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非常激动,大声对小二道:“快给我切上二斤上好的牛肉、一直烧鹅,四个果蔬,外加两坛好酒,越快越好,我要去见当今第一奇人!”店小二不敢怠慢,即可准备停当。中天付了银子,命令两名小童带了酒菜,跟着自己飞也似的赶到落霞阁。
落霞阁坐落在郊外的一个小水湾前,依山傍水而建。坐在阁内观看落霞妙趣横生,给人无限的遐想。中天进了小阁,只见那中年人背对着自己正在欣赏落霞,此时正值是天黑前的一刻。中天急忙整了整衣襟,深施一礼道:“晚辈不知道您就是誉满天下的东里先生杨寓杨士奇前辈,请先生海涵。”那人转过身来看着张中天道:“张先生何必如此客气?天下读书人是一家。”杨士奇看张中天有些拘束,便笑道:“这第三顿酒还没喝,我就把名字告诉你了,这你还欠我一次酒呀!”中天这才回过神来道:“酒菜我已经带来了,就在这落霞阁附近的落霞亭里点上灯,我们一起畅饮如何?”杨士奇呵呵笑笑,点头表示同意。两人来都亭子里,两名小童早已经布置停当,二人共同举杯。中天道:“如今新君登基,正是杨前辈大显身手的时候,您怎么这么悠闲?”杨士奇淡淡一笑道:“时势造英雄,说起来,这前后几十年正是英雄辈出的时候,天下不缺我这样的人呀!”中天道:“您过谦了,天下谁人不知道您的才学呀?”杨士奇道:“我和你不同,你是应试的举子,而我是建文帝的旧臣哪!这新君即位,您让我学习哪一位好呢?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铁铉是当今读书人的楷模!姚广孝是最神秘的读书人,还有解缙、胡广、李贯等等,这些人的路线哪一个也不适合我,于是我就在这市井中落得个逍遥自在。我知道马上就要会试了,这段时间我就在你们这些举子们中间闲逛,发现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就和你交上了朋友,”中天很高兴,要拜杨士奇为师,杨士奇不肯,坚持要和中天兄弟相待。最后中天站起来,一撩衣裙跪在杨士奇面前道:“张良拾鞋得兵法,得遇黄石公,今天我能够遇见先生是我平生有幸,先生如果不肯收我为徒,我就长跪不起。”杨士奇无奈,最后只好收下张中天为弟子,二人在一起谈天论地,彻夜不眠。
二人在一起聊得长了,杨士奇告诉了张中天自己不平凡的经历。原来杨士奇是江西太和州人士,父亲杨美在杨士奇一岁多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杨氏含辛茹苦的拉扯着儿子杨士奇。尽管杨氏生活拮据,但是她始终没有放松对儿子的教育,没钱念不起书,杨氏就自己教儿子。后来实在没法生存下去,杨氏便改嫁给了罗性。罗性这个人在地方为官,为人正直孤傲,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少年的杨士奇在罗家便改姓罗,叫做罗士奇。罗士奇长到八岁这年,已经是比较有知识的孩子。有一次罗家正在祭祖,年幼的杨士奇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想起了自己故去多年的父亲,就在没人的地方用泥土做了自己父亲的牌位偷偷地祭奠,流着泪发誓道:“儿子这一辈子一定要出人头地,为杨家光宗耀祖。”杨士奇没想到,他这次的一举一动被继父罗性看在了眼里,罗性仰天长叹道:“这没小的年纪不但有如此的孝心,而且有如此的志向,将来必然成就大器。”于是把罗士奇改回姓杨,并且亲自送杨士奇念书。可是好景不长,不久后罗性受到小人的排挤,被贬到广西为官,在赴任的路上就过世了。悲痛的杨氏带着儿子杨士奇四处颠沛流离,尝尽了人间艰辛。悲惨的生活没有把杨士奇压倒,反而造就了他坚韧好学的性格。后来杨氏夫人故去,杨士奇一人独闯天下,他的名气和他的才学品德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后来经方孝孺的好友王叔英推荐,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院,后来凭借自己的才学一直做到《太祖实录》的副总编纂,可谓名震一时。如今永乐皇帝做了新君,杨士奇闲着没事,就在京师外面四处闲逛,不久就发现了张中天。在杨士奇的点播下,中天可谓如鱼得水。
过了十几天,中天前去应试,面对三道试题,中天坦然自若:一来中天多年来跟随脱尘真人学了不少真知识;二来这些天受到杨士奇的点播,因此文思泉涌,应对如流。举子们的卷子经主考官们审阅,评定,汇总,最后精选出了三百名试卷上交给永乐皇帝做最后的朱批。永乐皇帝特别看重这次考试,因此他夜以继日把精选出的考卷都做了亲自审阅。当看到张中天的卷子时,心中一亮,暗自道:这文章无华丽辞藻,全是以靖难以来的全新视角看待现在和未来的国家,其眼光非同一般,正合朕意。有心点中天为头名,又转念道:一个好的人才要不断地历练才行呀!过早的给予荣耀反而会毁灭了他。于是提议点张中天的卷子为第六名。到了在殿试的时候,永乐皇帝还特别留意了张中天。
殿试一过,永乐皇帝命太监传张中天到内殿回话。张中天到了内殿,永乐皇帝已经在里面等候了。张中天见了急忙跪倒在地,永乐皇帝面带笑容,让张中天平身,然后道:“你的文章朕都看见了,见地非同一般。朕这次特别传你来,是想听听你的真话。”中天听了,低头道:“臣所说的都是真话。”永乐皇帝有些不高兴地说道:“你们这些人一旦高中做了官,就开始不说真话,一心一意的想讨好朕,巴结朕。朕告诉你,如果你也这样,朕就会很失望。”中天听了,暗自道:自己读书不就是为了国家大治,百姓乐业,可事到如今为何又畏首畏尾了?于是壮了下胆子起身道:“臣认为当今国家百废待兴,最要紧的就是选拔一批干国的忠良。”朱棣把脸一沉:“你意思是朕身边的人都不是忠良和人才了。”中天道:“臣不是这个意思,朱能等靖难的英雄个个是勇冠三军的英雄好汉,如果边境有战事,必能让陛下高枕无忧。但是治理国家需要有治国的人才呀!”永乐皇帝道:“朕提前开科不就是为了选拔治国的人才吗?”中天道:“治国之才不一定在于科举之中呀?”永乐道:“那你认为在什么地方?”中天道:“治国大才可能隐藏于民间,所以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说完,中天缓了缓道:“六国时期,秦国最为强大,这与秦国求才之道不无关系。当初秦国乃是偏帮小国,秦穆公从西戎请来由余,从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晋国的丕豹、公孙枝,得以兼并西戎二十国;秦孝公重用卫国商鞅,实行变法,移风移俗,富国强民,打败魏国,扩地千里;秦惠公重用魏国张仪,拆散六国合纵;秦昭王重用魏国范雎,削弱贵族,加强王权,蚕食诸侯;秦始皇重用楚国李斯,魏国尉僚,终于吞并六国。这些人才虽然不产于秦国,可最终都为秦国所用。所以臣以为取才在科举之内,又在科举之外,请陛下三思。”永乐道:“朕看你的卷子与众不同,不拘泥于形式,一言点破要害,是个救时的人才。”中天道:“臣的才能与我的恩师杨士奇相比如仓海之一粟,不足为奇!”永乐皇帝听了徐徐的站起来道:“你说的是《太祖实录》的副编纂江西泰和的东里先生杨士奇?”中天点头。永乐道:“不是爱卿提及,朕几乎错过了一个治国的人才,他现在在哪儿,你速去给我召来。”永乐刚说完,接着摆手道:“不,不,不,象杨士奇这样的人才,朕要亲自去请,你快替朕安排一下。”
永乐皇帝换了便装,只带了几名贴身护卫,在新科进士张中天的陪同下出了京师,直接赶到落霞阁。杨士奇提前接到张中天的通知,早就等候在哪儿。永乐皇帝昂然而来,见到杨士奇给予礼贤下士之礼,杨士奇赶忙跪下的道:“草民杨士奇叩见吾皇万岁。”永乐皇帝道:“杨爱卿,你不是草民,你是建文帝的翰林学士,像你这种大才怎么能仅仅做一名翰林呢?朕准你进入内阁和杨荣他们一起参与国策。”杨士奇道:“谢主隆恩,但是自古无功不受禄,臣寸功未立,不敢受如此的厚爱。”永乐皇帝笑道:“杨爱卿立功在反掌之间,请先生教朕治国之策。”杨士奇听了,提起笔来,写了几个大字:
内修政治,扶民以静。先收黄金,再和蒙古。
永乐大帝看了一遍,自言自语道:“朕前些年讨伐北元的时候,有一个怪僧曾对朕言道:‘遇火而战,遇金而和’,这朱允炆中带一个‘火’字,所以朕猜测‘遇火而战’指的就是‘靖难’。难道这‘遇金而和’指的就是‘黄金州’?”杨士奇不知缘由,在一旁听了有些不解。永乐接着问道:“但不知道怎么一个‘先收黄金’?”杨士奇答道:“黄金州原本是华夏所有。先收黄金就是不到万不得已不和黄金州动武,而是先扶民以静,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同时静观黄金州其变,一旦时机成熟,收复黄金州。”永乐皇帝接着问道:“那‘后和蒙古’又怎样?”杨士奇道:“以战逼和。”永乐大笑:“好一个‘以战逼和’,天下英雄所见相同,朕要建立一个象忽必烈那样的中华帝国,就应该有胸怀天下的胸襟,这才是英雄方略,你好比朕的卧龙呀!“杨士奇从容答道:“臣之才不及孔明,可圣上之胸襟远过玄德。”永乐皇帝开怀,对众人说道:“得杨士奇,能保大明三十年高枕无忧!”中天看着这位老成持重的杨士奇,暗自想道:再过三十年老师就是七十的人了,圣上看人眼光如此的深远,不愧为一代雄主!又感思道:老师既不做方孝孺,也不做解缙,而是做当代之卧龙,实在是高明之举!清逸居士有言赞杨士奇:
胸怀万千策,沉吟做不言。
一心等明主,隐忍草莽间。
晨起观飞鸟,酒后看云闲。
一觉忽醒来,天地事经迁。
佯狂做不知,醉卧巷陌前。
暗叹方孝孺,无为空死节。
鄙视解缙行,空有才子名。
独坐一闲钓,专候文王情。
指点南北霸王策,造就君圣臣贤名。
欲知后事如何,且在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