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工的“三农”情结
《山里山外》即将出版了,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事和喜事。虽然为此付出了许多汗水、艰辛和努力,但收获的喜悦还是令人倍感欣慰。
这是一部反映农民工生活的长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党和政府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际。故事里的人物大都有双重的身份:在城市,是一名普通工人;回到家乡,则是一名地道的农民。
改革开放三十年,全国催生了两亿多的农民工,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些农民工带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涌入城市,在新的环境里,演绎出了许多故事。
农民工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水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又面临着许多无奈和困惑。不可否认,他们身上有狭隘的小农意识,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缺点,但是这不能成为不受重视和遭受冷遇的理由。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他们中也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但是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甚至还受到排斥和歧视。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广大农村严重失血,农村现代化的道路将变得更加漫长。
在打工生涯中,每当夜深人静时,我经常陷人思索。我是一名喜欢思考的农民工。
也许是在农村土生土长的缘故,我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当看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惠农政策,看到农作物丰收和村道翻修,看到农民—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我都无比的激动,都忍不住拿起手中的笔去尽力表现这一切。
很遗憾,我手中的笔往往不听使唤。虽然一直坚持着写了这么多年,很多想法盘旋脑际,却始终被什么东西魔术般地卡着,吐不出来。直到有一天,我回到已经有些陌生的故乡。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事,故乡的发展变化,无不使我心潮涌动。故乡就像一本厚重而丰富的书,静静地平卧在我的案头,欢快地流淌在我的心里。
在故乡这本大书前,我觉得自己的渺小。故乡用甘甜的乳汁哺育我长大,我却只懂索取而无以为报,真的心存愧疚与不安。而故乡却毫不介意,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我入怀。这一刻,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从心底喷薄而出。
凭着对文学的热爱,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部长达二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终于脱稿了。
小说虽然几易其稿,但并没有背离初衷,关注“三农”,聚焦农民工群体,描绘农村的发展变化,反映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学习和追求。向出版社交稿之际,正值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这是一次关于“三农”的盛会,是全国九亿农民兄弟的福音。我相信,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农民兄弟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作者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