彪哥总结
正式离开了青酒公司,我总结了几点传统酒企的问题:
1。 作为厂家必须拿出大量资金在主流媒体投放大量广告,来获得市场的认知度。
2。 作为经销商需要拿出大量资金进货,获得当地的代理权。
3。 经销商没有办法直接将产品卖到用户手里,需要将大量的货铺到酒店、饭馆、超市等地。大的酒店、超市都需要进场费(比如买一年的时间,不管有没有卖出去酒,都要给那么多钱),铺货的产品都是赊销,酒卖完进下批货时才结上批货款。
4。 销售代表心有余而力不足,酒好卖与否和品牌的广告力度(特别是电视广告)有很大关系。
正式开启互联网之旅
偶像陨落的阴霾下我选择继续前行
还记得那天是愚人节的第二天,我早起去人才市场找工作。路上在报摊买了份报纸,头条就是张国荣跳楼自杀的新闻。张国荣是很多70后的偶像,无论是《霸王别姬》还是《阿飞正传》,他给人的感觉都是帅气潇洒却又比女人还美丽动人。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他,那就是风华绝代。敬业的他入戏太深,为一代人呈现诸多完美的作品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理困扰。我想《异度空间》这部电影应该就是当时他内心状态的写照吧。我是个怀旧的人,这些电影都看了好几遍,我震惊的同时也只能感叹天妒英才。偶像之所以为偶像,是因为他们照耀了一群人。现在巨星陨落,那些原先被照耀的人们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呢?是否也像我一样迷失了方向?可是那又怎样?生活终将继续,总要打起精神接着前行,我如此这般地安慰着自己。
我和青酒的老同事碰了头,一起去人才市场。之前也提到过此人,就是那个除了不能喝酒打架,什么都像东北人的那个抚顺人。在那次招聘会上,我们被一家企业吸引。那是一家在深圳创立的互联网企业,全国员工有几千人,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ZQ。当时我觉得这家公司十分高级,加上自己的专业是电子商务,将来应该能大有作为,因此果断投了简历。才和HR聊了没几句,就通知我下午去复试。
下午的复试有个环节是自我演讲,轮到我的时候应聘者已经所剩无几。大概是因为激情不够,我落选了。但是我的东北朋友却被录取了,原因是面试官中有一位也是东北人,人想给他个机会,于是就让他进入了这家大企业。当时的我还在想,怎么我就没这样的好运气呢?不过转念一想,还是得靠自己!
我工作的办公楼里竟然诞生了腾讯
落选后的第二天,有人通知我去面试,说是深圳企业网,给企业做IT服务的。我一听深圳企业网,又是在深圳最繁华的地段——华强北,地址在赛格科技园,心想这家企业应该不算小,于是就欣然前往。
怀揣着满满的期待,我跑到深圳当时的第二高楼——赛格广场。一共68层,据说电梯从1楼到68楼只要1分钟的时间,我还想着这家企业挺牛的。没想到后来不管怎么找,就是找不到面试的公司。无奈拨了电话一问,原来不在这里,而在离这里800米远的一个工业区内。
终于到了面试地点,眼前的公司撑死60平米(里面倒是非常整洁)。外面一共8个写字台,里面还有2个写字台,加上几台电脑和两个年轻人,就什么都没有了。这种感觉就像国产007里的周星驰阴差阳错地来到丽晶大酒店,却发现原来是丽晶宾馆的感觉。原来此赛格非彼赛格啊!
当时整个沟通很愉快,因为面试我的年轻人是我的老乡,HB人,感觉很亲切。我还记得他问我的几个问题:
——你的理想是什么?
——当老板。——什么时候当老板?
你当老板一年要挣多少钱?
我一时语塞,答不上来。
——你学的是电子商务,那你说说阿里巴巴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是B2B还是B2C?我还是没能答上来。(当时谁能料到,阿里巴巴现在竟然能做得那么大,而我现在又离杭州这么近。)我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还得再努力,还得再奋斗!
当时的工资是800元,什么都不包。意味着与第一份工作相比,生活会更加艰苦。如果我接着找酒企的工作,因为已有一定相关经验,工资不至于低成这样。选老路还是接受新挑战,这是个问题。
事实上,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选了哪条路都会遇到困难,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唯有信念。年轻人要与时俱进,互联网是趋势,不容改变。况且正是学东西的时候,日后成长了,还怕拿不到高薪吗?因此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互联网行业,这个决定也成为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当时的我和大多数初生牛犊一样,都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
而当年这个由厂房改造的科技园里,诞生了一家世界性的企业,那就是现在的腾讯。那些日子里我们天天擦肩而过,我还曾踏入腾讯的大门,问前台还招不招人。得到的回复是缺少技术性人员,我看了看自己,罢了,继续回我的小公司做销售工作。当时真没想到它会发展到现在这么厉害,真是后悔没努力一把混进去。其实都是命,只要付出了努力,一样都能发光发亮,我不禁在心里鼓励着自己。
老板带领我们开始近十年的征途。顺利进入这家名为HH的企业后,我和其他几位同时期入职的年轻人一起见了老板老杨。
老杨也是HB人,是个不折不扣的70后。1997年中专毕业带着很多同学,怀揣着梦想进入了深圳关外的一家工厂工作。从普通工人做到生产课长(台资企业),每个月上28天班,加班无数,拿到的工资只有几百块。1999年后出去跑业务,卖办公家具。2000年后又进入拥有3000多名员工的集团公司中企动力,在中企一待就是3年。在这三年时间里,他从两个月不出单,到后来成为了中企全国销售业绩第七名。然而老杨在中企没做过任何管理工作,在大企业往上爬,是需要排资论辈的。于是到了2003年,他开始自己创业。加上我们几个年轻人,就正式开始HH近10年的征程。
我们这些人里,无一例外都是外地人,也都没有互联网销售经验。当时的老杨就是我们的导师,一点点传授,一点点引导。关于我第二份工作的故事,说起来那就更长了……
重重的业绩压力考验着我,究竟成交几单才能够我在深圳继续存活……我有故事也有酒,记得找我,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