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欧联邦全称“美特兰欧罗星海自由联邦”,作为河系强权中最大的所谓星海民主宪政国家,不但政治体制和神圣华夏全无相似之处,就连军事部署和指挥体系,也同帝国截然不同。
神圣华夏帝国的行政和军力划分都相对权利集中,均以星区为主,即四大星区加中央星区五大力量,星舰总兵力在60万艘左右。各星区的大都督,不但是行政上的地方首脑,亦同时是各星区的最高军事统帅。
美特欧联邦的行政和军力划分,却完全是两个模式。
行政上,目前美特欧联邦名誉上以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但最大权利实则掌握在联邦议会之手。
疆域方面,全联邦星域境内共拥有51个直接行政星系和5个特殊殖民星系。
其中51个直接行政星系单独自成一州,各星系州拥有独立的州议会和州府首脑,但在军事、外交以及重要的经济政策上,统一接受联邦中央政府的领导。
地处联邦版图最东端偏远星域的另5个特殊殖民星系,则被强制划分为三处领地,是美特欧联邦尤为奇特和神秘的存在。外人对这个星海民主政体下的殖民地运作内幕知之甚少,只知这三处特殊星域,对外统称是美特兰翼人殖民领、卡比兽人殖民领和艾格狼人殖民领。
不过,几乎可以肯定,虽然是宣扬“星海之内,人人自由平等”的民主宪政国家,但三个特殊殖民领住民在联邦内的地位绝对属于“二等公民”,否则就不会有“限制三个殖民领地住民擅自离开所居星球”的霸道法令了。
军事上,美特欧联邦政府施行大舰队作战集群编制,名义上各大舰队集群统一受联邦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不过在实际作战行动中,参联主席才是名副其实的军务首脑。
因此美特欧联邦的国家权力,被分成了三部分,分别是代表行政权的联邦政府总统,代表立法权的联邦议会,以及代表军权的参谋联席会议。
联邦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议长费多尔·曼施坦因,参联主席约瑟夫·佛朗茨,便是权利最大的“星海联邦三巨头”。
联邦境内总数约50万艘星舰的武装力量,共分成八支舰队集群。
最大的一支,自然是常驻联邦首府内华达星系的15万艘联邦中央军,其余35万艘,则均匀分布在号称“自由星海守护神”的联邦七大舰队集群之中。
这七支舰队集群每部各编制5万艘主力星舰,最高指挥官原则上均为联邦一级上将。
联邦现役七大舰队最高指挥官,旗舰与驻防星系分别是:
魔术师“Caster”集群,常驻联邦中西部尤他星系,旗舰“加雷斯”号,指挥官:塞缪尔·赫尔斯上将。
骑兵“Rider”集群,常驻联邦中南部克拉荷星系,旗舰“杰兰特”号,指挥官:爱德华·米尔契上将。
弓兵“Archer”集群,常驻联邦正北端与凯恩公国接壤的科达星系,旗舰“鲍斯”号,指挥官:赫尔曼·戈林上将。
枪兵“Lancer”集群,常驻联邦西北端与凯恩公国接壤的蒙拿星系,旗舰“加赫里斯”号,指挥官:埃里希·雷德尔上将。
狂战士“Berserker”集群,常驻联邦最南部与希莱接壤的奥斯丁要塞,旗舰“兰斯洛特”号,指挥官:查尔斯·埃杰顿上将。
暗杀者“Assassin”集群,常驻联邦与神圣华夏帝国接壤的仙女座星域,旗舰“贝德维尔”号,指挥官:保罗·海恩斯上将。
剑士“Saber”集群,常驻联邦与神圣华夏帝国接壤的雅典娜星系,旗舰“高文”号,指挥官:尤达·奥哈拉中将。
这七支舰队集群各有所长,比如“剑士”和“枪兵”以正面攻坚作战出名,“弓兵”和“骑兵”擅长支援奔袭,“暗杀者”和“魔术师”专长侧面迂回突破,至于“狂战士”,则因其扼守易守难攻的奥斯丁要塞,乃是联邦最出名的防御型舰队。
从过往战绩来评断,在星舰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联邦七大舰队集群的战术层面作战能力,应该强于帝国的各分星区舰队,仅次于帝国的中央系王牌舰队。
明白这一层,便不难理解为何天威帝唐炽率领的东征军,此次白虎星区会战,居然会遭受退守200光年的苦果了。
毕竟帝国方的作战主力,仅仅是白虎星区原驻守舰队和部分中央机动军,而美特欧联邦,却是几乎拿出了半数联邦精锐投入此次白虎会战。
另外,从兵力部署方面不难看出,美特欧联邦将七大舰队中的两支用于防御北面的河系第三强国凯恩公国,一支用于威慑新近独立的南部政权希莱。剩下的四支舰队,不论是目前正处在帝国白虎星区最前线的“暗杀者”和“剑士”集群,还是第二梯队的“魔术师”和“骑兵”集群,都在战略上将神圣华夏视为毫无疑问的主要对手。
当然,如果联邦方面是毫无缝隙的铁板一块,那么这次帝国的处境定然相当危险,不过真实的情况是,联邦国内的政治斗争现状,一点也不逊色于帝国波云诡谲的权谋之争。
首先必须说明的是,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责任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原因,而是体制的问题。
帝国是专制政体,一切都是皇帝说了算,皇帝倚重的文武大臣一旦掌握实权,难免形成政治派系互相钳制,在皇帝拥有相当威望的情况下,各方实力经过不断的斗争妥协,寻得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平衡点,从而维持表面的政局稳定。
而自诩为“自由捍卫者”的联邦方面,虽然几乎是和帝国同一宇宙时期建立的国家,但当初先贤制定的立国宪法和“为星海自由而斗争”的精神,实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部的腐朽,已经被侵蚀得只剩下几句苍白无力的口号而已。
在联邦境内,真正掌握这河系第二强国命脉的,仍旧是几个有名的大家族,比如议长费多尔的曼施坦因家族,参联主席的佛朗茨家族,国务卿的康威家族等等。
联邦的总统单独任期为一届12年,最多可连任两届。历史上的400多位总统,有半数皆来自以上三个大家族,难怪近代不少帝国皇帝,都曾公然嘲笑美特欧联邦不过是披着民主外衣的“大家族独裁政权”。
特别是对于22年前,曾在帝国的第三次仙女座东征行动中被打得满地找牙,从而内部日渐分化严重的联邦来说,这十来年最好的事情,只怕便是出了一个千年难遇的圣人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因为在这个总统的感召下,至少联邦的广大中下层民众,形成了空前的凝聚力,也使得联邦的国力有所提升,此消彼长之下,这才有了和帝国相抗衡的基础。
不过坦白讲,如果非要给美特欧联邦第412任上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一个中肯评语的话,最恰当的言语,应该是“有良心且运气极佳的好人。”
当年联邦第412任总统的竞选,可以说极为激烈,代表曼施坦因家族参选的费多尔和代表康威家族参选的西摩·康威,在联邦各州选情胶着的助选活动中,几乎都呈五五开的局面。
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优秀,而是联邦民众早就看透了他们二人不过是各自代表着其背后大家族的利益。非要在两个烂苹果当中挑选谁更烂一些,而且还不能弃权,这对联邦选民而言,无疑是一件蛋疼的事情。
眼看大选之日临近,曼施坦因家族的费多尔却在民调中保有微弱的优势,康威家族的西摩·康威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退选,转而推出了在联邦民众间颇有声望的原联邦首府内华达星系的州长林肯参选。
这对看惯烂苹果相争的联邦民众来说,无异于是个比百年难遇的陨石雨还更有爆炸性的新选择!毕竟联邦总统,已经有几百年没有来自“草根”阶层的素人能走到最终决赛阶段了。
毫无意外,那一年的大选,亚伯拉罕·林肯以高票当选,作为回报,亦按照惯例把支持他参选的西摩·康威任命为联邦政府国务卿。
在政务能力上,林肯的施政水平只能说中规中矩表现一般,但他当政后强推的其中一项法令,却为他日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