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里所有的课程,林千秋的很受这一帮年轻的学子们欢迎,当然这种欢迎不止于他们,还有他们的师兄师姐也很喜欢这位老师,不过林千秋给他们讲授的是儒家的经典导读课。这也是书院课程的通例,到这一年,通过对儒家、道家等等诸子的了解,主要是经典导读与概论式的课程,来帮助即将毕业的学子们决定他们未来会选择进入哪一家哪一门。虽然大部分人因为私塾学习,早已对不同学派有了一定的心理倾向。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和同老师的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做出决定。
不过,对于这一帮无忧无虑的少年少女们来说,自然不会有这些压力。不过他们也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不开心的事情与课程,比如说,通史课。对于大部分人,他们或许会喜欢听历史故事,尤其是一些稗官野史与民间传说。但是,很难说这就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的爱好,除了学究以外,相信很少有人愿意去处理那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百代皇朝留下的史料让一名一目十行的学者永不休息一直阅读,但也一生也翻阅不完。不过,八卦心理倒是人们的天性。
书院里的通史课自然不可能满足人的八卦心理,也不会有学究的气质,但还是很枯燥,并且让人反感。讲授的内容是私塾里历史课的扩充,越是遥远的历史或许还越发真实,但越是晚近就越发像神话。虽然说历代皇朝都有对自身历史的美化,但这也只能糊弄糊弄一般百姓,反而会让学子们心生反感。但是,皇朝依然乐此不疲,从民众眼中的畏惧与向往来看,效果不错。
这不,这一堂课恰巧就是通史课。木叶看到是那个老女人走上台之后,下巴都掉了下来,今天不应该是柳老师的课吗?问了一下旁边的同学才知道,原来两个人调课了。木叶摸了摸鼻子,他有一丝不妙的预感。长这么大,他唯一翘过的课就是这节课。如果,这门课是位照本宣科的老学究来上,木叶还可以忍忍,可偏偏台上的老女人,那是一个激情澎湃。让原本打算在这节课上睡觉的木叶,只能作罢。
他望着台上那个骨子里都散发着谄媚之气的身影,枯柴一样的脸,死鱼眼,水桶腰,佝偻着腰背,不得不说,子木同学说的没错,这不是个老女人,而是个老妖婆。
老女人姓赵,在浮生书院这一大锅鲜美的粥里,毫无疑问是一颗老鼠屎。木叶在第一次上通史课时,十分惊讶于书院怎么会让这样的老师站上讲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众多老师的衬托下,老女人的存在就显得尤为“卓尔不群”。课程内容本身关碍不大,历史的枯燥在众人理解之内,但是,照本宣科还能激情澎湃,而且对皇朝的膜拜到了这种谄颜媚骨的成度,真的很让人不喜。偏偏老女人不以为意,反以为傲,在书院尊师重教的学规下,众位学子恨得牙痒痒,可就是没办法。
果不其然,今天早晨讲到秦朝,算是皇朝先祖,老女人身上的激情马上就被激发了出来。
“秦始皇是一代伟人,也是我最崇拜的人,奠定了百代皇朝的制度基础。千古一帝,名至实归。”
这话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哪怕是始皇帝的发烧友来说,基本上都没有多大问题,甚至你可以从一些崇拜者眼中看到一种敬仰和钦慕,心里生出对始皇帝的尊敬来。偏偏台上的人的讲授却不是这样,鸭子音,眼中闪着灼热的光芒,让人满身鸡皮疙瘩。这样一来,即使有人对始皇帝有些喜欢的意味,也会因此敬而远之。
木叶不禁想到,这老女人是真心爱皇朝呢,还是心里恨到极致,才这样做的呀。而他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书院要聘请才这样一位不讨人喜欢的老师来呢?据说,别的七大书院,通史课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来讲的,有些人物更是皇朝上下闻名的史学大家。毕竟,史学一脉,虽不归于诸子百家之列,但从上古时代一直传承下来,甚至在诸子之前,史家就已经产生,其实力不可低估。史家虽不参与百家之争,但百家对其都很尊敬。由此,通史课一般都是书院里最受重视的一门课。
但是,浮生书院好像不是这样?
木叶脑袋有些头疼,他想不通为什么书院会做这样得罪人的事情?他甚至怀疑是否真的如学子里暗中流传的那样,这老女人其实是山长的私生女?如果山长知道学生们这样恶意揣度,他会不会一口老血气出来,仙风不存?木叶一念至此,立马在心里告了声:“罪过”。自己还是别胡乱揣测了。
其实,这件事情背后真有门道,但不是私生女的问题。而是,书院创始人浮生老人留下的一条不可更易的暗令:“说史者,以无才无德者先。”后来的山长心里都有疑惑,但还是一代一代继承下来了。更有山长怀疑,这样子的暗令是怎么流传下来的,不会遭至皇朝,尤其是史家的反对。
阴云总会过去,而且对于这个年纪的少年少女们,更是不会在心里停留多久。但是,阳光的存在,却会在心里持续很长时间。毋庸置疑,林千秋是书院里深受大家喜欢的老师,但若要论及书院学子最喜爱的老师,却是另一位女老师。如果说,书院里最美的女生,毫无疑问是烟月,但最美的女子,却是这位老师,柳坤灵。
同样气质高雅脱俗,烟月似高山上的雪莲花,有种空灵的仙气,有种不存于世的美,但这种美却是属于女子的美。而柳坤灵,却似国色天香的牡丹,虽然容颜比烟月稍逊一筹,但气质却是比烟月要高一层次。烟月如飘渺女仙,美则美矣,心驰神往,敬而远之。而柳坤灵,却是红尘女子,洗尽铅华,女性之美尽然绽放,却不止于阴柔。坤灵之意,是古人对大地的美称。乾称父,坤称母。柳坤灵身上,却有一种后土之德,包容承载,博大中正,让人不自觉的亲近尊敬。而这种美,已不止于阴柔之女子。
林千秋曾在柳坤灵时赞叹过:“今见此佳人,吾知地德矣。”这地德,便说的是《易经》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柳老师讲授的是诗乐课。儒家有六艺之说,君子修身养性,要修习六艺,便是:礼乐射御书数。如今时代变迁,有不少内容已经发生变化,但诗与乐,作为儒家授课的传统,却经久不衰,并且逐渐为百家所接受认可,连原来一直反对、主张“非乐”的墨家,后来也承认了这一点。《论语》中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可说明,诗乐之教的重要性。而当今百家之中,专修诗乐的也大有人在。
柳坤灵的声音是温润的,并不如烟月一般美如珠落玉盘,但却自有一种醇厚的味道,不自觉地能激荡起人心中的情感。这样的声音,读诗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柳坤灵很喜欢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宋代文豪苏轼的词,不同于一般女子喜欢李商隐、柳永,柳坤灵心中自有一番大气魄与大胸襟。她所哀怜的不只是个人情感的婉转悱恻,更是怜悯众生之疾苦。
她讲起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并不如一般老师在那流传千古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上着力太多,而是谈起了杜甫归家之后,得知有小儿子被饿死之后,“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身为人父的愧疚与悲痛。此时柳坤灵的眼里含泪,声音微颤,而之后一句:“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却是泪落珠碎,声音回复平静,却字字动人心魄。由丧子之痛而想到天下百姓之苦,文字虽简单,却扣人心弦。
木叶不得不承认,虽然诗乐之课比起通论之课会在人的喜好里占一些便宜,但他相信很难再会遇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诗乐课。台上的老师讲诗乐,已不止是诗乐情境的再现,更是用自身的言语、动作、神态、声音与情感去解释,老师此时就如诗人,老师此时就是那首诗。在这一刻,木叶似乎可以真切的理解为何孔子早年周游列国,为何孟子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这条通往圣人的道路上,或许,并不只是个人成圣,亦有其他的存在。
教室之外,阳光温柔,春日的雨已渐渐走远,春暮夏初,草长莺飞,繁花已谢,但莲池之内,一朵朵荷花含苞,或许正如书院里的这一位位年轻的学子。夏日将至,暴雨将来,但唯有经历过风雨的花,才能绽放的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