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一笔小钱,虽然距离一亿元还是遥不可及,但毕竟是个好的开始,叶尘心情不错。看看时间,快十二点了,叶尘摘下头盔,信步出门走到了大街上。周末的午夜还是很热闹的,更有几处炊烟袅袅。那是吃烧烤、喝啤酒纳凉的人们,其中不少更是年轻的学生。七月流火,这里的七月是指农历七月,“火”是指大火星,大火星位于天蝎座。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因而“七月流火”虽然有个“火”字,其实却是天气变凉的信号。凌晨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叶尘喝了一口冰冻的可乐,打了个寒战。心中暗道: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首《浣溪沙》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写来悼念亡妻卢氏的经典之作。这首词配上曲子来唱时,全词六句,首句“谁念西风独自凉”分别与后面的二、三、六句联唱。一咏三叹,一问三答,更是哀婉动听。
当日苏红玉乘飞机去美国,叶尘未能相送。苏红玉在机场录了几句邓丽君小姐的名作《何日君再来》,登机之前发给了叶尘。“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阳关三叠,酒入愁肠,苏红玉嗓音柔美,更兼情真意切。叶尘正沉醉在这歌声里,天空中却是一声巨响,一连数朵烟花炸开,照亮了半个天空。一群青年男女正围在一个插满蜡烛的蛋糕前有说有笑,气氛甚是愉悦。想必是哪个有心的男孩子给女朋友庆生呢。火树银花不夜天,相思成灾意难平。“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时此刻,唯有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可抒胸臆。
那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高佑釲《陈其年湖海楼词序》引顾咸三语曰:“宋各家词最盛,体非一格,苏、辛之雄放豪宕,秦、柳之妩媚风流,判然分途,各极其妙。这《青玉案?元夕》却是一首婉约词,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竟然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也就是作者自己的与众不同。郭沫若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对辛弃疾的人生和艺术都做了很好的概括。大江东去,鸿雁南飞,铁汉柔情,相映成趣。
叶尘吟罢这首词,暗自紧紧的握了拳头对自己说:“加油叶尘!”佳人已杳,柔情相伴,叶尘刹那间竟是疲劳尽扫,精神百倍,回到家中戴上头盔,再次进入了游戏。
中央市政大厅,花白胡子身前。老人家,送我去找辛弃疾。“咻”的一声,叶尘来到了一棵树后。前方是座小桥,桥下溪水已结了冰。
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得…………天空阴霾密布,大地白雪皑皑。一人骑着一匹大红马,远远的疾奔而来。那大红马累得疲惫不堪,走到桥头就再也不肯前进。这男子赶路心切,挥鞭催马,大红马裹足不前。此人一时性起,竟挥剑斩马,随后徒步而行。
叶尘已经知道:此人乃是陈亮,字同甫,号龙川,词风豪放。公元1188年(淳熙十六年)冬天,陈亮自家乡永康出发,沿浙赣道直赴信州,顶风冒雪,跋涉800多里,来见的朋友正是辛弃疾。两人相差三岁,年龄相当;有共同的北伐金国,收复失地的政治主张;词的艺术上更同是豪放不羁。因此,二人的友谊更是惊天地泣鬼神。此时,辛弃疾已经接了出来,陈亮见辛弃疾大笑道: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辛弃疾亦大笑答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叶尘亦大笑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陈亮所吟诵的是:《水调歌头丶送章德茂大卿使虏》;辛弃疾答的是:《永遇乐丶京口北固亭怀古》。两人齐声道:这是岳武穆的《满江红》,小兄弟竟是我辈中人,来来来,共饮几杯!
三人围炉而坐。叶尘道:“我这次来是特意来拜见稼轩先生的,想请教“忠”的含义。”辛弃疾道:我自幼在北方长大,深知昂藏七尺却寄人篱下之苦。我一生致力于北伐金国,收复失地。无奈国力积弱,上意不决。不过但有一口气在,定要征战沙场。
叶尘由此知道:辛弃疾“忠”表现在不抛弃,不放弃。
可是陈辛二人奋斗一生,都没有实现北伐的愿望。陈亮晚年中了状元,死在了赴任的路上;辛弃疾则是郁郁而终,有史料记载,在临终之前,他突然睁开昏睡着的双眼,大呼数声:“杀贼”后,气绝身亡。感慨之余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位主张抗金的英雄——宗泽,他在任东京留守期间,曾20多次上书高宗赵构,力主还都东京,并制定了收复中原的方略,均未被采纳。他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前仍三呼“过河!”。
过河杀贼!过河杀贼!过河杀贼!英雄自是相惜,若有缘相见,必为莫逆之交。
叶尘道:“两位先生不必忧虑,所谓尽人事,安天命。一千七百年后有个大学问家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是一位通才,不仅跨越古今而成名,也是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国学大师。曾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
“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
“第三境界”则正是出自稼轩先生的《青玉案》。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个很有名的比喻:人的思想有三种变形,由忍辱负重的骆驼,到英勇搏击的雄狮,再到天真游戏的儿童。后者最为难得,其天真烂漫地去开始一切、创造一切,往往可以实现雄狮所无法完成的事业。尼采三种变形与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是何其的相似。
陈辛二人都是大智慧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辛弃疾道: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这位小兄弟,我等受教了。
我这里有一本技能书《灯火阑珊处》,就赠与小兄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