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不是欧内斯特?”赵云奇道:“依照末将的浅见,在联邦军部顶层派系复杂的现役五大特级上将之中,若论最有实战经验的,只怕便是这个臭名昭著的联邦屠夫了,按理来说,他绝对是目前联邦军最理想的前线司令官人选啊...”
三皇子笑而不语,白诩则是多半已经想透了个中缘由,所以脸上挂着一如往常的高深莫测。
还是老将周泰实在,自问自答地提点赵云道:“赵将军你想想看,不论古今,在双方装备优劣和兵员素质差别不大的情况下,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除了将领的战略才能和临场指挥艺术,另有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将兵的士气!”
“啊...,周将军这么一说,我明白了。”赵云不愧是心思灵活智勇双全的新生代名将,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接下周泰的话头继续分析道:“欧内斯特若赶赴前线,虽然能因过往对帝国的胜绩激发出联邦将兵的士气,但对应的是,因为当年人尽皆知的雅典娜星系围剿战惨剧,只怕会更大的激发起帝国军将士众志成城以死相抗的勇气罢?”
周泰中将脸上一副孺子可教的表情,点点头道:“正是如此,须知现在我方前线超过1亿名的帝国军战斗人员编制中,不少都是当年雅典娜战役1700万阵亡烈士的亲眷遗孤,所以一旦知晓欧内斯特这个帝国公敌前来,只怕将士们人人都会将生死置之度外竭力一战,以报当年国恨家仇!”
军事指挥才能几乎和赵云平分秋色的李严,本就出身自帝国军旅世家,自然也对联邦军的高层有想当程度的了解,此时再次发表看法道:“若不是欧内斯特,那么联邦方面余下的四位特级上将,刨除不可能前来的参联主席约瑟夫之后,只怕最有可能的就是参联副主席威廉·李或者葛底斯堡的要塞司令亨利·哈里了。”
至于为何没提及驻守联邦后方最安逸要塞威克斯堡的朗索瓦·阿诺德特级上将,这是因为众所周知,朗索瓦是联邦费多尔议长的小舅子,他这要塞司令和联邦特级上将的衔级,全是其妹妹多莉向费多尔吹枕头风得来的。
若论朗索瓦在军事上的实际才干,几乎和门外汉差不多,还曾在一次演习中被假想敌驾驶的破舰机甲吓得当众尿了裤子。这等靠关系得来的草包将领,莫说帝国的实战派将领不屑一顾,不少靠着出生入死才缓慢升衔的联邦军官,只怕心中也是忿忿不平。
“威廉·李或者亨利·哈里吗?”对李严的大胆揣测唐仲羽既未表示肯定也未表示否定,脸上依旧挂着神秘莫测的笑容,一边有节奏地用艺术品般光滑的右手敲打着金属桌面,一边将目光转向身旁的白诩道:“我想听听先生的看法。”
白诩也不推辞,沉声道:“如果只能在参联副主席威廉·李和葛底斯堡要塞司令亨利·哈里当中选派一人,我想联邦方面应该会派亨利·哈里。”
三皇子放缓了敲击桌面的速度,饶有兴趣地追问道:“理由?”
“虽然臣对联邦的军界全貌算不上十分了解,但臣以为,以当前联邦腐朽的现状而言,能稳居参联副主席高位的威廉·李特级上将,最厉害的本事只怕不是行军打仗,而是政治手腕方面的能力。”白诩灰褐色的眼中挂着看透一切的冷漠,继续道:“但现在联邦的前线,需要的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实战派将领,至于政治斗争的能力,在前线着实发挥不了什么用处。”
三皇子点点头,表示认可这一看法,示意白诩继续说下去。
“另一方面,威廉·李特级上将在联邦内,至少目前看来并不属于任何派系,而是出了名的和各方关系都不错的和稀泥老手。况且从他不久前和亨利·哈里职务对调,接手联邦中央卫戍舰队总司令的安排来看,联邦给他的定位,应当也是军务的副手和守卫联邦首都圈的任务。”
白诩停顿了一下,又条理清晰地分析道:“调任联邦首都圈左侧关键要塞葛底斯堡的亨利·哈里就不一样了,首先,他有相当耀眼的实战经验,当年还是联邦七大舰队中常驻北方星域的“弓兵”集群指挥官时,就凭一己之力,把凯恩公国三大元帅之一米哈伊尔率领的凯恩南征军耍得团团转,最终借助几次攻防战取得的优势,让凯恩公国被迫和联邦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
“所以对帝国而言,亨利·哈里绝对是个相当难缠且颇具威胁的可怕对手。”
不论三皇子还是余下几位将领,听到此处,无不想起关于那场亨利·哈里赖以成名的著名战役——凯恩南征,陷入了思索当中。
发生在河系第二强国美特欧联邦和第三强国凯恩公国之间的“凯恩南征”,算是近十来年发生在河系强国之间比较出名的一场大规模战役。背景是当年魔族一战之后帝国国力衰微,虽然名义上仍旧是河系第一强国,但就军事能力而言,处于休养生息阶段的帝国已经徒有防守之力再无征伐的底气,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充当“星海警察”的角色。
与华夏帝国和美特欧联邦均有接壤,横亘在河系最北端的凯恩公国,趁机崛起吞并了周边不少小国,一时成为风头正劲,扁长的版图如同帽子一般盖在帝国和联邦版图之上的河系第三强国。
人一旦有了权势就会不自觉的飘飘然,国家要是有了些本钱,自然也会做着开疆拓土的美梦,当时几乎已经将周边小国啃食干净的凯恩公国权势高层,也没能逃开这个夜郎自大的千古魔咒。
不过鉴于过去被唐棣时期的帝国北伐军打得满地找牙的回忆太过恐怖,所以时任凯恩公国最高执政官的彼得大公很识相地没有拿华夏帝国北方的朱雀星区做文章,而是将不安分的爪牙伸向了河系另一头,也在修养生息的美特欧联邦。
彼得大公狮子大开口的导火索,是在凯恩公国南部温尼伯拉夫星系和美特欧联邦北部接壤的科达星系之间,一片涵盖41颗宜居星球和8000多资源星的富饶群星带,统称为南千群星带。
历史上,南千群星带曾分别并入凯恩公国和美特欧联邦的版图,所以两国都对外宣称拥有南千群星带的所有权。不过由于之前不论军备还是经济实力,凯恩公国一直是弱势的一方,所以这片争议群星带一直在联邦的实际管辖之内。
凯恩公国完成一统周边小国的伟业后,虽然国力还不足以比肩河系第一强国神圣华夏,但仍旧自信地认为已经有了和山河日下的第二强国美特欧联邦叫板的实力。所以毫不犹豫地向联邦发出了语态嚣张的战前照会,大概意思就是——现在老子胳膊比较粗,快把老子的南千群星还来,不还就揍你!
虽然联邦是个自诩讲道理的文明国度,但领土这种事情,通常嘴皮是吵不出结果的。
更何况当时联邦境内正因为三大殖民领地公民权的法案闹得内部分裂极其严重,所以,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也为了守住南千群星带这块丰饶的领地,实际掌控联邦命脉的各大实权家族商讨之后,一致同意拒绝凯恩公国的限时照会,并且回应了一封洋洋洒洒几千字的国书,含蓄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我们美特欧联邦是星海自由的捍卫者,南千群星带的联邦公民不会答应你们凯恩公国这个暴发户的无理要求,而我们联邦将士也做好了为捍卫主权不惜一战的准备。
更直白一点的说辞就是——想要领地?门都没有,不服咱们就干一架!走到今天都不是吓大的,谁特么怕谁啊!
人类治下的河系,通行的一个真理是,能动手尽量别废话,谈不拢,咱就拳头见真章!
在交战兵力的安排上,有星海游牧民族之称的凯恩族,建国后的武装编制和作战方式也极具特色,他们并未仿照帝国的大星区兵力划分结构,也没有学习联邦的七大舰队集群模式,而是另辟蹊径,开拓了所谓“超集群作战体系”的先河。
所谓超集群作战体系,简单点形容,就是平时大家该干嘛干嘛,打仗的时候聚拢在一起,以狼群的优势兵力执行攻坚作战碾压对手。
凯恩公国彼时已经拥有31个星系的广袤领土,星系级作战主力星舰大约27万艘,共分成了3个超级集群,由凯恩公国在征伐周边小国的大小战役中成长起来的凯恩三大元帅统领。
这三个凯恩元帅的名字,分别是朱可夫、瓦西里,以及米哈伊尔。
若论实战应变能力和战略才干,凯恩公国最具天赋和盛名的元帅,当属朱可夫元帅,这也使得当年凯恩南征以城下之盟的方式惨淡收场之后,彼得大公至死都还在后悔为何没有派朱可夫去和联邦打仗。
不过当时朱可夫元帅正率领重兵防御着帝国朱雀星区方向可能的进攻,而瓦西里元帅不但负责守卫凯恩的国都亚历山大星系,还得分神盯着西面的伊兰教皇国,所以最后统帅9万艘凯恩军星舰夺还美特欧联邦南千群星带的使命,就落在了有“连战狂人”之称的米哈伊尔元帅身上。
从只派出9万艘星舰的安排推断,当时凯恩公国的战略,应该也只是想吞下南千群星带这块肥肉就成,绝没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和联邦全面开战。
相对应的是,联邦国内虽然“教训凯恩野蛮人”的口号喊得贼响亮,但从联邦军先期只派出拥有5万艘星舰的“弓兵”集群应对大兵压境的凯恩南征军来看,既要提防虎视眈眈的宿敌神圣华夏帝国,也担心鲁道夫治下希莱民粹主义高涨的美特欧联邦,只怕也没全面开战的打算。
所以,战争初期,双方很有默契地在南千群星带附近,展开了一场有限正空间内的躲猫猫。
讲真,若是正面开战,在该星域拥有超过联邦军接近一半兵力的凯恩公国米哈伊尔所部舰队,绝对拥有一边倒的优势,但他的对手,时任联邦“弓兵”集群指挥官的亨利·哈里,显然也清楚这一点。
而在星海战役当中,不把对方的有生力量消灭就去占领行星,不过是上演今天你坐庄,明天我来抢的可笑戏码而已。
有鉴于此,凯恩公国主导的那次南征开始之后,米哈伊尔元帅带着9万艘主力天天气势汹汹地找亨利·哈里藏在虚空的5万艘舰队决战,亨利·哈里呢,一点也不急躁,今天在这个星球附近悠闲地晃荡一下,明天冷不丁绕到后方侵扰一下...
一个特别想打,一个特别不想打,而且还老遇不上...
就耗时间的策略来说,显然本土作战的联邦军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远道而来的凯恩南征军就不一样了,在别国境内提心吊胆不说,前线没有反空间星门要塞为根据地的情况下,正空间内的资源补给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如此躲了2个月猫猫之后,双方仍旧没有发生一场哪怕超过1000艘星舰参与的像样遭遇战。为了速战速决,米哈伊尔元帅也不得不放弃所有舰队集中一处的做法,分兵三处打算各自寻找联邦主力,一旦发现敌军主力踪影,再三面围殴一战功成。
大的战略方向确立下来后,凯恩南征军司令米哈伊尔的战术安排是这样的,自己带1万艘舰队殿后充当支援力量和后路军,其余8万艘星舰分成数量平均的西路军舰队和东路军舰队两部分,分别由他的两个副将统帅,至于布阵,就是一个互相照应的金字塔形状。
毕竟联邦军放在这片星域的战力只有5万艘星舰而已,只要发现敌踪后我方任何两路舰队能汇合,就不会处在下风,更何况最后赶到的第三路舰队,也可作为奇兵直接在战场和心态上碾压对手——当时志得意满颇为这种安排自得的米哈伊尔元帅肯定是这样想的。
只可惜,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