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
水暖风和云淡天,鱼翔鹤舞蝶缠绵。结庐种菊在桃源。
无欲无争无世界,有花有酒有耕田。日出而作日息眠。
这一首浣溪沙,写的就是桃花源。桃花源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的是东晋太原元年间,武陵有个渔夫,有一天沿着小河打渔,忽然看到两岸有许多桃树,桃花开的正艳,地上也有许多落下的花瓣,中间竟然没有别的树,远远望去灿若云霞,也不知多远。
渔夫很是奇怪,心想:“为何我天天在此打渔,却从来没见过呢?”于是好奇之心顿起,就顺着桃树一直往前走。
树林的尽头也就是小河的源头,是一座小山,前边有个山洞,渔夫往里看看,隐约可见光亮,于是他就弃船进洞。
山洞入口很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走了一会儿后,才渐渐开朗起来。又走了几十步,眼前猛然一亮,原来是出了山洞,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里土地宽阔,房屋平整,有池塘有花草,还能听到鸡狗的叫声,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和山外的人无异,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快乐。
人们见到他,都大吃一惊。围上来询问,渔夫一一作答。便有人邀请渔夫到自己家里,杀鸡做饭,好酒招待。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着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经历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他们听了渔人的描述,都感叹惋惜。
随后几天里,渔人在各家流连,主人都拿出酒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以后,要告辞离开。
人们对渔夫说:“回去以后一定要守口如瓶,千万不能对别人说起。“
渔夫满口答应,离开桃花源以后,找到了他的船,顺着原路返回,而且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直接去拜见了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然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前往寻找。却没有找到,不久就郁郁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访求桃花源了。
所以说桃花源是陶渊明努力追求的理想化的生活境界,《桃花源记》的主题不仅在于作者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身份设计表达了作者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刘子骥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并且是陶渊明的一个远房亲戚,刘子骥探访桃源未果寻病终,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可以看出陶渊明为了表达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希望远离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幸福平安,是陶渊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陶渊明的美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