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庭北方的屏障就是临闾关,西倚燕SD连渤海,乃松辽平原进入汉庭的唯一关隘。
临闾关守将梁坚年约四旬,十七从军,身经百战,从一个小兵一步步升到将军绝非浪得虚名。
自从来到临闾关,梁坚就厉兵秣马,积极战备,他知道大汉经过百年的歌舞升平,早已朝政懈怠,积弊已久,内有秦寿广结党营私,外有大日虎视眈眈。有识之士被排挤打压,跳梁小丑充斥庙堂。
临闾关共有5000步军,由于长期以来的安逸,军士们早已懈于训练,毫无战力,梁坚到任以后,大力整饬军事,严厉处理了数名克扣军饷、军纪涣散的校尉,并提携了一拨军事过硬、为人正直的年轻军官。
紧接着他又对军中老弱病残和滥竽充数混军饷的兵油子全部清退,只留下4200人,由新提拔的守备岳武带领每日操练,无论刮风下雨抑或酷暑严冬,从不间断。
一时间,临闾关守军发生了本质的改观,战力提升,士气如虹,一扫颓废低迷之态。
西海舰队载着九州军团直插汉帝国北部的东海湾。
大汉水师一触即溃,大小二十八艘战船全军覆没,2200名官兵全部葬身大海。
九州军团统帅小林太郎挟6万虎狼之师直扑临闾关,梁坚将军一方面派快马疾驰汉庭求援,一面分派城中守军,守备岳武3400人,500预备队交由自己心腹校尉梁东统领,自己亲率300人的亲卫队居中机动。
梁坚对自己近一年来的整顿军备颇为满意,城墙已加宽加高,修葺一新,军队战力提升,士气高涨,城中粮草足用3个月,朝廷大军如果不出意外,半个月完全可以驰援,到时候内外夹击,大日军队还不溃如山倒?
小林太郎世袭武职,对大汉兵学推崇备至,幼时就熟读兵法战策,实乃大日军中的佼佼者。
小林太郎列兵临闾关城下,并不急于进攻,他在大日国内之时已从军方谍报中得悉了关于临闾关城防的一切信息。
梁坚将军当年随同秦寿广出使大日之时,两人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小林太郎只是远远的观望大汉使团,一群大汉官员簇拥着一位面白无须的矮胖中年锦衣男子,只有一魁梧精壮的戎装男子昂然于一旁,双目如电般扫过四周,小林太郎的目光与之对视之下,不禁心底一凛:好一个坚毅男儿!
小林太郎收回思绪,居北南望高大坚实的临闾关,城墙之上旌旗招展,剑戟林立,一排排兵士昂首挺立其上,士气如虹。
小林太郎回至军帐中,谋将雪野秀夫、骑兵将领伊东八郎,步军将领长野太正、大岛久藏等几十名大日将领齐聚,
小林太郎道:“临闾关高大坚固,易守难攻,诸位可有什么良策?”
步军将领长野太正朗声道:“大帅,临闾关虽然坚固,但城中只有5千人马,而我大军6万,儿郎们利用云梯轮番攻击,何愁城池不下!”
伊东八郎接道:“素闻临闾关将军梁坚汉之能臣,善于将兵,极有谋略,如果直接攻城,恐怕我军伤亡会很大。”
“他奶奶的腿儿,打仗就得死人,怕这怕那的,我们还不如回九州抱孩子呢,一个小小的破城,老子带着儿郎们用手抠也能给他扒拉零散了。如果在此受阻,被伊贺军团的那群小子先一步攻进汉庭,我们九州军团还有脸面吗?伊贺的河野一郎老是不服,这次老子一定让他见识一下,我们九州军团才是大日的精锐之师。”
一旁的大岛久藏是九州军团有名的悍将,也是小林太郎的心腹爱将,矿工出身的他膀大腰圆,壮如狗熊,言辞极是粗鲁。
谋将雪野秀夫在一边听的直摇头,这个粗人,忒俗!
小林太郎笑吟吟的看着大岛久藏,他发自内心里喜欢自己的这位爱将,豪气强壮,自己当年把他从一个籍籍无名的粗俗矿工培养成今天的统兵之将,倾注了太多心血,但大岛久藏也不负他所望,战场之上万人难敌,战场之下忠心耿耿。
小林太郎端起茶杯,浅浅的抿了一口,“梁坚此人,本帅多年前得缘一见,乃心志坚毅之士,身处大汉严寒贫瘠之所,而城上士卒身材健硕,面色红润,可知其爱兵养兵之仁,破城必艰!本帅给尔等半月时间,务必夺下!”
一席话激起帐中诸将喧嚣不已,大岛久藏第一个跳出来叫嚷:“大帅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久藏愿带本部儿郎三日陷之,否则甘受军法!”
谋将雪野秀夫也出来反对,他轻捻着下额胡须,“大帅,兵法有云:攻城在快,守城在拖。此关虽险,但只要严军令,重奖罚,必可指日而下!半月时间,恐怕大汉援军已至,到时梁坚兵备充足,我们可就被动了啊。”
雪野秀夫的分析引起诸将一片认同。
小林太郎轻轻一笑,摆手制止住众人的争论,“诸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攻城难易不在城高墙厚,而在于何人守之!梁坚在,硬攻只会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燕山之上林木茂密,正可取材建造攻城器械,械成,乃可徐图之。至于援军粮草,诸位不必担忧,须知大汉首辅秦大人可是我们大日丰臣家的姻亲。本帅言尽于此,诸位返回营中,休整诸军,二日后,开始攻城!”
诸将领命而去。
汉庭。
东阳、镇海、临闾关三处告急奏报同时呈上仁宗皇帝的龙案之上。
仁宗皇帝清瘦脸庞一片灰暗,声音沙哑,“众位爱卿,大日不顾协议,悍然出兵,欲谋夺我三地,若之奈何?”
兵部尚书郭修趋前禀报:“陛下,此次大日三大舰队,四大军团全部出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望调派章州杨绩驰援东阳,离阳王越驰援镇海,通州大营驰援临闾关。”
仁宗皇帝不住颔首,龙颜稍悦,对兵部尚书郭修道:“郭爱卿,通州大营王邯将军年事已高,恐不胜征途劳累,何况通州大营负有护卫京畿之责,除了王老将军,何人可堪此任?”
郭修正待开言,朝列中站出一人,正是首辅秦寿广。
“陛下,臣保举一人可堪大任。”秦寿广朗声道。
仁宗皇帝大喜,忙挥手让秦寿广站起,急切问道:“秦爱卿,快快请起,不知爱卿所荐何人?”
秦寿广爬起来,整理一下衣冠,不疾不徐的道:“兵部中郎将杜允素有谋略,胸有丘壑,可当此大任。”
杜允做梦也想不到,廷议了半天,竟然议到了自己头上,自己文人出仕,对于排兵布阵,战场厮杀一知半解,首辅大人却把自己夸的当世名将似地,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不过首辅大人举荐自己肯定有他的深意,杜允思及此,也忙走出朝列,双手紧握板笏毕恭毕敬道:“陛下,微臣不才,愿率王师北上灭敌,为君解忧!”
仁宗皇帝龙颜大悦,注视着一表人才,高高瘦瘦的杜允开怀大笑:“杜爱卿文韬武略,国之幸也!”
翌日,杜允从通州大营8万精兵中抽调5万奔赴临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