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名平,字原,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战国中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爱国者。
屈原像屈原出生在巫峡边依山傍水的小县秭归,他天资聪颖,文章出众,抱负远大,弱冠之年即开始受人瞩目。楚怀王即位后,年轻的屈原即被召入宫中,任左徒(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兼管楚国的内政外交。每逢怀王问政,屈原总能侃侃而谈,见解独到,因此深得怀王信任。
那时候,楚、齐、韩、燕、赵、魏六国,正在苏秦的奔走游说下“合纵”抗秦,一时使强秦不敢轻举妄动。趁着列国间战事较少之机,屈原向楚怀王提出整顿吏治,改革律令,限制旧贵族权力,奖励军功、农耕,学习商鞅变法图强。屈原的主张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他命屈原起草新法令——宪令。
屈原的改革主张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公子子壮为首的旧贵族势力的极力反对,靳尚通过怀王宠妃郑袖不断向怀王进谗言,贬损屈原。渐渐的,楚怀王不再信任屈原,罢免了他的左徒之职,贬为专管宗庙祭祀事务的三闾大夫,宪令也因此流产。
屈原并未因此灰心沮丧,他满怀报国激情,依然不断上书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怎奈楚怀王已完全宠信靳尚、郑袖等人,对屈原的奏折理也不理,到最后,竟连他面也不想见了。屈原万般无奈,痛苦无助。目睹了楚怀王在靳尚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相张仪巧言欺骗,破坏与其他五国“合纵”之事后,屈原万分悲痛,只能眼睁睁看着虎狼般的秦国军队打进了楚国。
屈原的心在流血,悲愤的怒火在他的胸膛熊熊燃烧,他把自己的感受都倾注于笔端,写下了《离骚》等许多万世不朽的诗篇。特别是《离骚》,长达三百七十多行,共计三千四百多字,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在诗中,诗人感情最激烈、最气愤的是对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和流放自己的不满以及对小人嫉贤妒能的揭露。诗中表现了诗人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为了追求真理,“九死未悔”的求索精神。
屈原的诗歌,在写作方法上,吸取了楚国民歌的精华,运用了楚国方言声韵,叙写了楚国风土物产,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被后人称作“楚辞”。它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公元前296年,糊涂昏庸、屡屡上当受骗、最后竟被强秦囚禁起来的楚怀王,终于羞愧地死在了秦国。当他的尸体运回楚国的时候,早已有名无实的屈原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愤,他连上几道奏章给继位的顷襄王,痛斥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卖国求荣的罪行,要求将他们法办,并苦劝顷襄王以其父为鉴,立即改弦易辙,任用贤人,革新内政,抓紧练兵,以图报仇雪耻。
楚怀王这些奏章却全落到把持朝政的令尹子兰手里,他立即与上官大夫靳尚密谋,到顷襄王面前诬告屈原。顷襄王跟他的父亲楚怀王一样昏庸无道。他听信了子兰、靳尚一伙的谗言,将屈原罢官流放到了江南楚国的边疆。楚国的南疆,就是现在湖北省南部和湖南省北部一带,当时这片地方多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林莽,尚未开发,人迹稀少。屈原从郢都出发,沿着长江东下,在洞庭湖和湖南、沅水流域的广大地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屈原在政治上失势,就用诗歌来抒发情感。在长期的流放生涯中,屈原走遍了鄂南湘北,亲身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疾苦,目睹了祖国大好河山被践踏,更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他怀着悲愤交集的心情,接连写出了《天问》、《九章》、《九歌》等伟大诗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屈原衣服破烂,身体消瘦,面色灰黑,可他还在等着楚顷襄王回心转意招他回宫。他对自己的姐姐屈须说:“楚国弄成这个样子,我心里真像刀割一样!只要能救楚国,就是叫我死一万次我也愿意。如今把我放逐在这荒山野地,国家大事我没法管,我的主张没处去说,我大声呼喊君王,君王也听不到,我痛苦得真要疯了。”姐姐哭泣着离去。
十几年的流放生涯过去了,屈原已从一个精力正旺的中年汉子变成了一个伤病缠身的花甲老人。
公元前278年春天,也就是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的第十九个年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大军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坟被秦兵挖掘、焚毁,顷襄王仓皇出逃,迁都陈城(今河南淮阳)。
屈原的心破碎了,屈原的梦破灭了。六十二岁的他踉踉跄跄地挪到汨罗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老泪纵横。他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双手高举向天空,大声地责问:“天啊,你怎么这样的不公?难道你真的要灭楚国,灭我屈原了吗?!”他决定以身殉国,希望以自己的死来促使楚王及人民猛醒,以奋起挽救国家的危亡。他最后写了一首抒情诗《惜往日》,这是诗人在临死前对往日的遭遇、国家的政治所作的一次痛苦的回忆。全诗陈词恳切,简直是一篇向顷襄王发出的呼吁书。
屈原写完这篇绝笔作品后,在救国无门,走投无路情况下,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忧愤地投入汨罗江位于今湖北东北部,与楚国人民永别了。
人民一直怀念着屈原,每当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殉国的日子,人们就用赛龙舟、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这就是端午节,屈原当年投江殉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