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文这个故事发生在1936年,也就是民国二十四年,抗日战争爆发的前一年;地点位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颍川县城。但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并不是我,而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者。
一次偶然的相遇,老者时断时续的叙述,向我重新勾画了八十年前的那座颍川县城。
县城不大,从城东到城西骑自行车也就一二十分钟的路程。城外,一条颍水从古城之中穿流而过;城内,一条条数不清的青石小巷纵横铺连着古城的主干道。路两旁,青灰的屋脊,高挑的檐牙上站立着几只麒麟,栩栩如生。
城南,一牌坊高高立于楼口,楼内没有任何的吆喝声,而道路两边,却摆满了摊位。布摊之上各种各样的铜器与瓷器古物,有的还沾满了泥土与铜绿。楼口的牌坊上,有着一块匾额,刻着“鼓楼”两字,散发着古朴的气息,却无人知道这块匾额的来历。
两千年的光阴,人们忘却了时间,而时间却记录了人们所有的足迹。
城东,有一处茶园,每天都会有不少人来这里看戏、品茶、听听评书,然而有时会放几场电影。影布上跃动的黑白色人影,总会吸引着不少的学生来这。一身黑色的中山装配着一顶鸭舌帽。
他们、来自附近的一所中学内——“颍川高级中学”。
颍川高级中学前身是旧社会时的一所学堂,革命后改为学校。而高级中学,则是我们现如今的高中。
当站立于颍川高级中学校门旁时,会发现两只巨大的石狮立于大门两旁,面似狰狞,形若腾飞。走进校园内,常绿的松树与轻抚的杨柳,伴着一阵清风。但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校内的石像,几乎五步一尊,立于道旁,通体浑白,仿佛被涂满了***姿态不尽相同,神色也各尽特色。愈往深处去,突然间石像越来越多,愈来愈密。围绕着四堵封闭的墙体,青色的石块,古城内没有人知道这四面墙的源来。仿佛在这座古城兴起之时、便有了这墙。墙外,四面众多的石像神态一致——庄严、肃穆。头部扬起有45°角,从四面相望,石像的目光,竟然都在注视着墙内的一座塔。
到这里,引言部分便到此结束了。这个故事的爆发点就来源于那座塔,而那位老者则是八十年前颍川高级中学里的一名学生。
他说:“八十年过去了,可依然忘不了塔下的所见,就算后来的抗日战争,也没有那地下的可怕!”
老者叫韩枫,而那座塔,则被颍川县城的人们称之为——“三门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