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大概全世界每一年80%的患病患者和50%的儿童死亡,都和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相关。另外,全世界每一年死于肝癌和别的癌症的人,大概有5 600万人是跟水质受到污染直接相关。
按照国家饮用水卫生评价标准,水中各种物质含量都有一定的安全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的饮用水都存在超标的问题。就全国来看呢,70%以上的水质不合格是因为水污染。
不达标的自来水
“全国普查自来水合格率仅50%”!!!
这条消息一出,立即就引起网友们的疯狂转载,新闻媒体立刻大规模报道,光是在百度上搜索相关的信息就达到178万条之多。
对此,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回应称,根据全国普查,2009年全国城市自来水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58.2%;而据2011年最新抽样检测,中国自来水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83%。住建部称,中国城镇供水总体安全,近年来水质不断提高。新华社.2012.5.11
从2012年7月1日起,2006年有关部门重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面实施,新标准将原有35项水质指标大幅度增加到106项,指标限值也越加严格,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的水质标准接轨。
2006年修订这个标准后,2008年、2009年,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组织对全国4 457个城镇自来水水厂进行了普查。按新标准评价,当时自来水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与标准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其中城市自来水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为58.2%,且明显好于县城和建制镇。水质不达标是水源污染导致的自来水水厂取用的原水水质下降、原有供水设施工艺落后和投入不足等因素导致的。
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国家水专项有关专家编制并发布了《城镇供水设施改造技术指南》,各地针对自来水达标问题,采取升级改造水厂和管网、强化运行管理、更换水源等措施,积极应对新标准的全面实施。于是,2011年,重新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则已经提高到了83%。
但是,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注意,2008年、2009年进行的是自来水水质全国普查,2011年则只是抽样检测,数据的准确率和代表性可信度恐怕要大打折扣。
同时,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能够有能力完成新标准106项指标全检测的自来水厂寥寥无几。另外目前我国的供水水质测定都是以水厂的出水水质为主,而入户水龙头的水质状况却无从知晓。《人民日报》2012.5.11实际上自来水厂出来的水在送到高层楼房时,往往需要二次加压和贮存,在这过程中经常遭受污染。
这些问题是由供水行业的投资不足以及长期成本倒挂的水价体系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居民用水水价一直低于运营成本,尤其是水源污染、水资源费上涨、水质标准提高之后,供水的生产和运营成本提高,使企业无暇顾及水质的提高,导致供水行业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
另外,虽然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在水源保护、引入竞争机制、严控企业成本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供水行业的现行水质检测体系仍然存在问题。各地的核心水质检测中心绝大多数在人事关系和经费来源上隶属于当地自来水公司,只是名义上的独立,水质检测数据的可信度不足。
2012年3月1日,《楚天都市报》刊登了一则消息:因白沙洲水厂源水出现异味,自来水公司依流程加大氯等投放量,使江南部分地区的自来水氯味较重。出厂自来水经检测各项指标合格,绝对安全,可放心使用。
对此,网友的回应是:“坑爹”、“我们这边也是这样”、“习惯了”……
自来水是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我们不只是拿来洗衣洗澡,最主要的是我们还要用它来洗菜做饭。自来水的安全问题如果处于这样一种让人不安的状态,对于公众的信任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改善水源水质和完善供水设施是让自来水水质稳定达标的主要途径,而水源水质的改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中也可能因污染出现暂时性、局部性的恶化。因此,我国城镇供水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不安全的农村饮水水源
直到2007年年底,甘肃省还有1 038万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水质不达标的占到了51%,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证力不达标的,占到了49%。虽然这个数据和甘肃本身干旱缺水、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的一半有关,并不能代表全国的状况。但是,3亿农村人口存在着饮水难或饮水不安全的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现实。
农村饮水安全,就是让农村居民能够及时、方便地获得足量、卫生、负担得起的生活饮用水。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显示,目前,我国居住在乡村的人口还有74 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而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并不理想,大致为东部70%,中部40%,西部不到40%。
造成农村饮用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有三:干旱缺水、水源污染和饮水工程的缺失。
目前,全国各地农村对水源保护的监管力度只能用“不够”两个字来描述,特别是对主要的污染源缺乏有效监督,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和农村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对水源保护意识薄弱,对水源保护的技术水平偏低有关。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水源地都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水质预警实时监测体系,农村水源地受到生活污水、化肥、农药、养殖畜禽粪便、工业废水等污染的现象日趋严重,水源水质越来越差,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质性缺水。据调查,60%的农村水源周围存在污染。有的地区的坑、塘、河、溪人畜共用,甚至既排污又供饮用,缺乏卫生防护。
根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数据,全国农村饮用高氟水(含氟量﹥1.5mg/L)人口为5 08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6%,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22%,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和黄淮海平原地区;全国农村饮用高砷水(砷含量﹥0.05mg/L)人口为289万,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3%,主要分布在新疆、宁夏、内蒙古、山西和吉林等地;全国人口饮用苦咸水人口为3 855万,占饮水不安全人口的12%,占水质不安全人口的17%,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西北、华北、华东等地区。李仰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及污染防控技术.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0.
长期饮用这些高氟水、高砷水和苦咸水将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有可能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长期饮用苦咸水,有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内蒙古的河套地区因土地污染,地下水质量较差,造成砷中毒、氟中毒等地方病较为严重的情况。河套地区共有近30万人受砷中毒威胁,患病人群超过2 000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董家营到托克托县永圣域乡一带是氟中毒的重点区域,地下水氟含量在河套地区最高。该区几个重点村的村民均有不同程度的氟中毒症状。
因为降雨量少而出现的饮水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年降雨量为200毫米至600毫米,十年九旱,连年干旱造成这些地区常年缺水。
然而,这并不是说南方降雨量丰富的地方就一定饮水无忧了。事实上,在我国南方降雨量丰富的很多山区,人们同样面临饮水困难的问题。西南、华南和华中的部分地区,年降雨量虽在1 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蓄水工程老化,有水也蓄不住。“人在山上住,水在山下流,听水响,看水流,山上用水贵如油”,这句话生动地再现了山区饮水的现实。
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饮水工程的滞后不无关系。
上一次的大规模调查复核已经是9年前的2004年。当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和卫生部三部委联合调查复核后,确定了全国共有3.23亿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2005年国家正式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行集中式供水。经过5年的时间,全国实际完成投资1 05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拨款590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439亿元,社会融资24亿元,实际受益人数2.18亿。
但这些工程运转状况不一,其中一部分甚至因为运转困难,供水点已被废弃。
2009年下半年,水利部和卫生部曾对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人口情况进行调查。在此前后,各地先后两次上报规划人口的调查数据,据了解,各地的汇总数据为2.2亿人,其中水质不达标涉及1.22亿人。
总的来说,大中城市郊区和人口较多的乡镇农民饮水问题解决得较好,主要采取城镇自来水管网延伸,利用其富余的供水能力为农民供水,这被认为是最好的模式。还有一种模式是城乡一体化,即统一一个管网或两三个自来水厂,这在山东、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较多。在这些地方,农村和城市一样,水价差不多,没有明显差距。
不过,对于幅员辽阔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尤其是丘陵山区和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贫困县和贫困乡村,分散供水、就地取水依然是当地的主要饮水方式。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地形条件和水源条件复杂,现有的农村饮水工程普遍规模偏小,全国52万个集中供水工程中,有九成日供水200吨以下。
在新出台的《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到,未来5年,中国将解决约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2亿为新增人口,预计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规模将达1 600亿元。
目前,全国农村人口的供水方式依旧落后,绝大多数农民仍以浅井、河湖水、池塘水、泉水、集雨工程等为水源,基本上都是由农户在没有水质采样化验报告、勘测资料的前提下自行开采,属于典型的分散式供水,几乎无净水处理设施,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管理设施不完善,造成饮用水中细菌学指标污染物、有害矿物成分超标等严重问题。
总之一句话,和其他农村水利工程类似,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亦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体制,有机器、无机制”的弊病。
同时,工程费用投入较少,一些必需的配套设施跟不上,特别是较大居民区、工业区没有建造污水处理设施;二是现有的工程供水规模偏小、工程老化,净水工艺落后,用于工程更新、维修的资金难于全面解决。
即使有更大规模的投资用于让数亿农民喝到安全放心水,但如果忽视农村饮水工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建设,这项工程依然将难以持续。
不安全的污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