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谭婆馏了几个自家蒸的大馍,这种馍馍很厚实,呈梯形,上底长三厘米,下底长四厘米,高十二厘米,厚一厘米,上面是软软的白面,下面则很焦脆。还有咸菜或者是霉豆子,在烧上一锅稀饭,这便是农家的早餐了。谭公喜欢一手端着一碗稀饭,一手拿着馍馍,在馍馍上拨些咸菜,然后蹲在池塘边,自由自在的吃自己的饭。
这时,村里卖豆腐的人家早已挑了豆腐开始在乡村道路上叫卖了,谭婆打上五毛钱的豆腐,好作为中午的一顿菜。
有时,令狐冲起来太早,就喜欢到池塘边走走,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往往能在稻草堆里捡到几个新鲜鸭蛋,一天的心情都好了。
家里也养了鸭子,令狐冲最讨厌的就是唤鸭子回家。鸭子不像鸡,到了晚上,小鸡们都会自己回家,然后到固定的地方睡觉,没有鸡窝,它们就睡在树枝上,墙头上。但是鸭子只有饿了的时候才会回家,晚上要是吃饱了就只会在外面过夜,这样鸭蛋就收不到了,可见鸭子比鸡要禽兽一点,忘恩负义的小东西,母鸡下蛋还知道回家下。这样每天下午的时候,把鸭子唤上来,看到自家鸭子成群结队上岸来,进入院子的时候,就把大门关上,不再上它们下水,否则,喂饱了,任你叫破喉咙也不理你。有时,这群小畜生也会自己上来,在院子里“嘎嘎嘎”叫个不停,还拉的满院子都是,见到主人出现,哗的一下都围了上去,叫的更厉害的,一个个头歪着,侧眼看着你,那样子挺萌,挺傻。如果真的没有回家,那就要使出暴力手段了,拿出十几米长的绳子,和谭公一人一边,拉着绳子从池塘的一头往另一头赶,把鸭子逼上来,但是成功率也不甚高。这是令狐冲最头疼的事了。
夏天,可以在一种树上捉到一种虫子,拿根竹签插进它的背部,然后就会不停的鼓动翅膀,可以给自己带来一些风,不过挺残忍的,罪过罪过~在枣树上,有种毛毛虫,叫“毛剌”,姑且这么叫,不起眼的虫子,蛰人那叫一个疼火辣辣的疼!令狐冲最怕这种虫子,只要被蛰上一次,保管你会记住一辈子。
村里有两个老人,令狐冲记忆最深刻。在池塘对面,有个老爷爷,整天穿着一身青色长袍,看起来就不是现代服装,令狐冲就是觉得好奇怪,怎么和大家不一样,后来长大后才知道这是清朝装束,这真算是全村年纪最大的寿星了。
与他邻居的是一个老奶奶,擅长讲故事,说起来都是可怜人,那个清朝遗少没有子嗣,生活起居都靠侄子照顾,这个侄子也五六十岁了,和他一样,是老光棍一样,两个人相依为命。而这个老奶奶虽有儿孙,但无奈没人奉养,自己孤身住在一间破败的土坯房里,靠捡破烂为生。屋内屋外都堆满了破烂,夏天,味道真够味的。吃水都是直接去池塘取水,虽然水质比今天要好的多,但那也是不能吃的,看的令狐冲一阵恶心。她肚子里有许多故事,孩子们为了听故事,往往都带了吃的去看她,有的带一个鸡蛋,有的带个大饼,有的拿个馒头,因为孩子都早就知道了她会在讲故事的时候,推说自己饿了,讲不了话,让孩子们回家给她取些吃食。
令狐冲最喜欢她说的关于朱元璋的故事,很长很精彩。其中说到一处关于天亮后又变黑的情节,令狐冲在后来的日子里也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每天早上要去上自习,可是自己醒来,发现外面有点明亮的时候,过了一会就又黑了下去,觉得很神奇,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那时,一本《格林童话》或《伊索寓言》就是最好的课外读物了,大家轮流借了回家看,里面的故事短小却有道理,令狐冲记得农夫和蛇的故事,还有蝙蝠两边倒,三只小猪,真是开了眼界,很多做人的道理,父母和老师都不会去告诉自己,只能从这些书籍中自己去领悟。貌似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经常会发放《课外读物》之类的故事书吧,还有一本书,是一个系列的,每次一发就是十几本。
从“咕咚来了”到“小摄影师”,再到“艰苦的岁月”,再到“咱家还缺啥”,然后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路走来,陪伴我们的那些故事,你什么时候还会回到我们的身边,再次读起你们,读的就不是书了,记忆和怀念编写的故事已经刻在我们的心上,抹不去,一辈子了。
令狐冲和胡斐见过面,还不止一次。虽然那个时候胡斐已经发了疯。
有一天,令狐冲突然发现村里多了一个年轻人,样貌挺秀气,不怎么说话,旁边孩子手里都拿着一本故事书,还是彩绘的,大家看的津津有味。令狐冲也走过去和大家共享。这样接连三两天,后来又消失了,令狐冲再次看到他的时候就是在他家的麦垛里了。
令狐冲隐约觉得村里长辈们都在偷偷议论他,谈及他,还都是长叹感慨。后来听到有人说他考上了大学,不过被人顶替了,所以疯了。还有人说到他前一阵子的举动,竟然跑到学校,进入一年级的教室要去读书,从头读起,被胡一刀强行拉了回去,真是闻者伤心,见者流泪,孩子们只当做怪事,哄笑一片,他们不会明白这怪异行为的背后是怎样一个过去。
简单知道了这些,令狐冲也会看过他,那时的他头发拉长,胡子拉碴,不穿衣服,全身****躺在自己家屋后的麦垛里,被铁链栓着,每日三餐都是胡一刀送来,看到儿子这样的结局,胡一刀开始每天以泪洗面,哭着哭着,眼泪就没有了,现在释然多了,面对儿子,胡一刀竟然还笑的出来,这背后是无人懂得心酸,胡斐爷爷在他疯了之后没两年也去了,如今一贫如洗的胡一刀只能和这个儿子相依为命了。虽然没有了衣服,但是胡斐脚上还有一双布鞋,脱不下来了,这个女孩儿,你还记得吗?
当代教育有很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品性的教育,在这个以考大学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体制内,学校,老师,还有家长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投放在文化课上,而人生根本的素养教育却成了副科,甚至没人教育。家里,父母要不就是工作忙,要不就是大字不识一个,自己做人还不够格,又怎么指望他们去教育孩子。他们一心只想,我把孩子送到学校,每年交那么多费用,教育孩子的事就通通是你们的事了。而学校里,不负责任的老师大有人在,只关注升学率的领导比比皆是,谁会去教你做人?谁又有资格教你做人?这一代,甚至几代孩子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吗,知道什么是温良恭俭让吗?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三观吗?道德沦丧,是非不分,自私自利……
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如果最后没有考上大学,现在大学贬值了,应该说是没有考上重点甚至是名牌大学,那么不知他的前半生有什么意义?从六岁起,甚至是更早,每天把大量时间耽误在校园里,甚至没有双休,还要补课,早晚自习,一年又一年的学费,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甚至是复读班,这十年寒窗不知所谓!眨眼间,稚嫩的童子成了壮硕的汉子,人生最美好的青春荒废在校园,到头来不知道得到了什么?如同科举,落榜的书生还习得一身的仁义,不知道当代落榜的考生学到了什么?考上了的学生又有多少真心喜欢自己的专业,说白了,,不过是用这十几年青春换一张纸,这张纸还不一定找得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用自己人生中最美丽的十几年换了一个饭碗,仔细想想,令狐冲觉得性价比不高,还有点不值。如果用这十几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吃大锅饭的全部往考大学这条路撵,凭借大华每年有那么多风华正茂的少年,复兴之路也不会走的那么困难。可偏偏朝廷又延续了科举的老路,虽说形式不一样,实质还是一个德性。固然可以为国家选贤举能,可是这牺牲太大了吧,牺牲的是数以万计少年人的青春。
如果国家能给出更多的选择和出路就完美了,回头望来,十几年不知所谓,最后一事无成,也无一技傍身,仿佛被人偷走了这许多年的时光。有了功名的尚可慰藉,落榜的呢,岂不是要郁闷死,虽然是自作孽不可活,但考取功名就觉得自己十几年韶华换的值吗?不值!
不管考上与否,这辈子你都会后悔,难道你没有发现自己一直都是按着别人安排好的路线在走吗,至少大部分人是如此,只要你曾经走过这段路。这样是不合理的,只因当时没有条件,也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