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62700000020

第20章 伤寒论注释(15)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自阳经传于少阴,阴虚客热,下利,咽痛,胸满心烦也。与猪肤汤,调阴散热。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味甘,寒猪,水畜也,其气先入肾。少阴客热,是以猪肤解之。加白蜜以润燥除烦,白粉以益气断利。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阳邪传于少阴,邪热为咽痛。服甘草汤则差。若寒热相抟,为咽痛者,服甘草汤。若不差,与桔梗汤,以和少阴之气。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味辛、甘,微温甘草二两味甘,平桔梗辛温以散寒,甘草甘平以除热,甘梗相合以调寒热。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热伤于络,则经络干燥,便咽中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与苦酒汤,以解络热,愈咽疮。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甘,微寒辛以散之,半夏之辛以发音声;甘以缓之,鸡子之甘以缓咽痛;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

右二味,内半夏,着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钚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甘草汤主少阴客热咽痛,桔梗汤主少阴寒热相抟咽痛,半夏散及汤主少阴客热咽痛也。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桂枝(去皮)辛,热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暠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已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少阴主水,少阴客寒,不能制水,故自利也。白通汤温里散寒。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干姜一两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暠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姜附之辛,以散阴寒。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少阴病,下利,脉微,为寒极阴胜,与白通汤复阳散寒。服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寒气太甚,内为格拒,阳气逆乱也,与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以和之。《内经》曰:“逆而从之,后而逆之。暠又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暠此之谓也。服汤脉暴出者,正气因发泄而脱也,故死。脉微续者,阳气渐复也,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咸,寒猪胆汁一合苦,寒《内经》曰:“若调寒热之逆,冷热必行,则热物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由是病气随愈,呕哕皆除,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暠此和人尿、猪胆汁咸苦寒物于白通汤热剂中,要其气相从,则可以去格拒之寒也。已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少阴病二三日,则邪气犹浅,至四五日邪气已深。肾主水,肾病不能制水,水饮停为水气。腹痛者,寒湿内甚也。四肢沉重疼痛,寒湿外甚也。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湿胜而水谷不别也。《内经》曰:“湿胜则濡泄。暠与真武汤,益阳气,散寒湿。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芍药三两酸,平生姜三两(切)辛,温白术二两甘,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脾恶湿,甘先入脾,茯苓、白术之甘,以益脾逐水。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湿淫所胜,佐以酸平。附子、芍药、生姜之酸辛,以温经散湿。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气逆咳者,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水寒相抟则咳,细辛、干姜之辛,以散水寒。若小便利者,去茯苓。小便利,则无伏水,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芍药之酸泄气,干姜之辛散寒。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气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千金》曰:呕家多服生姜,此为呕家圣药。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为里寒;身热,不恶寒,面色赤,为外热。此阴甚于内,格阳于外,不相通也。与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葱味辛,以通阳气。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芍药之酸通寒便。腹中痛,为气不通也。

呕者,加生姜二两。辛以散之,呕为气不散也。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咽中如结,加桔梗则能散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利止,脉不出者,亡血也,加人参以补之。《经》曰:“脉微而利,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暠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可服之。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者,四肢不温也。

伤寒邪在三阳,则手足必热,传到太阴,手足自温。至少阴,则邪热渐深,故四肢逆而不温也。及至厥阴,则手足厥冷,是又甚于逆。四逆散,以散传阴之热。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柴胡苦,寒芍药酸,微寒《内经》曰:“热淫于内,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暠枳实、甘草之苦甘,以泄里热。芍药之酸,以收阴气。柴胡之苦,以发表热。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肺寒气逆则咳。五味子之酸收逆气,干姜之辛散肺寒。并主下利者,肺与大肠为表里,上咳下利,治则颇同。悸者,加桂枝五分。悸者,气虚而不能通行,心下筑筑然悸动也。桂,犹圭也,引导阳气,若热以使。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茯苓,味甘而淡,用以渗泄。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里虚遇邪则痛,加附子以补虚。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泄利下重者,下焦气滞也。加薤白,以泄气滞。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下利不渴者,里寒也。《经》曰:“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寒故也。暠此下利、呕、渴,知非里寒。心烦不得眠,知协热也。与猪苓汤,渗泄小便,分别水谷。《经》曰:“复不止,当利其小便。暠此之谓与?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传经五六日,邪传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为邪渐深也。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气未深入之时,便作口燥咽干者,是邪热已甚,肾水干也。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全肾也。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肾水也。青,肝色也。自利色青,为肝邪乘肾。《难经》曰:“从前来者为实邪。暠以肾蕴实邪,必心下痛,口干燥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实邪。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少阴入府也。六七日,少阴之邪入府之时。阳明内热壅甚,腹满,不大便也。阳明病,土胜肾水则干,急与大承气汤下之,以救肾水。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不云急温。此少阴病脉沉,而云急温者,彼虽寒甚,然而证已形见于外,治之则有成法。此初头脉沉,未有形证,不知邪气所之,将发何病,是急与四逆汤温之。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表邪传里,至于少阴。少阴之脉,从肺出,络心,注胸中。邪既留于胸中而不散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阳受气于胸中,邪既留于胸中,则阳气不得宣发于外。是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此是胸中实,不可下,而当吐。其膈上有寒饮,亦使人心中温温而手足寒,吐则物出,呕则物不出,吐与呕别焉。胸中实,则吐而物出。若膈上有寒饮,则但干呕而不吐也,此不可吐,可与四逆汤以温其膈。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脉微为亡阳,涩为亡血。下利呕而汗出,亡阳亡血也。津液不足,里有虚寒,必数更衣,反少者,温其上,以助其阳也。灸之以消其阴。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噪(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木生于火,肝气通心,厥阴客热,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伤寒六七日,厥阴受病之时,为传经尽,则当入府。胃虚客热,饥不欲食,蚘在胃中,无食则动,闻食臭而出,得食吐蚘,此热在厥阴经也。若便下之,虚其胃气,厥阴木邪相乘,必吐下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经》曰:

“阴病见阳脉而生。暠浮者,阳也。厥阴中风,脉微浮,为邪气还表向汗之时,故云欲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木也,王于卯、丑、寅,向王,故为解时。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邪至厥阴,为传经尽,欲汗之时,渴欲得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四逆者,四肢不温也。厥者,手足冷也。皆阳气少而阴气多,故不可下,虚家亦然,下之是为重虚。《金匮玉函》曰:虚者十补,勿一泻之。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阴气胜则厥逆而利,阳气复则发热,利必自止。见厥,则阴气还胜而复利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馀,必发痈脓也。始发热,邪在表也。至六日,邪传厥阴,阴气胜者,作厥而利。厥反九日,阴寒气多,当不能食,而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除,去也。中,胃气也。言邪气太甚,除去胃气,胃欲引食自救,故暴能食,此欲胜也。食以索饼试之,若胃气绝,得面则必发热。若不发热者,胃气尚在也。恐是寒极变热,因暴热来而复去,使之能食,非除中也。《金匮要略》曰:“病人素不能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暠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阳气胜也,期之旦日夜半愈。若旦日不愈,后三日脉数而热不罢者,为热气有馀,必发痈脓。《经》曰:数脉不时,则生恶疮。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抟,腹中当冷,冷不消谷,则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已绝,故云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脓血者,热气下行也。热气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前厥后发热者,寒极生热也。前热后厥者,阳气内陷也。厥深热深,厥微热微,随阳气陷之深浅也。热之伏深,必须下去之,反发汗者,引热上行,必口伤烂赤。《内经》曰:火气内发,上为口糜。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阴胜则厥,阳胜则热。先厥五日为阴胜,至六日阳复胜,热亦五日,后复厥者,阴复胜。若不厥为阳全胜,故自愈。《经曰》: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为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指。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厥冷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蚘厥者,乌梅圆主之,又主久利方。藏厥者死,阳气绝也。蚘厥,虽厥而烦,吐蚘已则静,不若藏厥而躁无暂安时也。病人藏寒胃虚,蚘动上膈,闻食臭出,因而吐蚘。与乌梅圆,温藏安虫。

乌梅圆方

乌梅二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出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柏六两苦,寒肺主气,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乌梅之酸,以收肺气。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之甘,以缓脾气。寒淫于内,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当归、桂、椒、细辛之辛,以润内寒。寒淫所胜,平以辛热,姜、附之辛热,以胜寒。蚘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蚘。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圆,日三服,稍加至二十圆。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燥。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欲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得食,为胃气已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布胁肋。

厥而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迫血下行,必致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手足厥,不结胸者,无热也。小腹满,按之痛,下焦冷结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先热后厥者,阳气邪传里也。发热为邪气在表,至四日后厥者,传之阴也。后三日复传阳经,则复热。厥少则邪微,热多为阳胜,其病为愈。

至七日传经尽,热除则愈,热不除者,为热气有馀,内抟厥阴之血,其后必大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伤寒阴胜者先厥,至四日邪传里,重阴必阳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传作再经,至四日则当复热。若不复热,至五日厥不除者,阴胜于阳,其病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伤寒六七日,则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脉浮身热为欲解。

若反脉微而厥,则阴胜阳也。烦躁者,阳虚而争也。灸厥阴,以复其阳。厥不还,则阳气已绝,不能复正而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伤寒发热,邪在表也。下利厥逆,阳气虚也。躁不得卧者,病胜藏也,故死。

同类推荐
  • 元稹集

    元稹集

    元稹在其《叙诗寄乐天书》中,将他的诗分为古讽、乐讽、古体、新题乐府、律诗、律讽、艳诗等十体。其所重者在古讽、乐讽。实际上其主要成就在乐府诗、艳体诗。故本集所选亦侧重艳体诗、乐府诗。对于元稹文,选了《乐府古题序》、《白氏长庆集序》。传奇则选了《莺莺传》。为解评、阅读方便起见,“新题乐府序”随诗编排,《莺莺传》作为“传奇”排在诗文后,“两序”作为“文”排在“传奇”之前。
  • 呼家将

    呼家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菜根谭全书(第三卷)

    本书是一本三百多年前的一位退职隐居官员的人生处世经验的总结。它采用语录体的形式,共360条,文字皆由排比对仗的短句组成。除作者自己的心得外,有些也从先哲格言、佛家禅语、古籍名句、民间谚语中演化而来。本书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可以说几乎涵盖了人生所能遇到的一切重大问题。
  •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快士传

    快士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花灵殇

    花灵殇

    她是黄泉路旁指引花,本该绝情绝爱,却一见神将误终身。他为爱盗取观音圣水,却遭背弃,被打入轮回变为凡间太子。她为了寻他,来到人间,他却总是不懂她,将她伤了又伤,最后她们……
  • 王俊凯之夏

    王俊凯之夏

    夏天,我们处遇。夏天,我们分离。我很喜欢夏天,也同样很讨厌它。当樱花再开时,我们会相爱吗?王俊凯。
  • 镜雨

    镜雨

    “你长大之后要干什么?”“吃,吃遍天下所有好吃的。”“错,你要成为最强!无人可敌!”“可我只想吃。。。”“你若不强,那连吃东西的资格都没有。”“不强就没有东西吃?”“对,弱者没有资格”“那我要成为最强!”且看一枚吃货如何搅风云吞天地!
  • 我就是一道风景

    我就是一道风景

    文艺,热血,青春,激情,正能量,深邃,让读者无限的想象。生活没有答案,但每个人给它什么,它像镜子,像回声让你无限想象。我的作品如同民谣一般简单而使内心释怀。
  • 夺天逆

    夺天逆

    千百万年的恩怨,何时才能停歇。身世神秘的少年突然觉醒,一步一步追寻这一切的答案。寻找这千百万年来宿命的超脱,我名夺天,我必逆天。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留恋的雨

    留恋的雨

    这是一个关于单恋的故事,以女主角的心路历程为线索,以高中大学生活为大背景,文笔很细腻感人,女主角身上有种独特的悲剧宗教色彩,带你领会不一样的世界。
  • 逍遥游天下

    逍遥游天下

    谈不上拳打南山幼儿园、脚踢北海敬老院,但犯贱了钓钓狼牙鱼、烧烧红纹毒蜂、黑水蛟群里游泳,蛮族圣殿里打滚还是有的,至于还有可爱的星沙海、中央大陆、荒古圣域….额额额…要是不一一游玩一番怎对得起穿这一回?
  • 秋之暮龙(龙枪编年史1)
  • 三界救主

    三界救主

    世分三界,天界、人界、魔界。魔界被魔帝统一后,因魔帝本人野心勃勃,有志统一三界,于是便派出强大的魔军出征人界,人族本就比魔族弱,且过惯了安逸的生活,魔君这一来三环之地很快就失了外一环。天界中玉帝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一时间既无计可施,太白金星提议应上启三清道尊以求良策,玉帝准奏。三清中太清道祖赐下福诏边传三界,其道:“今逢天地大劫,又天道演化二救世主,其非人、非魔、非仙。不在五行脱离六道,当生于人界,分阴阳二气,上可救苦三界匡君辅国,下可安民治邦伏魔降怪。今吾告知,以应天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