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人。他的祖父和父亲相韩,辅佐五代韩王,也称“五世相韩”。
秦灭韩以后,年轻的张良为报国恨家仇,变卖了家产,征求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后来,他交上一个朋友,是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使用的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两个人商量好,准备在秦始皇出外巡游的时候刺杀他。
秦始皇灭了六国之后,害怕六国留下来的旧贵族起来反抗他,就下令把天下十二万户豪富人家一律搬迁到咸阳来住,认为这样容易管住他们。他还常常到各地巡视,一来祭祀名山大川,要大臣们把颂扬他的话刻在山石上,好让后代的人都知道他的功绩,二来显示自己的威武,也叫六国贵族敬畏他。
公元前218年春天,秦始皇带领大队人马出去巡游。到博浪沙,车正在缓缓行进的时候,突然“哗啦啦”一声响,飞来个大铁椎,把秦始皇座车后面的副车打得粉碎。全部车队一下子都停下来,武士们到处搜查,刺客已经逃走了。秦始皇又下令,在全国进行一次大搜查,足足搜查了十多天,也没有查到。
原来,这是张良和他的朋友,探听到秦始皇巡游要经过博浪沙,就预先在那里找个隐蔽的地方埋伏起来。秦始皇的车队经过,大力士就把铁椎砸过去。可惜这一椎砸得不准,只砸碎了一辆副车。
张良刺杀秦始皇失败以后,便隐姓埋名,一直逃到了下邳,总算躲过了秦朝官吏的搜查。他就在下邳住了下来。
有一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上,看见一个老头,身穿一件土黄色大衫,坐在桥头上。他一见张良过来,有意无意地把脚往回一缩,他的一只鞋子却掉到桥下去了。
老头儿转过头来,很不客气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张良听了很生气,真想动手揍他一顿。可是再一看,人家毕竟是个老人,就忍住了气,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子,上来递给老头儿。谁料想这老头儿连接也不接,只是把脚一伸,说:“给我穿上。”
张良想了想,既然已经把鞋给捡上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就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拿鞋给老人穿上。那老头儿这才微微一笑,连声谢谢也没说,站起来走了。张良觉得这老头有点奇怪,便跟在老头儿身后,想看他往哪儿去。
老头儿走了里把地,才转过身来,对张良说:“小伙子不错呀,我倒乐意教导教导你。过五天,天一亮,你到桥上再来见我吧。”张良听他口气,知道是个有学问的人,便连忙行了跪拜之礼,答应:“好,好!”
到了第五天,张良一大早就起来赶到桥上去,谁知老头儿已经先到了。老头儿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家约会,就该早一点儿来,怎么能叫我等你呢!”张良只好认错。那老头说:“去吧,再过五天,早一点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跑到大桥那边,他还没走上桥,就见老头儿已站在桥上。老头儿看了张良一眼说:“过五天再来吧。”
张良像张良吸取了前两次的教训。到了第四天半夜,就赶到桥上,静静地等着天亮。过了一会儿,只见那个老头儿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一见张良,露出慈祥的笑容说:“这样才对呢!”说罢,从袖里掏出一部书来交给张良,说:“回去好好地读,将来可以给国家出点力。”
等到天亮,张良趁着晨光,拿出书来一看,原来是部周朝初年太公望编的《兵法》。从那时起,他就刻苦钻研兵法等待机会报仇。
不久,各路义军纷纷扯旗造反,张良见时机已到,便结交豪士,拉起了队伍。
张良见着刘邦,经几句交谈,觉得刘邦大度识人,敬他如主人一般。刘邦也认为张良有满腹韬略,把他当老师一样看待。萧何见二人如此投机,便劝他们投奔项梁,共图大业。刘邦和张良率领人马,往薛城投奔项梁。项梁闻报,亲带众将迎出城外。
楚怀王听从项梁的意见,封项梁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项羽为大将军,加封为鲁公,其他人也各有封赏,只有刘邦仍封为沛公。分封完了,各路诸侯连夜商议灭秦之事。张良趁此机会,打算恢复韩国。项梁采纳了张良的建议,让他找到韩国公子韩成,立为韩王,同时封张良为韩司徒,拨给他两千人马,令其攻略韩地。张良拜别项梁与沛公,领兵而去。
张良拜别以后,寻到韩王成,经略韩国旧地,建立了韩国,韩王成封张良为相。领兵在颍川郡一带打击秦军。听到沛公路过此地,便特来辅助他攻击咸阳。他跟随刘邦,为其出谋划策,为灭秦战项羽立下大功。西汉建立以后,刘邦封他为留侯,称赞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十分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