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西域小国也。西域共有43个主要国家,伊吾是第一站,他的东边是强大到爆棚的东土初唐,西边则有突厥可汗。伊吾往西又有其他西域诸国,虎视眈眈,而且伊吾地处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隋唐大战,突可汗掌权西域,伊吾之王向突可汗俯首称臣,然今东土初定,西域之地之后必于汉武大帝时期一样,凡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西域定会回归中原版图。那时伊吾便反戈突可汗,向唐高祖李渊俯首称臣,伊吾便再次回到中原都护府管辖。
伊吾王对于这样的境地很无奈,他也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做到左右逢源,并且和周围的西域诸国搞好关系,国运虽无法把握,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未必不可期.....
伊吾寺,寺庙里有三个汉僧得知大唐高僧,今来伊吾的消息,便彻底坐不住了,他们衣不及带,跣足出迎,抱法师哭,哀号哽咽不能已已。其中一老僧激动道:“岂期今日重见乡人!”
隋唐大战及至大唐初定期间,战乱频繁,无暇顾及之中,西域之地遗失,唐初又有国诏不许百姓外出,这时候,一个中原高僧来此,此情此景也就不奇怪了。奘法师看见汉僧,自然也是百感交集,于是上前过去和他们相对哭泣。哭声震动了周围的住民,他们好奇地驻足观望,询问出了什么事,正好此时有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王派遣伊吾的使者来到此地,听闻有大唐三藏法师来此,就回去把奘法师到访伊吾的事报告给了高昌王麴文泰。麴文泰一听,即刻再次向伊吾派出使者,不客气地命令伊吾王把玄奘送来。同时也安排了几十匹好马,和一干贵族大臣沿路迎候。
哈哈!昔日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劫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于凉州。今日我高昌百废待兴,不费一兵一力,却有大唐三藏法师玄奘来我高昌,此天赐良机也。众士听令!准备几十匹汗血宝马仪仗队跟随,而众贵族大臣则起驾和本王沿路迎候奘法师。
奘法师叙旧完毕,准备启程,周围百姓听闻大唐高僧来此,皆注目观望,不愿离去,这也影响了奘法师西去的脚步,无奈之下,只好就近找地方住宿,明日再做打算。第二天,高昌使者八百里加急,就在奘法师住的地方驻扎起来,命令伊吾之人不能靠近,随后,仪仗队一干人等以及高昌王鞠文泰下马迎接,乐队走起!
奘法师听见门外音乐奏起,盛是热闹。便出门寻究竟,门外,高昌王鞠文泰第一时间拜拳行礼,说出自己的一番盛情,奘法师看不好辞谢,也就只能听从安排,跟随仪仗队过了一个小沙漠,花了六天时间,终于来到了高昌的白力城。这段旅途由高昌王麴文泰安排妥帖,派人马相迎,也就没有发生什么危险的事。
时天黑也,到白力时夜幕降临,原来打算停留的,但是城中的官员和使者说,其实王城离白力已经不远,请法师数换良马前去,法师先所乘赤老瘦马留使后来。再没有比这赤马更好的马了,不过,伊吾之后,危险重重,让这赤老瘦马去吧,去他该去的大草原,奘行礼再次拜谢此马,驾!我走了。奘法师就这么与它告别了。
凌晨三点,高昌王城城门紧闭,守城长官出来查看动静,鞠文泰下令速速开门、城内随从兵侍列烛出宫,将奘法师恭敬地迎接至城内风景优胜的“重阁宝帐”。安顿完毕,鞠文泰对奘法师再行礼曰:“弟子自闻师名,喜忘寝食。量准途路,知师今夜必至,与妻子皆未眠,读经敬待。”
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为什么不安顿至白力城,是因为,众将士都在王城守候,等待鞠大王归来。鞠王参拜过后,接着派着王妃和几十名侍女参拜。就这样,参拜至天亮,奘法师支持不住,乃谢绝。麴王便离去,叫太监去伺候。
次日,奘于下午起身,鞠王又来带人不停参拜,他想让奘师留在此地,所以礼至于斯。之后,鞠王派了一个曾经去长安学习佛法的彖法师与奘师相见。此彖法师佛学于高昌者优秀至斯,麴王视如重宝。然彖与奘相见并不令奘有留下的意思,奘便不聊离开了,麴王并不死心,又派一个八十多岁的国统王法师,让他与奘师整日整夜待在一起,劝奘师留于此地,奘接着离开了。
就这样在高昌停留了十几天之后,奘法师想走了,向麴王辞行。麴王乃曰已经让高昌的高僧请求留下,不知意下如何--“已令统师咨请,师意何如?”奘乃言:“留住实是王恩,但于来心不可。”
鞠王心中一寒,并不死心曰:“朕与先王游大国,从隋帝历东西二京及燕、代、汾、晋之间,多见名僧,心无所慕。自承法师名,身心欢喜,手舞足蹈,拟师至止,受弟子供养以终一身。令一国人皆为师弟子,望师讲授,僧徒虽少,亦有数千,并使执经充师听众。伏愿察纳微心,不以西游为念。”
由此话看来,这鞠文泰能当大王,亦是一雄也。有谋略。有胆识。高昌之地在西域各国中汉化程度最高,鞠文泰本身就是汉人,他的这句话有恭有硬有尊,实难反驳。
奘驳曰:
“王之厚意,岂贫道寡德所当。但此行不为供养而来,所悲本国法义未周,经教少阙,怀疑蕴惑,启访莫从,以是毕命西方,请未闻之旨,欲令方等甘露不但独洒于迦维,抉择微言庶得尽沾于东国,波仑问道之志,善财求友之心,只可日日坚强,岂使中途而止。愿王收意,勿以泛养为怀。”
那么高昌雄王与三藏法师的较劲,谁最终能够胜利呢?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