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雨沿着熟悉的路线开着车,欣赏着荒凉的自然美景,一路上也没会过车,途中靠边停车休息就吃点饼干喝点保温瓶里的茶水。
等到了乡政府简单交接了一下去一间临时腾出的小房子里放下行李才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除了一张空空的木格旧床和一副旧却结实的桌椅。
按照惯例和乡政府的一共有四个同事和大家一起吃顿饭用公款,具体职务跟负责领域不详。陈昭雨一睹荒凉的乡镇心想能找个饭馆已是不易了,用公款吃喝一顿相比之下已是相当清政廉洁的了。四个同事全是彝族包括乡长给陈昭雨的第一印象是谦卑的,虽然都相对年长。就因为偏远荒凉根本就没有人报考此地公务员,而这些同事是怎么入职的也不得而知,也不重要。陈昭雨跟随大家在乡上的集市场口上的一家饭馆坐下,放眼望去集市和自己家乡的小集市一样是羊肠小道,只是空空如也。在连县城都是隔期才有集会的地方乡集市隔期也就不奇怪了。乡长预约好的是唯一一家又黑又小又脏乱的饭馆,不然是没有卖饭的。热情的饭馆夫妇上的菜是一盘青椒炒鲜猪肉丝、一大盘羊肉坨、一盘炒牛肉片、一盆彝家酸菜鸡汤。或许环境不是那么好,但那淳朴的热情和美味但却原汁原味的菜肴,让一个吃过高级酒店天价菜品的吃货无可挑剔。
席间大家并没有说工作上的事,反而是像陈昭雨打听其他地方的环境之类的事,完全就像是几个校园里的学生在谈天说地一样。饭馆老板也在旁边坐下听着,偶尔也参与聊几句,只是不上桌,气氛很融洽。那种融洽让陈昭雨产生一丝懒洋洋的愧疚感,彝族本是爱酒并且嗜酒的民族,但是大家没有喝酒,虽然陈昭雨明明看见那个门口显眼的大酒缸。两个小时过去了,菜盘也空了,大家也离开了,或许是因为预定就付了钱直接走了。
陈昭雨因为没有准备被褥就去乡长家里借用,乡长夫人大方的借给陈昭雨床褥然后寒暄了几句帮陈昭雨一起抱回宿舍铺好床,乡长简单说了一下乡政府的格局道别走了。陈昭雨拿出日常用品去厕所门口的水龙头洗漱,尝一口自来水,没有什么异味,晚上七点多的时候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已经有了寒意。洗漱完进厕所去上厕所,或许是人少或者是大家讲究卫生,水泥抹平的厕所挺干净的。拿回洗脸盆和洗漱用品,再拿出烧水器去接水进房。陈昭雨一个人在空荡荡的乡政府里踱步,虽然地方也小,但是还是很空荡,没有人,甚至没有物件。陈昭雨去拿出全部塞在车里的东西,那间小房间仿佛装下了整个乡政府,除了庭院角落里的那辆车。
第二天一早,陈昭雨六点半就出门散步去了,天气微冷,她还穿上了一件外套。乡政府就在集市岔道的尽头,陈昭雨几步路就走出了乡政府,顺着街道走,每条小岔道都去看看,大多是死巷,还有的是通往其他村的凹凸不平的泥巴大路。在某个小巷,陈昭雨发现躺在地上,披着擦尔瓦(一种彝族服饰,手工的披风,可以挡风御寒),包着黑色大头巾的老头在抽着大烟斗,神色迷离,嘴巴有节奏的发出“叭,叭,叭”的声音,随着“叭”的声音一小团云朵就从他微张的嘴里缓缓飞出来慢慢扩散到几倍后就烟消云散了。
陈昭雨抬头看看已经明亮起来的蓝天白云,是一个晴空。回去再接一壶水在烧水壶上按下开关,拿出大碗和袋装泡面,小心撕开方便面的包装袋,先把每包调料包放一半在碗底再放面饼盖住调料,将剩下的调味包放在桌边。等烧水壶跳闸后倒满一碗,将方便面包装袋展开封住碗口拿筷子压住。两三分钟就掀开袋子用筷子搅拌,陈昭雨一向不喜欢方便面味道太浓,也喜欢吃硬一点的面。
乡上根本没有什么财政收入,乡上也没有什么事,在陈昭雨眼里和财政收入可观的乡上没有多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财政收入可观的地方人多口杂,环境良好,公款吃喝次数多,不,是多得多。办公室大概有五六十平,门在墙的最侧边,在靠近进门的一边有三张大的木长桌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紧挨靠窗的一面墙。桌上也是空荡荡的放着几叠薄薄的文件,桌子周围是三根长登。和门挨着的一面墙的对面墙在大方桌的水平位置是一个大书架,零零星星的格子里还是放了好些书,大多是其他四位同事摆上去的,沿着书架靠着墙还有一根相同规格的长登。水泥抹过的地面仍然有凹陷和凸出的地方,但头重脚轻的办公室是整洁的。
虽然作为乡上的一把手,也不要求人人天天准时坐工,但五个人轮流值班,排到班的人必须准时上下班,其他人不要求甚至可以在无事的时候不到办公室,有事每个人都得到,事实上几乎都是无事的。乡政府大大小小共七间一排房不包括厕所,陈昭雨住得那间小的在最边上。第一周陈昭雨除了上班第一天那天(当天约定的办公室制度也算排班)在办公室,其余时间都在外面去“玩儿”了。办公室里没有明显的官阶感,区别就是陈昭雨的工资略高一点,但在这里,破旧办公室里的五人是高薪收入人群。
陈昭雨背上小背包,戴上鸭舌帽早上出去,晚上才回宿舍。背包里也只装一个灌满开水的保温杯,一袋方便面,一个铁叉,一个碗,一个傻瓜数码相机,一包卫生纸,一沓小塑料袋。总是走得很远都是荞麦地,一大片,一大片,然后又是一大片都是洋芋(土豆)地,玉米地几乎不见,其他的是草地。偶尔遇到田间劳作的妇女(彝族的传统就是妇女下地劳作,男人在外打拼实际大多都是无所事事)在底边烧了一团火,火堆里面一定埋的是洋芋。顿顿吃方便面也是挺无奈的,尤其对于一个资深的吃货是煎熬。只要碰到了烧洋芋,陈昭雨一定去讨来吃,当然有的淳朴彝族听不懂汉语,陈昭雨就和她比划一番总也能得到热情的招待。如果没有遇到,陈昭雨就坐在草地上用保温杯里的开水泡方便面,剩下的调味包随包装袋裹起来放进一个小塑料袋里栓起来再放进背包,因为碗和叉子是没有洗的,所以也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起来放进包里回宿舍清洗。这种“徒步旅游”的日子倒也舒坦,也是一种有的人极度追求却不可得的享受。
陈昭雨拍下每一处怡人的自然美景、每种庄稼,每一种她看到的特别一点的植物,每一袋取样的泥土,比较特别的植物陈昭雨就连同取样泥土一起背走,大多是花花草草,偶尔一两颗小树苗。带回宿舍用宿舍旁边挖的泥土种起来,因为没有容器就还是用塑料袋。
一周下来,陈昭雨带了二十几袋样土去了西昌市交给小彝教去找人让西昌农业大学的实验室化验,自己再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