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科去了隧道外的营地,这已是第三天的下午。
在此之前,除了继续他的货运事业和充实ERP数据外,他又干了几件有趣的事。
从前天晚上被黄台吉父子的大黄鸭吓醒后,他就出了门,手上提着一袋小标贴,拎着五个皮包,揣着一包信封,拿着手机,开始了他“走村穿巷”的锁门工作,感谢后世发达的门业,几乎每一个房间都有有锁有标牌,那怕是民房也有门牌号。
工作流程很简单,但看过后你如果心中发酸,以后就别穿越了,那不是人干的,真的,信我!
先打开一扇门,到里面检查下,拍一张或数张照片,在照片上备注房号和安全级别,锁上,拨下钥匙,贴上同样写了房号的小标贴,装进信封里,再写一遍房号,扔进这个区域的皮包内再打开一扇门。。。
怀着满满的对电力工人的崇敬,在刺骨的寒风中王向科爬上电线杆。这些空中的电网现在没什么用了,因为电线在穿越范围边缘被截断,与国家电网失去了联系。
但这不妨碍王向科利用他,找到一根连接学校的线路,搭上从万松厂拖来的电线,学校内某盏预留的灯就亮了。
其实学校也有发电机,但那样太浪费,柴油现在是不可再生资源。
某一台带有身份录入系统的指纹考勤机马上将重新启动,严格的说,是本机操作记录上的重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
王向科见到了储顺桥。要不是张三叫带的武警主力就在一旁操练,王向科肯定这老家伙已经跑了。
“老爷!”
“老储,这两天辛苦你了!”
“不辛苦,不辛苦,有张兄弟和华三兄弟帮忙,一切还算妥贴,只是,有两位年纪大的乡亲没能熬住,去了!”
“我知道了,都安顿了吧?”王向科先前就得到对讲机中的汇报,便问道。
“安顿了,用那些塔坡的木头做了棺木,都送走了。”储顺桥答道,在他心里,那两个流民也算福气,总算不是扔在路边喂了野狗。
“唉,也怪我,早知把他都接到里边去。”王向科自责道。
“里边?”储顺桥不由问了下,他早想知道老爷把先前那批人带去了什么地方,这几日总是疑神疑鬼。
“对,里面,你去把人召集一下,今天所有的人都搬到里面去,建筑队的也安顿好了家人再回来。”王向科肯定的说。
苍茫的夜色快要来临前,所有武警战士,生产建设队第一连留守部份,第二连第三连全部,内务部几个人,包括那对夫人小姐,都奉命开进了基地,唉!除了远处两座新坟。
学校的铺位还有很多,新的乡民暂时也安置了进去。在小吕庄打扫的几十个人,已经住进了几幢清理完的民居。下一步,在继续彻底清理完后,将有更多的村民迁入进去。
学校,将作为临时的中转站。将近四百名新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依次通过一排教室。
第一间是登记室,由杜夫人和两名文书重新核实已经记录过一次的人员家庭信息,查漏补缺后,每人脖子上就挂上了一块员工牌,噢,现在叫居民牌。
居民牌上有身份证号,现在不可能搞出18位证件号,只有五位数,按次序排列,前面都是零。
没人知道400年后,标号00100之内的牌子,拍卖价超过10位数。
发了牌子后,三位工作人将把这一号码用一个黑色的翻盖盒子,对着亮晶晶的镜面,以速成的阿拉伯数字,“敲“进规定的方框内,并用一只叫鼠标的玩意按下“确定“。
是的,没有文字,文字只能记在纸上,要“敲”进电脑,得输入法,这个,真心不会。
登记完后得冲一个闪着蓝色光茫的宝石上按一下母指,这才算完。
进到下一个教室,这是“画像间”,原本叫“摄影室”,结果立马吓倒了一大片,就换了这个新名字。丫鬟鸣翠负责纠正拍照人的姿态,杜爽儿拿了个OPPO,“咔,咔”乱照,不过她也得在手机上手写输入一串阿拉伯数字。
再下间是检查室。张三叫后来救来的300多号流民,竟然没有一个识字的。好吧,那就王向科自己上了。
身高、体重、身体状况、有病没病,说不清也没关系,就用目测解决,视力就不查了,白内障没办法,近视你也得有?
王向科当然不会只“敲“数字了,资料录入完,还顺带把身份牌上注明的姓名,籍贯,家庭关系,所在单位,专业特长给输完了。
最后一间是后勤室,自然是储顺桥挂帅,小山小喜小吕帮忙,把被褥、毛巾、脸盘、牙刷、肥皂、茶杯、碗筷发给乡民,每人还根据尺寸分到几件新旧衣服。
在学校的会议室里,面对一队自己的干部,王向科很草率也很不正式的宣布了成立一个叫新越特区的组织,也没有和他们解释什么叫特区,反正大家认为这里不可能是特区,该叫仙区。
王向科本来想当特区特首的,又觉得无论是听还是念都不舒服,于是走了一步又撒个慌,在“海归”的基础上又杜缀了个简历,让大家叫他“新越王殿下”。
并说明是故宋所封,属海外番王。现在既然不回去了,那么就用这个新越名头把大家给组织起来,让他们在这乱世中存活下去。
现在的新越特区,按王向科的讲法,分为关内和关外,也就隧道内和隧道外,关内首先设一个行政中心区,即两个服务区范围,后续拆掉围栏,在边上扩展出一个新的镇区;
然后是小吕村,以后改名为华西村,在现在30多幢民房的基础上,再建设一批新的民居,计划至少安置1000人。
在靠近铁路的那个水库下边,准备再规划一个新的村落,取名为藤头村,也计划安置1000居民。这两个村和新开发的镇区,称之为居民区。
大家现在所在的学校将做为移民中转站和未来的军营。军营也将分为两个部份,一部份是这里,一部份在关外蛇口镇的口上。
以上这些区域,现在都是有限开放的,只有最后的工业区,将用各种折下来的栏杆和折掉的砖墙,把整个区域封闭起来。特别是王殿下的寝宫万松楼和后面的一个仓库,将全部用砖砌出3米的高墙,外面30步还围了一圈铁丝网。
这一条得到了众人特别是储顺桥张三叫的极力赞成,王向科也觉得很有必要。甚至,他准备回去后,在各个角落装上监控设备。
铁路的隧道,准备把两头进行封闭,建设成为一处大宗物资仓库。当然,现在火车还在上面,要移动这铁家伙估计不是件容易的事。
关于人员的安排,王向科首先需要秘书。
很多人对秘书不重视,但王向科不这么认为,没有秘书,难道什么事情都让领导一个人去干,那这个领导一定不会称职,因为他会忙的称不了职。没有秘书,难道让领导直接面对群众和下属,那么怎体现领导的“伟光正”。没有秘书,领导要是出了差子谁来提醒几句?没看那王承恩就时不时的咳嗽吗?唐太宗李世民估计就没请秘书,要不怎么被魏征那老头吹鼻子上脸的,还拿他当镜子用!噢,跑偏了,继续开会!
秘书大家都喜欢女的,可现在唯一适合的女性是杜夫人。人家虽然陪你吃了顿饭,帮你干了点事,但毕竟是明朝的女人,还是大户人家的夫人。这节守的住守不住,要守不要守还没明确呢就给你做小秘,门都没有。
所以,王向科只好把两个读了几年书的文书转成了自己秘书。其中陈良静负责人员档案管理,统计工作和各种文件整理,陆中宁负责各方联络工作和日常事项的记录,掌握着几支“顺风耳”的调配,一般都要跟在王向科边上。
储顺桥自然成了为特区的总管兼民政局长,主抓农业和各个村镇的基层建设。
原来的建设一连连长轩长根调任基建队队长,建设一连改制为华西村,村长由刘松达担任,俞泉洪担任副村长,原来的建设二连连长姜启田调任铁工队长,建设二连三连一并改制为藤头村,村长由原三连连长李洪生担任,朱大治任副村长。
两个村由村民自己用火车上的玻璃钢简易房和其它现有材料建造一批临时用房。
基建队目前的任务除了加强工厂区的安防工程外,主要是回到关外承担蛇口镇的基础建设。
而铁工队则进入到由万松的主车间和另一家汽摩厂厂区围成的机械工业分区。电镀工厂和涂料工厂则围成化工工业分区,暂时留置。服装厂则计划成立纺织工业分区,小型印刷厂暂时由王向科亲自控制,留作以后教育宣传之用。
会议确定王向科亲自担任特区武警总队总队长,张三叫、吕元平任队副。张小三任警卫排排长,负责保卫殿下的安全,吕元忠暂担通警卫员,不过马上他会到特区新成立的学校去读书。华三的宪兵队,以后改称公安局,由这老头任局长,负责保卫工作,并向铁路上的火车位置派出了一个小队的保卫值守人员。
从华西村和藤头村抽调人员,在刘松达的婆娘带领下成立移民接收小组,受储顺桥领导,前出到关外,承担新的移民接收工作。
会议要求职务为“秘书长的”储顺桥和职务为“行政秘书”的陈良静负责尽快完善全特区的工分制度,发行工分票据。马上在特区行政中心(服务区)和两个村落设立称之为“供销社”的购物超市。
在会议上还制定了军队保障制度,即军票制度,规定每位战士根据其职衔确定相对应的薪酬,都用军票支付,可以到超市购买各种商品,还可以在专门的军人服务站以优惠价格购物。
同时规定了每位军人家庭每月可以得一定的军票补贴。
会议公布了特区义务教育条例,凡6岁以上,14岁以下子女都要到行政中心对面的特区文化教育中心上学,凡不遵守者,将处以一次10个公分的处罚,三次以上将驱逐出特区。
会议最后一项就是决定组建第一,第二农场,分别分配给二个建设连队。马上组织人员抢收夏稻,噢,现在是冬稻。以及统计消化关内现有的其它农业作物。
经过二个时辰的讨论研究,这个差不多一直是王向科一个人讲话的胜利的,团结的,鼓舞人心的大会终于开完了。
这么高调的评价实在不为过,因为一批刚活了下来人,又领到了新的满满的希望,这都不鼓舞人心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