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叫什么名字?”王向科问。
“在下于成龙,字北溟。”于成龙非常简单的回答。
“你是于成龙?”王向科大为好奇,这是他来了以后碰到的第一个名人,想不到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
“怎么,难道阁下认得我?”于成龙看王向科的表情十分纳闷。
“啊,不,于成龙就于成龙吧!你刚才说天灾地荒,非人力可为是吗?”王向科问。
“难道不是?”于成龙奇怪的问。
王向科没马上回答,仔细的观察了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廉吏和能吏,无论怎么看都和张小山差别不大,甚至看上去还没张小山成熟,然而讲话吐词却十分的老气。
“这大明现在遇到的是什么样的天灾?”
“旱灾!”
“什么是旱灾?”
“不下雨!”
“为什么不下雨?”
“雨水不调!”
“为什么雨水不调?”
“这如何能知,我又不是龙王。”
“好!只是今年旱吗?”
“旱了几年了,说是天启年开始就一直旱。”
“为什么一直旱?”
“一直雨水不调呗!”
“为什么一直雨水不调?”
“我不是龙王!”
“好!万历年旱吗?”
“没那么旱!”
“为什么天启年比万历年旱,现在比天启年更旱?”
“我……”
“我知道你不是龙王!这事龙王也不管,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想!”
“有前途,不亏是天下第一…咳咳,我是说你可以成为竺可顿!”
“竺可桢是什么?”
“气象学家。”
“什么是气象学?”
“研究天气变化的学问。”
“我知道,就是钦天监。”
“啪”王向科一个巴掌打在于成龙后脑勺上。
“钦天监,钦天监装得下竺可顿?”
“啊!竺可桢有这么大吗?”
“让天下风调雨顺,让万家五谷丰登,让神州海宴河清,让四海歌舞升平,让中华无一寸之闲田,让大明无一户之饥民,你说大不大!”
“啪”“啪“啪””又三个巴掌下去!
“殿下!”
“殿下!”
“殿下!”
大堂之上,应昌趴地膝行,邱洪磕头如泥,王显明泪流满面,高家计口水四溢。永宁岚县八十七名生员士子大声呼喊“中华无一寸闲田,大明无一个饥民”,久久不能停息。
竺老爷子,把您夸张了些,不就是为了镇住他们吗!
孔子的笑影是那么和蔼,早春的阳光是如此明媚!那些反动派的嘴脸总归是内部的尖锐,拍拍屁股的离开毕竟不是我们穿越者的风采!
王向科又走回到前面,只把于成龙叫过来,把应昌和邱洪抚上椅子,拍了下高家计的胳膊,还把说话说的和他一样富有诗意的老夫子拉到身边。
“那是因为地球变冷了,这就是气候学研究的问题,地球为什么会变冷呢,原因很多,比如太阳的原因,比如地球轨道的原因,也或者是火山爆发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大洋洋流变化造成的。
你也许会问,地球,也就是大家住的大地,她是个球,大家要记住。为什么会变冷呢?这个很正常啊,大家是不是感觉有些年份热些,有些年份冷些啊?只是一般一说,每年变化都不大。但是,有些特别的时候,差距的会非常显著。如果你们去问一下上了年纪的老人,问问他们,万历年间气温如何,现在气温如何,就知道,这天变得冷多了。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气候都不一样,商亡时,有人乘箜桐之竹做的大舟,过天之桥,远度重洋而去。箜桐之竹,现在北方还有吗?这是要气温高的地方才会生长的啊,所以,那时候,气温比现在高。
还有,HN叫什么,豫,豫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牵着一头象,现在HN有象吗?但古时候有,不也说明那时候热吗?
本朝就有书记载:“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GD雪,时恒阴,寒甚,白昼雪,下如珠,次日复下如鹅毛,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尽壁立,林皆琼挺,父老俱言,从来未有,此后连岁皆稔。”,“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四月壬寅,GZ暴雪,形如土砖,居民片瓦无存者。”“明熹宗天启三年夏五月,SC天降大雪,积数尺,树枝禾茎尽折。”“夏六月,YN临安大风甚寒,民多有冻死者,鸟雀亦多冻死。”
所以,自万历以来,特别天启年以来,大明的冬天越来越寒冷,这是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是相当寒冷的,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这是最寒冷的时期。当今崇祯皇帝即位正好是最寒冷的一段时期之中段,整个气温回暖要再过20年左右才能结束。
气候趋冷,雨水就少,粮食产出就不足,天下大灾频起,民不裹腹,就要造反。这就是气候学,大家想想,研究这个重要吗?要是知道气候要冷,是不是要预防,要做好准备工作,要安顿民生,迁移人口,兴修水利,更换作物。
大家为什么读书,不是只是为了自己修身,谋个前程,搞些诗词自娱。而是要了解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学问,为国为民做有用的事情。
灾荒嘛,哪朝哪代没有?无非是大的小的,可作为朝庭和官府,灾前可有预案,大灾面前,如何救济,如何安置,如何防疫,如何组织百姓抗灾自救?现在有灾民多少,灾情有多重,救灾物资可有准备,救灾人员如何调动,何人负责,何人监督,何人审计,就算是灾情缓解了,如何遣民还乡,如何恢复生产,日后如何防灾?
在我们老家,有年发大水,很大,河道都要决堤了,几十万……不是,反正很多士兵冲到抗洪的第一线,灾情就是命令,士兵们跳下洪水,围堵缺口,甚至沿路车船装上泥土直接用来堵缺。朝庭发下救灾款项,调拨大批物资,四面八方的人都慷慨解囊,帮助灾区百姓。全国的大批郎中,都赶赴灾区,防止灾后大疫……
还有一次发生了大地震……
总之,王向科在文庙讲了整整一天,从气象学讲到建筑学,从地理学讲到冶金学,以物理学讲到解剖学,从管理学讲到人口学,直到那老夫子实在吃不住晕倒了在地才算结束。
没有人早退,上茅房的都很少,因为不能走,好不容易有个台阶下,不顺着,难道真让高家计还俗?
当然真心怀着天下无饥民的理想的也不少,但是从数学上说,他们也包含在前一类的人数之中。
于成龙答应去临水把他的同学找回来,邱洪答应明天就亲自上门找几家死活不肯放小脚的户主谈淡,高家计默默的早已离开。只有应昌,拿着一页刚刚收到军令,不知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