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张晓晓。别人都叫我晓晓,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村里的小学念书,当时的我,无忧无虑,每天上课下课回家睡觉。第二天早早的赶上老师来之前抄别人的作业,然后上交。老师是隔壁村的,是一个年近50的老头姓王,我们都叫他王老师。看上去很和蔼从不打骂学生。每天都是骑着他的老式自行车到学校。差不多每次都是早读时间到学校。班里没人早读,和同桌和同学交谈甚欢。班里最调皮的王小二站起来发话了。他说昨晚去山上掏蚂蜂窝,那叫一个刺激,差点没蛰到我。另一个同学上声应和,别吹了,昨晚你不是早早的就睡觉了吗?哈哈哈哈......全班都在大笑。
叮铃!叮铃!叮铃!咦怎么这会读书声这么宏亮了?老班惯用的手法,每次到学校都会按响他那自行车的铃,像是在暗示我们这些不好好早读的学生们。老师在走进了教室,读书声越来越大。也许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跟一群10岁以下的孩子计较。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课程还挺有意思。村里的小学就两个老师两间教室。因此一个老师带两个年级,两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记得当时的课程是这样的,周三下午,两节音乐课。周四下午,两节故事课。每当到这些课程的时候,四个年级挤到一间教室,在杨老师(杨老师是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还算帅气。对学生挺严厉。)的带领下唱《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听他讲最最著名的《水浒传》。当年最喜欢的一段就是武松打虎。觉得他好厉害,小小的脑袋瓜里总会幻想,武松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校里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勤工俭学,比如帮农民伯伯家摘辣椒,然后给一些费用,就当班费。添补些教具。最有趣的就是上山去捡柴了。YN本就是山地居多,这里更是山外有山,做饭仍然是用木柴。我们这些小学生自然不是捡柴来做饭。那是用来做什么呢?当然是烤火用的。冬天的早读最有意思。全班拿着书,围着火堆,边烤火边读书。我们当然不会那么乖,看吧那几个男同学都把鞋子脱了脚伸的长长的在烤他们穿了几天的袜子和脚丫,哎呀,,,好臭好臭一股酸臭味漫延。女生们可不乐意了开始数落他们。一阵嬉闹打趣。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自带火盆,三条铁丝安插在废旧的盆子上。里面装上木柴,上课也可以暖暖的啦。
说到吃的,就不多了。辣条和冰棍,棒棒糖都是极品。每当隔壁村的大叔背着铁皮的箱子来到校门口,在看看某某同学吃着冰棍享受的样子,我怎么不心动?马上跑回家,问妈妈要了一毛钱。家里本不富裕日子还算过得去。爸妈从小就比较疼我,几乎是有求必应。拿着一毛钱,总算可以吃到美味的冰棍了。甜甜的,凉凉的,炎热的夏天吃上一个真爽!
每天的晨跑依旧进行,有时是在学校的操场,有时是围着乡村的路道跑,1234,1234,整齐的口号响遍了整个村庄,也许还吵醒了正在熟睡的家人。说到操场,操场中间长满了很多草,除了可以坐着玩耍之外,调皮的我们还会把草结成一个个死结。当时只是好玩,并未想象到被绊倒的人什么感受。操场周围种满了常青树,很适合躲猫猫。学校前面是花坛,里面种满了菊花,鸡冠花,太阳花等等,教室后面是老师的菜园。整个校园看上去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宁静,那么的快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无所谓成绩好坏,无所谓考试结果如何。这对学生来说是多少幸福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