费时间。你看看,这都写了些什么东西?什么‘你丫个祸害’‘卖女孩的小火柴’。”
“妈,这是文学!”鹏鹏反驳道。
“文学?搞文学的能挣大钱吗?啊,你看看,”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回来了,“前几天不是刚说过你吗?不要看这些乌烟瘴气的东西,你前一阵子看什么《北京娃娃》。那个作者据说是北京某个高职的学生,还辍学了。你说,这样的学生,能写出什么好东西啊?连重点高中都考不上,差生,居然这样的人写出的文章你们也当宝贝捧着!”
“爸,他们的作品都很出色的!郭敬明的作文都获新概念奖,我也想……”鹏鹏不服气地说道。
“你也想什么啊?是不是还想靠文学吃饭啊?你怎么这么没有出息呢?你现在的任务是考上医学院,还有几个月就高考了,你脑袋里想什么啊?这样,你能当医生啊!废话少说,赶紧给我写作业去!”
这样的争吵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了,爸爸和妈妈希望鹏鹏考上医学院,去学医,而鹏鹏的愿望是去学中文。爸爸总是跟他说自己小时候,由于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他没能参加高考。再看看爸爸儿时的小伙伴——沈叔叔,现在在北京的大医院里当领导……“当时我也想学医,可惜没有条件啊。”这是爸爸常说的一句话。吸取了教训,爸爸和妈妈自然就对儿子严格要求,希望他能考上医学院,实现他们的愿望。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当年自己没有机会去做的事情,现在总会为孩子不断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去做。大部分的父母认为孩子涉世不深,没有经验,为了孩子将来生活得更好,因此煞费苦心地替孩子选择将来的职业。可是,这些父母选择的专业,真的适合他们吗?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吗?于是,总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怪孩子不听话,孩子怪父母固执,两代人的恩怨不断上演。
父母的期望
同学们总是抱怨父母把他们的意见强加在自己的身上,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不知道听到多少同学在抱怨自己不想学这个专业,迫于父命却只好选择这个。
可是,当同学们在一味抱怨父母固执、专制的同时,对于父母的期望,大家又了解多少呢?难道父母真的那么不通人情吗?
美国心理学家简和布卢克斯在他们的书《养育之路》中这样写道:许多父母对于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着特殊的期望。将这些期望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期望孩子成为父母自己想象中的人。
2.父母非常希望孩子的气质、掌握的技能或者是兴趣与自己相符,如果这些与自己不相符,父母会感到非常失望和沮丧。
3.希望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
4.如果孩子表示出不满,父母就会感觉到不安,于是便加以惩罚。之所以惩罚孩子,并不是因为孩子“反对”了他们的意见或要求,而是孩子的“反对”这种态度本身。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因而也赋予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权利,希望孩子的行为、思想、感情和行动都符合父母的要求。
5.希望孩子变得有一点无助。
6.如果孩子需要父母持久的帮助和引导,会让父母很有成就感。
7.希望孩子理解和赞同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
父母全心全意地爱着自己的子女,在抚育孩子的时候付出了努力和关爱,当然希望孩子能够认可和接受自己所做的、所付出的。
父母总在设想孩子的将来,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程,所以为孩子设定各种目标,让孩子按自己的愿望发展。比如,现在软件、物流、外语等专业是比较热门的,而且工作待遇或发展的机会都比较理想。所以,父母们通常会要求孩子“学习热门专业,以便将来好找工作”,以至于忽视孩子个人的专长和爱好。
父母内心有一个小孩
一个美国学者提出这样的理论: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自私”的小孩,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的关心,而不愿意遭到别人的反对。
对于孩子,父母一方面希望我们早日长成大人,可潜意识里,那“内心的小孩”却不希望这样。因为一旦孩子长大了,羽翼丰满了,势必会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父母需要孩子在他们身边,需要“照顾”孩子,这样才不会感到空虚和寂寞,体现出“为人父母的价值”。同样,随着年龄的越来越大,他们作为“小孩”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强烈。
正如著名作家刘墉先生在他的一本书里写道:过去维他命、饼干、水果,可能都放在一家人取用的地方。老人则喜欢私下准备一份放在自己屋里,他躲在里面看他的电视、吃他的东西、看他的杂志,活像蹲在纸盒后面,自称那是“他家”的小孩子。而且,老人也跟孩子一样变得爱撒娇,这就是人家为什么总说老人是“老小孩”。
父母也是从儿童慢慢长大的,因而儿童期的很多体验也延续到成年。比如,“自我中心”,需要别人关心,不愿意被“抛弃”,希望别人都听他的等。
原来,彼此都是孩子!尽管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抚养孩子,可是他们也有任性的时候,也有“自私”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底细”后,同学们,大家能谅解父母的错误吗?
尝试沟通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的确,父母是带给我们生命的人,从牙牙学语,到会喊第一声“爸爸妈妈”,再到离开家上大学。可以说,父母在空间、时间上都是我们最亲近的人。这种时空的优势,足以给父母最佳的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
从另一方面讲,父母又是世界上最难做到客观了解孩子的人。所谓“当局者迷”,有时距离太近反而更难见其全貌,父母可能只看到孩子的长处和短处,而忽视了其另一面。
我们总是在追求独立,渴望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规划将来,而听不进去父母的叮咛、教育。在我们看来,父母的观点已不合时宜。他们无权干涉我们的人生,不应该把他们的观点、想法、要求强加在我们的身上。因此,我们往往不同意父母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产生了逆反心理。
大家是不是经常会向父母抱怨道:“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我怎么知道你想让我干什么啊?”同样,父母也并不了解我们的想法。于是,都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搞不清楚。出现问题的关键就是没有好好沟通。因此,对我们来说,无论是认为父母的安排不恰当,或是认为父母无权干涉我们,或者有更好的建议,都必须让父母知道。如果你不说明自己的想法,父母怎么会知道你是要吃米饭还是要吃面包呢?思想是要通过表达才能交流的,不是吗?
父母经历过风风雨雨,人生阅历也比较丰富,因而他们的想法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想法也会有其局限性。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伟人是这样,凡人更是如此的。一个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成员休戚相关,应该相互适应,相互协商,朝一个共同的方向前进!
妈妈,不要让我丢脸
为什么我妈妈这么嗦?
为什么我爸爸这么霸道?
为什么他们总是把我看成小孩?
我不要他们肉麻兮兮的关心!
高考的事情,我能处理好!
同学们,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触:为了让我们安心地参加高考,父母竭尽所能为我们做好一切事情,不让我们洗衣服,打扫卫生,参加劳动;学习的时候,为我们端牛奶,冲咖啡;睡觉的时候为我们盖好被子。总之,父母总是在想方设法地为我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是我们真的需要这样被裹起来吗?
读一读
在作家刘墉的《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飞翔——在生命中追寻的爱》这本书中同样探讨了这样的情形:
记得小时候,我们夫妻常带儿子去看电影,一家人拉着手,有说有笑,真是段快乐的时光。可是,当他上了中学,同样去看电影,他不是远远走在前面,就是故意走在后面。有时候过街,他妈妈拉他,他居然把手挣脱,一个人走开。在大庭广众之下,真让父母难堪。
有一天我问他:“你为什么躲着我们,一块儿走不好吗?一块儿走丢你脸吗?你老爸老妈真那么老那么丑,不配跟你走在一起吗?”
你猜他怎么回答?他居然想都没想:“当然让我丢脸,这么大了,还跟爸爸妈妈看电影,还让妈妈拉着,丢死人了!别的男同学,早带女朋友看电影了。如果让他们看见,我还去不去学校?”
爱的困惑
天下几乎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只是不知道如何去爱。
每个人都有自我中心的一面,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是非观念来衡量别人。我们虽然也会不时地关心别人,但是要做到感同身受却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父母习惯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为子女考虑,习惯于孩子小时候那样把一切都安排好,甚至为子女设计好将来的人生,只要孩子朝着这个方向走就行了。可是,我们作为孩子似乎总是“不领情”,总是抱怨父母不给我们自由,不信任他们,不理解他们,给了我们太多的束缚。父母则总是不知道我们为什么不愿跟他们说话,不要他们管,不满意他们的关心。啊……问题出在哪里?
“孩子真难伺候,什么活不让他干还不满意!到底要怎么样啊?”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烦恼。
“我该如何才能让父母别再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大家一筹莫展。
问题在于:父母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
问题还在于:我们只是一味抱怨,却不知道如何让父母意识到他们错了。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你很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
这是《大话西游》里广为流传的经典对白,虽然有些搞笑,不过仔细一想,也还是有些道理的,那就是:
想要什么就要说出来,否则,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要什么呢?
同样,父母做错了什么,孩子也要及时指出来。否则父母只能是蒙在鼓里,孩子也只能是生气发火,却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我们家长都是为孩子着想啊,你说都快高考了,我们家长不是好心好意为他做一切事情嘛”“真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做得多了嫌我们让他们丢脸,做得少了又嫌我们不关心他们”。父母其实是很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对自己有意见,想搞清楚自己是哪里做得不对。可是却没有机会,因为孩子没有给父母机会。同学们,为什么不告诉父母你们的想法呢?为什么不尝试着与父母沟通一下呢?
“爱”如果能说出口,我的心里不难受
沟通是需要技巧的,对父母“发泄”不满和抱怨也是一门艺术。大吵大闹、大喊大叫非但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还会使得“敌对双方”局势恶化,爆发新的“战争”。所以,不妨……
试一试
首先弄清父母的想法
当父母有对自己不恰当的行动时,首先不妨心平气和地倾听父母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的目的,了解他们的考虑和观点。父母之所以这样做,肯定是有他们的想法和考虑。所以,要想“百战百胜”地说服父母,首先就得“知彼所想”。
多一个“脑子”
不要马上就否认父母的做法,仔细想想他们的“大包大揽”或者安排有没有合理的地方,切忌冲动任性,意气用事。
说出你的不满,以及你认为他们做错的地方,你的考虑是什么。一味地发脾气,大声叫喊,只会把事情弄糟。不妨尝试一下下面的说法:
老爸老妈,我理解你们的意思了,可是我认为这样做更好些……
多谢你们关心我,我知道,你们是很疼我的,怕我在学校吃苦,要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什么都为我做。可是,我在慢慢长大噢,这些小事情还劳烦你们大驾吗?我自己就能摆平了,再说了,适当干些家务活也是对紧张学习的一种调节啊……
妈妈,难道您不相信您的女儿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可是您的女儿啊,让我试着自己来做吧,我想您也不希望看到一个“高分低能”的我吧?如果遇到困难,我肯定会向您求救的!
讲求“策略”
爸爸,妈妈,给我一点空间
爸爸妈妈,为了高考,能不能给我一点空间?
能不能不要随便翻我的书包?
能不能不要天天追问我有几个朋友?
能不能不要在我打电话的时候偷听?
读一读
“哥们,怎么了?让人给煮了?”放学的时候,于心洋见彭刚垂头丧气地收拾东西,忍不住问了一句。
“哎,别提了,都不想回家了。”彭刚头也不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