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90200000094

第94章 休养生息(2)

中央和省上派出带着医疗队的“抢救人命”工作团,救治垂危病人,发放救济粮款,还向体弱、浮肿的干部发放了用黄豆、红枣和红糖合成的“健身丸”,使这些同志的生命得以延续。

农场元气大伤,人和土地都处于凋蔽状态。

二三十岁的青壮年大都病恹恹,懒洋洋,终日无所事事,靠打扑克、下象棋和聊天打发日头下山。

春天的田野,由于水位上升,土地泛碱,四处白茫茫一片,伴着哭泣的风沙诉说着荒凉和饥饿。

大批河南支边青年和上海移民纷纷倒流回原籍,今昔皆茫然,各自唱着自己的回归曲。

当时“红星农场”的辖区南北仍然相距1公里,生产和职工生活差异甚大。总场和其附近的几个分场,由于风沙盐碱肆虐又加地处金河下游,水源稀缺,两年多来职工们洒下无尽的汗水,换来的却是耕多收少,满目荒凉,连自己的肚皮也吃不饱。然而靠近祁连山和大黄山麓被叫做“西河地区”的两个分场则因其属于二阴地,雨量较多,蒸发量又小,又兼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如今成了“红星农场”的粮仓。借初冬季节,中、下游不用水之机,以超强度的劳动付出“破冰冬灌”,灌上“安种水”换来第二年大面积小麦、青稞、土豆、甜菜和油料收获。收割季节原有的职工忙不过来,有大批本县和邻近各县的饥民,托儿带女,举家拾荒,以捡麦穗、挖鼠洞为名“打秋风”,能弄得全家人大半年的口粮,有的干脆落脚不走了。农场也缺乏劳力,日久天长便将这些人编为一个连队,正式收编为农场职工。

西河地区养活了这么多人,总场的那些显贵们隔三差五在一起吃的“手抓羊肉”,喝的青稞酒是这边的下属“进贡的”。少数职工有亲朋好友在西河地区间或捎一些洋芋、甜菜之类以解燃眉之急。如此情景,机关干部和演出队下基层都愿去西河地区,任风霜严寒也不顾,全为一个“吃”字驱动。一般职工宁愿在西河那边吃苦,不愿在地生坑这边“享清福”。不过也不尽然,曾源被调往西河地区六分场工作就是一个例外,原因是曾源在总场领导机关“资格老”,“知道的事情多”,留着他使某些领导感到“碍手碍脚”,故以“照顾他身体”,做“内部职工就食”之优惠处置。

六分场原为国营马家坪农场,是以马家、何家和姚家三个自然村为基础,另由红星农场总部派遣部分干部和机务人员组建而成,下属三个农业连队,一个机耕队,一个园林队,一个畜牧队。各队分别设有党、团支部,分场设党总支,此外还有一个副业队(烧砖、酿醋等)和一所初级小学。农场职工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民,由于历史的原因,场内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并存,干部也分为“国家干部”和“以工代干”职工,队伍中亲缘关系、宗族势力和1958年刮“共产风”,搞“一平二调”带来的后遗症和潜在的矛盾,要求退场之风时有起落,只是由于党员怕“党纪”,干部怕丢官,才没有使这股势力成为气候,勉强维持而已。

曾源被任命为分场政治千事,主要任务是协助分场总支正副书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一部分日常行政事务,包括做会议记录、登记、申报户口、开写结婚证明等场内外文秘往来诸事,实际上成为分场总支的一名非党秘书。

总支书记姓方名正,山东德州人,是一位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多次立功受奖的老指导员,为人办事公道、说话算数、律己甚严。场长姓齐,曾任县上某区区长,处世圆滑,只管生产,不大过问政治,紧要关头,心知肚明,不急于表态。总支副书记姓吕,是总场党委书记李玉发的老部下,在分场领导班子里他与方书记貌合神离,却与会计老董家打得火热,常在一起吃吃喝喝,“酒盅子一端,政治上放宽”,对场里的事嘀嘀咕咕,为人很不正派;还有一位机务副场长,山西侯马人氏,是一位精于业务又很能吃苦,为人随和的干部。由于爱看小说,与曾源挺谈得来。

曾源的老战友梁益民就在这个分场小学任校长,而且把老婆孩子接来了,他老婆在分场面粉厂干活,大儿子在总场那边的学校上高小,小儿子尚在襁褓之中。他自己当了孩子王,在分场小学管着三个教员,四十几个学生。梁益民原任总场小学校长,那边的学校是个管着十几名教员,二百来号学生的大滩子,学校的设备和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原先学校、卫生队和幼儿园三个单位建立了一个党支部,由前场党委书记韩杰的爱人、场幼儿园园长陈萍和梁益民等三人组成支委会,陈萍任书记。当时组织科副科长左德恒曾“建议”将时任幼儿园副园长的李玉发的爰人张月娥发展入党。支委会对李妻的政治历史情况进行了考察,查知李妻在抗战时期曾与日军小队长睡过觉,后又当了国民党某自卫队长的小老婆,为人趋炎附势,品行不端。陈萍和梁益民都明确表态不同意发展其人党。后来陈萍随丈夫调离农场,组织科安排党委秘书王朝峻任支部书记,梁益民任组织委员。新的支委会通过二次审议,仍维护原决议。左德恒等人有恃无恐,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分别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王、梁二人调离,为李妻入党敞开了方便之门。

梁益民离开“闹市”,眼不见心不烦,倒也清静,一所小小的学校操不了多大的心。他每日下班回到家中,劈柴、挑水、干家务,真心实意补偿多年来对妻子的“欠账”。闲来无事,抱着小儿子到熟人家串门,拉家常,清闲自在,比在总场那边少操许多心。他的妻子比他大两岁,是位贤妻良母式的好管家,操持家务多年,手脚麻利,为人忠厚,自从把小姑子抚养到大学毕业,成了家,这才来到丈夫身边,随遇而安,家庭和睦,邻里融洽,给了梁益民莫大的家庭温暖。

梁益民夫妇早在部队期间就与曾源交往较多,如今是故友重逢,倍感亲切。那年月到了晚上,既无电灯,更无电视等娱乐品来消遣,吃了晚饭到睡觉还有挺长一段时间不好打发,一些人下象棋、玩扑克,更多的人选择了灯下聊天。常常是梁益民抱着小儿子来到曾源的办公室兼宿舍,点起一盏煤油灯,抽烟、聊天,或者是曾源去梁益民家,逗他小儿子玩。曾源玩时乐亦忘忧,回到宿舍却是一番难言的孤独感,思亲之情益切,又兼饥肠辘辘,更难入眠。梁益民夫妇常让大儿子给曾源送来煮熟的土豆或是糖萝卜作夜宵。

曾源决心将母亲和妻子接来风雨同舟,甘苦与共,了却多年的夙愿。主意已定,曾源捎信将已由总场试验站调至总场属地祁连山中的莹石矿任会计兼管理员的胞弟曾清叫下山来,让他请假去原籍将母亲和妹妹搬来农场。按曾源的原意拟将老家的住房典当或出租出去,有朝一日返回原籍时再赎回来。在典当过程中,有一家贩卖粮食的暴发户死缠活黏非买下这所住宅,最后曾源妈点了头:“卖就卖了吧。”售房款两千五百多元分三次寄到农场,然后请人立约,监交完毕。家中所有家什(经饥饿岁月变卖已所剩无几),有的送人,有的论堆贱卖,剩下一点零零碎碎装进曾源爸当年做货郎时的货郎箱内,别土离乡,迁往河西。途经兰州时,曾清找到嫂子许如蕙,问她有什么要捎到农场去的东西让他带去?许如蕙只把自己的几双值钱一些的单、棉皮鞋装了一个网兜让他带去。没想到到了终点站下汽车时,破棉花套子什么的都搬下了车,唯独把一网兜皮鞋忘了拿下车,汽车呜的一声开走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懊丧和遗憾。

母亲和妹妹加上曾源共三人暂住曾源的办公室兼宿舍的大炕上。妹妹红红已上小学五年级了,分场这边的学校尚未设高小’休息了两天后,曾源送妹妹到总场那边的学校当插班生并办妥了入学和食宿手续。

搬迁大体就序,曾源妈是个闲不住的人,加上参加劳动,粮食标准每天可以增加二两。她看到分场面粉厂那边有中老年妇女干活,她也想干,给儿子减轻些负担,曾源向场领导提出申请得到批准。母亲到面粉厂当了一名临时工,参加簸粮食的劳动,月工资18元,母亲大喜过望,说能吃饱肚子就行,还给开工钱,好得很!”

曾源妈曾经为公家加工面粉,干过多年磨房里的活。这里的活没有她不会干的,她干活勤快,很负责任,出活既快又多,受到领导和同伴们的好评。

过了“芒种”,全部播种任务结束,田间管理方面活不多,主要是浇好二轮苗水,相对处于农闲季节。场里负责日常财务往来的会计小安请假回河北老家探亲,他的业务由分场总会计老董临时代管一下。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老董高低不愿插手。时值春菜生长旺季,各单位大、小菜地每天都有大批鲜菜上市,种菜单位没有销售权,一律先向分场会计处交款或记帐、开票,凭票上菜地取菜,工作量大、事杂,刻不容缓。后来总支方书记给曾源做工作,让他接管一段时间。事关群众生活,曾源欣然应诺,每日里卖菜、卖醋、报销差旅费,没完没了’忙得不可开交。中午正是职工下班时间,开票的人特别多,别说是休息,常常连午饭也忙得顾不上吃。行政文秘方面的工作,只能见缝插针去干,更多的是开夜车点灯熬油,加班加点。~曾源如此这般地辛勤付出却吃力不讨好,而且招祸蒙冤。

事情说来有点蹊踐。小安探亲回来,曾源向他移交手续时,账、款两清,小安说了不少感谢话。曾源主事期间,办公桌的锁用的是曾源母亲从老家带来的一把洋锁,移交手续时’曾源要收回这把锁,让小安另找一把,小安说:“我一时还找不到锁,先借用一段时间,来日进城买把新锁,再把这把锁还给你。”曾源没有多想便答应了,谁会想到这把锁后来竟成了惹祸的根子。

交接手续半个月之后,有天早上,总支副书记吕长发宣布:安会计的抽屉昨晚被盗,号召当事人自动投案,知情人勇跃揭发。

当时适逢总支书记方正因父亲病故请假回原籍料理丧事,由副书记吕长发主持总支工作,案发后他每天神秘兮兮地忙于“破案”工作,他找分场场部有关人员分别谈了话。他找曾源谈话时问曾源:“你借给小安的锁子共有几把钥匙?”曾源说:“只有两把钥匙,全部给了小安。”“这锁是哪里买的?”“已经好多年了,那还是我父亲当年当货郎时的残货,一直是一把锁配两把钥匙。”吕长发摇头不语。

那时候实行“休养生息”,政治思想领域比较宽松,分场职工又多数是当地农民,封建迷信一度有所滋长,杀牲祈雨、拜干亲、求神算卦等颇为盛行。不知谁出的主意,在吕长发的认同下,找来一名江湖术士算了一卦,算得盗窃者是东南方向,一男一女,暗合曾源母子的方位。一股从黑暗处泼出的污水使原来在分场口碑甚佳的曾源一度变得臭哄哄的。此次被盗走的据说共三百多元。这种捕风捉影式的“破案”,在总支书记方正返场后当即被制止,被否定,并对吕长发在党内进行了严厉地批评。后来向县公安局报案,终因找不到可靠的证据不了了之。此案究竟是栽赃陷害还是监守自盗,恐怕只有天知道。

转眼到了放暑假时间,此地由于海拔高,庄稼成熟晚,曾源趁机请假赴兰州帮助妻子办理调动,搬迁事宜,往返一周时间便办妥了。妹妹红红放了暑假也回到妈妈身边,虽然父亲早已病故,弟弟曾清不在身边,小宝贝晶晶远在上海。这里的居住条件十分困难,场里给了曾源夫妻一间宿舍兼厨房约十平米的住房。曾源妈与红红同别人合住集体宿舍。当时分场卫生所附近的一间房子里住了两位老人:一位是山东籍、总支书记方正的母亲,已年逾古稀,一位是河南籍、吴医生的母亲,也已年逾花甲。两人身体都还硬朗,曾源妈这年刚满5岁,在她俩面前只能算是“小妹妹”了。三人共住一条火炕,临时加个红红,绰绰有余。这也算是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来了。这种局面的促成,都是由于饥饿和灾荒。

搬家告一段落,又到了新学年开学时间。红红重返总场那边学校住校就读,许如蕙开始到分场小学任教,曾源妈仍去面粉厂簸粮食,曾源则围绕“三夏”连着“三秋”,从事宣传鼓动,治安保卫等诸多日常杂事,紧紧张张忙了半个多月,家中诸事还算平顺。

凉秋九月(农历),朔风劲吹,霜浓叶黄,日短夜长,漫长的冬季就要到来了,那可是一个难打发的季节。温饱问题固然重要,但是精神空虚,没有寄托,没有追求,没有乐趣,生活实在太单调了。总场电影队两三个月才能来一次,平时再无别的活动可资娱乐、消遣。有家有舍者,忙忙穷家务也就一天天地过去了。机耕队那帮年轻力壮的单身汉不当班的时间,无所事事,无处去释放过剩的精力,免不了会干出一些荒唐的事来。这事情被曾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直琢磨着能够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这天晚上他去第一生产队办事回来,途经机耕队驻地,顺风送来激越、悠扬的吼秦腔声’板胡伴奏,有板有眼。曾源循声往前一看,原来是机耕队几位定西籍拖拉机手组成的“自乐班”在演唱秦腔名剧《辕门斩子》,演六郎杨彦景的叫马登云,嗓音宏亮,唱腔浑厚,很有潜力,拉板胡的许福有也有一定基础,敲边鼓的是从砖瓦厂请来的一位姓司的把式。围观看戏的不少,说明此举颇得人心。曾源由此得到启发:能不能在分场范围内办个业余秦剧团?这样既可为这几位文艺活跃分子找到“用武之地,”又能满足职工中当地农民多、文盲多,对传统戏喜闻乐见,自1958年大跃进以来久违了的文化饥渴。

第二天下午,曾源将欲排秦腔之事与梁益民商量曾源早就知道三秦子弟梁益民痴迷于秦腔,可谓“秦腔正宗”,平时吼两声,字正腔圆,很到位。曾源提出冬夜排戏之事,梁益民满口赞同。他来分场时间较长,知道的情况多,又向曾源推荐了几位乐于此道的人才。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总场存放着一套戏箱,那是早年军部京剧团留给教导团,辗转移交文化干校后又流落到农场的,多年未派用场了,分场领导出面借来一用,估计问题不大。

排戏的事曾源正式向分场领导提出,齐场长是个秦腔迷,除了赞成外还建议以增加一名“临时工”名义引进一名已停业的县剧团老演员人伙。此人专扮青衣,演技闻名本县城乡,现在剧团歇了业,只求个吃饱肚皮的地方,曾经私下里向他提出过请求,齐场长未表态,现在场里用这个办法把他吸收进来,准能派上大用场。为民求乐,场领导们一致同意干。总支书记方正自告奋勇亲自出马赴总场把那副戏箱全套借来使用,果然蟒袍、玉带、刀、枪、剑、戟各种武器,各种行头,一应尽有。排剧一事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由曾源总揽一切。

同类推荐
  • 桃儿杏儿

    桃儿杏儿

    林希有一句令人咀嚼的话:唯有小说无可说。邵燕祥在评价林希小说时,说过一句很精辟的话,他说林希是把“二十年代的砂变成九十年代的朱”。林希写了《桃儿杏儿》,用他自己的话说“以纪念那些写了那些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美丽女性。”
  • 月亮背后

    月亮背后

    第一次上这个网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这里的一切,都是我所不了解的,我唯一希望,是把自己这段正在发生中的感情真实记录下来,我同你们一样,也不知道这段感情将何去何从?我唯一知道,这是一段不该属于我的感情。我只求能将它记录下来,有一天当我青春不在时,可以让我有段值得回味的经历,不然时间将它冲淡在记忆里,我希望它永不褪色。
  • 幕阜山人的世界

    幕阜山人的世界

    公元1927年秋,在中国南方湘、鄂、赣边境的莽莽大山中,爆发了一场被后来的史学家们称之为“秋收起义”的著名战争。这场史诗般悲壮的战争产生了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成就了一代人民英雄,成就了共和国元帅将军……这是一部描写秋收起义的小说,作者用抒情、考证的笔法再现了1927年秋收起义军在赣西北的幕阜山中酝酿、筹备起义的场景。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得让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幕阜山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区!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虽为虚构,但无一字无来处,足见作者对晚清和民初史料研究的广阔性和透彻性。
  • 辽海丹忠录

    辽海丹忠录

    小说叙述明朝万历末年努儿哈赤袭抚顺,明将李永芳归降;明廷以杨镐为经略与奴儿哈赤征战未胜,遂擢熊廷为经略以代杨镐。小说叙写时事,多据史实,文笔详赡细腻,结构完整。
  • 你敢天长我就敢地久

    你敢天长我就敢地久

    还有多少人相信“愿得一心人,白头终不离”的动人誓言?还有谁在坚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丽承诺?我们都期待着爱情,却又惧怕着婚姻。小湘就在这样忐忑的心情中走进了围城。令人抓狂的婆媳关系、针锋相对的叔嫂妯娌、虎视眈眈的小三儿……婚前的誓言还流连在耳,婚后的问题就接踵而来。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天长地久的爱情”会成为一句无疾而终的承诺吗?
热门推荐
  • 冰山公主遇上冰山王子

    冰山公主遇上冰山王子

    两位千金公主遭人陷害,被敢出家门。她们努力学习、训练,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复仇。在这期间,她们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爱情、复仇她会选择那一个。
  • 呆萌小青梅:竹马影帝求放过

    呆萌小青梅:竹马影帝求放过

    不是所有的青梅竹马都是两情相悦的,当小青梅进入娱乐圈“偶遇”竹马影帝,一步一步被竹马影帝诱宠吃掉,却发现当年的决裂……却是一场阴谋,当真相浮出水面她该怎么做?婚前他对她说她只是个被包养的女明星,不许她对她动心,不许说他们俩睡在同一张床上。婚后在他在微博晒结婚证,秀恩爱,在某个火热的夜晚后安洛帆一脚把楚影帝踹下床,怒吼道“你当时是跟我讲的条件,现在你天天在别人面前秀恩爱,你的节操呢?楚影帝邪魅一笑“那些条件我记得没有束缚我的吧,要不然我再改改,嗯?”(本文是虐文,前30章会写男女主学生时的故事,为后面铺垫一下,30章以后才是娱乐圈的故事。)
  • 岂敢与君绝

    岂敢与君绝

    她对他说:“我对她承诺要陪伴你,我不知能不能做到,我努力!”他对她说:“我们同生共死,决不再经历生离死别,我努力!”一名卓有成就的军旅歌唱家,青梅竹马的妻子,心有灵犀的红颜知己,俗套的关系,不一样的故事,让你在笑声中感动,在泪水中心醉!
  • 不朽龙城

    不朽龙城

    无尽混沌,无数生灵在厮杀,强横的战力在混沌中开辟一个个世界,随后又被打爆,整个混沌都在不停的坍塌消散。
  • 战王的右相宠妃

    战王的右相宠妃

    他,清源镇第一富商,仅用五年就成为清源镇商会主席,在清源镇极其有名,为人低调,不喜出门,据说他脸上有极其难看的伤疤,所以出门必戴面具,就算是商会的成员也没有几个人见过他的真容;她,是清源镇才来了两个月的大夫,医术了得,两个月已成为清源镇名医;俩人一个是富商,一个是大夫但是却都有着另外的身份,一个曾是战王,一个曾是右相五年前,五年后,两人竟然凑到了同一个小镇两人意外相识,从此展开纠葛且看两人如何展开追逐。
  • 异世灵武战尊

    异世灵武战尊

    醒掌天下权,非吾所愿。醉卧美人膝,酒不醉人人自醉。再世为人,只欲在这异世独领风骚,引世间红颜竞折腰!(YY,后宫。主角嬉游于花丛之间,虐尽所谓“天才”的故事!还犹豫什么?收藏起,养着。谢了!)
  • 葬天之焰

    葬天之焰

    坠天地狱,葬天之龙,扶摇纵晴空,俯视亘古大陆!
  • 生如平静

    生如平静

    每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故事,他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只有听的人知道。夜,是那么的美,只不过,是因为周围环境的渲染,如果没有高楼大厦那些时不时亮起来的灯光,在永济这个小城市里,夜色,永远都是那么的黑暗。在一个连同着北郊与市里面唯一通道的立交桥下,接着昏暗的灯光,可以看到,这里有许多人,或者说,有许多的摊子,他们依靠在这里做生意而存活,因为车行道两旁的空隙很大。这里面有一个算命的摊子,今晚他的摊前来了一个身穿风衣的少年······立交桥的夜,很美,因为,这里是黑暗开始的地方。
  • 暮歌:月光下的女孩

    暮歌:月光下的女孩

    她很幸运,能够有两个人陪伴在她身边,一个像太阳,一个像月亮,或许月亮和太阳永远不会相聚,但她从不会孤单,只是或悲伤,或高兴。一场策划已久的阴谋,就这样剖开讲述。大概是觉得自己写不出什么好的成绩,所以,干脆什么也不求,只求你能陪我到最后。
  • 风清,灯塔

    风清,灯塔

    这是一篇古今文,分为两卷,风清和灯塔。风清为古代,灯塔为现代。此文不含任何穿越因子。两卷有着一定联系。并非两篇文。简介:我们都被各种各样的身份束缚,却同样想要被需要。我们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雀,没有自由。我们曾经自卑过,哭泣过,只为了证明自己。希望自己被爱着。(这并不是一篇为肉而写的文。如果只是看肉的就不用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