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53000000019

第19章 读诗笔记三札(4)

夏潦连秋涨,人家水半门。

都抛破茅屋,移住小山村。

聒聒笼鸡犬,累累带子孙。

安居华屋者,应觉此身尊。

(宋·戴复古《江涨见移居者》)

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

欲趁闲年就新宅,不辞暑月卧斜阳。

修篁已谢前人种,甘井何妨众口尝。

奔走从来成底事,安居到处漫为乡。

(宋·苏辙《将拆旧屋权住西廊》 )

当然,最能体现古人安居理想的经典诗篇,可以说非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莫属,特别是诗中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早已成为流传千古之名句,更成了中国房产人的座右铭。

正因如此,笔者在1995年组织编写《安居梦》的电视专题片时,特别在解说词中增添了这么一句:“杜甫在成都西郊写下的这一诗篇,不啻为中国文人追求民众安居理想的第一声呐喊。”也正是因为如此,十多年来,笔者一直把雕刻着杜甫这一诗句的匾额高悬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它无时不在提醒着我:作为房管局长,心中是否真有“寒士”的位置?金房盖的房子,是否真正做到了“风雨不动安如山”?

六、求雅

“雅”,即:正的、合乎规范的、高尚美好的。雅,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的一个道德标准,故皆以“文人雅士”而自豪。在社会经济、建筑技术和生活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注重生活环境的生态环保、舒适宜居的同时,在建筑与装饰风格上究竟是走尽显华贵、富丽堂皇的“豪宅”之路,还是行注重内涵、讲究品位的“雅宅”之道?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清代文学家李渔的观点是“土木之事,最忌奢靡”,“盖居室之制,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毫不隐瞒地说,笔者是赞同李渔之主张的,且古代文人雅士的诗词文赋之中,也留下了许多歌颂“雅宅”之名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名句,充分了解中国文人对居室风格和环境韵味的一贯追求与传统,并从中汲取提升中国现代居住文化水平的大量营养与钙质。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庄子·山水》)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南朝民歌《大子夜歌二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

雅引发清音,丽藻穷雕饰。

(唐·封行高《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色》)

不掩盈窗日,天然格调高。

(唐·周朴《宿刘温书斋》)

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

(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外重者内轻,内重者外轻。

(宋·林逋《省心录》)

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

风韵清高不受尘,冰为肌骨玉为神。

(宋·方一夔《别梅二首》)

雕馊太过伤于巧,朴拙相宜怕近村。

(宋·戴复古《论诗十绝》)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

潇洒最宜三二点,好花清影不须多。

(元·明本《疏梅》)

豪杰向简淡中求。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

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

(明·计成《园冶·相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计成《园冶·园说》)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清·郑燮《题寓所联》)

居家则肃邕简静;居乡则厚重谦和。

(清·张英《聪训斋语》)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清·袁枚《秋海棠》)

善贾无市井气,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

(清·朱锡绶《幽梦续影》)

需要在这里说明的是,以上这20句诗文中,有的确不是直接谈论住宅风格及品位的。但正如南宋学者罗大经在《鹤林玉露·卷八》所说的,“大抵古人好诗,在人如何看,在人把做甚么用。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等句,只把做景物看亦可,把做道理看,其中亦尽有可玩索处”。为此,笔者只把这些名句摘录出来,就看读者们怎么去理解了,但愿不要嫌弃我选录的诗句太多。

2010年“五·一节”

① 本笔记篇名中的“乐哉仁者居”引自宋代郑刚中诗《拟和》;“清深趣有余”引自林逋诗《小隐自题》。

② 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③ 南朝·阴铿《新成安乐宫》。

④ 晋·江建《咏贫诗》 。

⑤ 宋·梅尧臣《岸贫》。

⑥ 晋·陶渊明《归田园居》。

⑦ 唐·白居易《池上篇》。

⑧ 宋·欧阳修《蝶恋花》。

⑨ 宋·范成大《碧瓦》。

⑩ 转引自刘学军《中国古建筑文学意境审美》,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版第7页。

晋·卢谌《诗》。

唐·岑参《题梁锽城中高居》。

唐·杨浚《题武陵草堂》。

唐·白居易《松斋自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宋·朱翌《陪昆山邑游慧聚寺诗》。

宋·张炎《木兰花慢》。

元·马钰《南柯子·赠马怀玉》。

元·尹志平《西江月》。

元·王冕《满目青山轩》。

元·尹志平《江城子·别樊山先天观道友》。

元·王冕《悲苦行》。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清·李渔《闲情偶寄·房舍第一》。

山水有清音 十里稻花香

——栖居山水花木间与田园风情①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弹《南风》之雅操,发清商之妙曲。逍遥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间。不受当时之责,永保性命之躯。如是,则可以凌霄汉,出宇宙之外矣。岂羡夫入帝王之门哉!”

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仲长统在《乐志论》中的一段文字,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融于自然的居住理想之追求。大约由此开始,栖居山水花木及田园之间的“栖居诗”,便成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形成表现中国民居文化的“诗之史册”。严格地说,山水、花木、田园,常常是融为一体的,但为便于归纳阅读,笔者恣意将这类诗分为“山水居”、“花木居”、“田园居”三个部分。

一、山水居

“居山水间者为上”,这是明代名士文震亨《长物志·室庐》中的一句名言,而孔子关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则是人们为什么喜好“山居”与“水居”的最好说明。清代的两位学者李渔和张潮也有两句相类似的话,前者为“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后者为“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可以说写透了栖居山水的韵味,也就是宋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所以,在历代栖居诗中,歌咏“山居”与“水居”者占了绝大多数。笔者粗略地翻了一下《全唐诗》,仅诗名中有“山居”、“山庄”、“山墅”的就达一156首,其中,仅诗人贯休,一个人就写了《山居诗》24首。

1. 就从笔者搜集的“山水居”诗歌摘句而言,窃认为以下10则堪称“千古名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瞑》)

花枝拂人来,山鸟向我鸣。

(唐·李白《游谢氏山亭》)

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

(唐·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杜牧《山行》)

门闭千峰雨,楼吞万壑云。

(元·袁泰《山居》)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战国·屈原《湘夫人》)

绿水接柴门,有如桃花源。

(唐·李白《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唐·杜甫《怀锦水居止》)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纵情山水、乐山乐水的佳句更多,这里仅选如下十余则,无须笔者多言,诗人们陶醉于山水之间的豪情或逸志,早已淋漓尽致地跃然在诗句行间。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汉《古诗十九首》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晋·左思《招隐二首》)

山居是所乐,世路非我欲。

(晋·卢谌《诗》)

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

从来山水韵,不是俗人闻。

(唐·王绩《山夜调琴》)

一杯弹一曲,不觉夕阳沉。

余意在山水,闻之谐夙心。

(唐·孟浩然《听郑五愔弹琴》)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唐·韦应物《东郊》)

悦石上兮流泉,与松间兮草屋。

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

(唐·王维《送友人归山歌》

登峦未觉疾,泛水便忘忧。

(唐·李德裕《思登家山杜岭》)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古今情。

(宋·范成大《鹧鸪天·席上作》)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宋·苏轼《南歌子》)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宋·秦观《鹊桥仙》)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宋·辛弃疾《贺新郎》)

山水平生爱,诗酒寻常债。情怀浩荡,浩荡情怀。

(明·冯惟敏《双调·殿前欢·归兴》

二、花木居

明代的杰出造园学家计成,在其《园冶·园说》中写道:“围墙隐约于萝间,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纵目皆然;竹坞寻幽,醉心既是。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

这一大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字,既是在谈论私家园林的建造要求,也是对古人所向往的优美居住环境的生动描述。其中,提到了“木末”、“竹坞”、“移竹”以及梧、槐、柳等树木,更说到了芭蕉、梅花、梨花等花卉,展示了一幅竹木绕屋、鸟语花香、幽静雅致的人居画卷。而林居诗、花居诗及竹居诗,则正是这一盛景的诗化。

1. 林居诗(选十首)

隐士托山林 ,遁世以保真。

(晋·张华《招隐诗》)

林卧对轩窗,山阴满庭户。

(唐· 陈子昂《酬晖上人夏日林泉》)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唐·张九龄 《感遇》)

云起山苍苍,林居萝薜荒。

(唐·司空曙《过终南柳处士》)

林下有志士,苦学惜光阴。

(唐·白居易《秋霖中过尹纵之仙游山居》)

山林作伴,松桂为邻。

(唐·上官昭容《游长宁公主流杯池》)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宋·林逋《小隐自题》)

深谷有幽兰,独抱林下姿。

(元·陈镒《古诗二首》)

不知深树里,还住几人家。

(明·于谦《山居》)

数得林间趣,花开鸟亦言。

(明·吕大器《闲居》)

2. 花居诗(选十首)

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

(战国·屈原《九歌·湘夫人》)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唐·李白《赠孟浩然》)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唐·元稹《离思五首》)

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

(唐·孟郊《看花》)

花里藏仙宅,帘边驻客舟。

(宋·姜夔《题华亭钱参园池》)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

(宋·朱淑真《秋夜牵情》)

破屋带花红掩陋,矮墙围柳翠添高。

(元·张养浩《书半仙亭壁自和二首》)

天上清虚府,人间香影家。

(元·杨维桢《月梅》)

好花一向仙家住,被邻莺争去。

(清·张祥龄《和圣朝·叶清臣韵》)

客观地讲,栖居林下,花丛绕舍,并不只是中国民居所独有的特色,凡森林植被较好的国度,都有这类融于大自然的生态民居。中国的林居与花居的个性特色,不仅在于树木与花卉品种的不同,而更在于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化首先是一种传统的农业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融于自然。西方人习惯于用征服者的目光来对待自然与居住环境,高大的西洋建筑,或是在大厦之下点缀一些花木,或是强行对花木进行修剪、整形,其居住区的花木,往往是被改造过的“人化的自然”。而中国人则习惯于生活在绿树成荫、花丛环绕的自然美景之中,即五代画家荆浩所说的“山头不得重犯,树头切莫两齐”,即使是精心营造的美景,也应做到明代计成所说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苏轼词中所写的“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②,使住宅与花木融成一片,使人与居住环境融为一体。同时,中华文化又是一种和谐尚文的德行文化,讲究含蓄委婉,喜好托物咏志兴怀,以物拟人比德。所以,花木不仅在中国式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美化作用,还能起到一种提升人居品质的烘托作用。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流,中国古代栖居诗中的花木,常常成为居住者主观心性的象征,即唐代白居易在《庭槐》一诗所说的“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树木犹复尔,况对旧亲知”及宋代赵时庚在《金漳点谱》中所写的“草木之生长亦犹人也,何则?人亦天地之物耳”。因此,便有了唐代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③和孟郊的“家家有芍药,不妨至温柔”④及宋代郑思肖的“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⑤等;甚至还成了房屋主人品德的代表(如曲阜孔庙的“柏”、屈原盖屋的“荷”、陶潜篱下的“菊”、王子猷门前的“竹”、林逋居处的“梅”等),所以,宋代朱淑真诗曰“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⑥,明代袁宏道也在诗中写道“主人无俗累,花性也清孤”⑦。

3. 竹居诗(选十首)

窗前一丛竹,青翠独言奇。

(南朝·齐·谢眺《咏竹诗》)

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

(唐·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双松亭留别族弟浮屠谈皓》)

潇洒城东楼,绕楼多修竹。

(唐·白居易《东楼竹》)

领得溪风不放回,傍窗缘砌遍庭栽。

(唐·崔涯《竹》)

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宋·蔡确《书舍竹》)

万竹中央住,清心自爱持。

(宋·储泳《清必轩》)

遥知静者忘声色,满屋清风未觉贫。

(元·倪瓒《居竹轩》)

半帘明月三秋影,万籁清风太古音。

(明·吴志淳《竹外居》)

万竹门外立,一家藏绿阴。

(清·袁枚《小仓山房诗集》)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君子之人,四时清风拂拂。

(清·郑板桥《题画竹》)

以中国南方为主的东亚大陆,具有优良的竹林生态环境,中国也是世界上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所以,中华古人类依绿竹而居、以竹材为器、取竹笋为食、以竹干为笔、以竹简记事,并形成了世界所独有的竹头字、竹成语、竹诗文、竹楹联、竹书画、竹声乐、竹景观、竹楼居……所构成的中华竹文化,而竹居文化便是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室之竹景,不仅成为体现东方文化神韵的重要标志(如南朝谢眺的“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⑧、唐代李白的“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⑨、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⑩、鱼玄机的“月色苔阶净,歌声竹院深”),同时也是居住在竹林中的中国文人高尚品质的象征(如宋代方回的“竹绕屋之外,屋中人定贤”、宋代王淇的“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元代黄溍的“绮兰幽人操,绿竹君子德”)。正因如此,“竹居”已成为文人雅士的共同爱好,这正是杜甫所说的“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刘禹锡所说的“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苏轼所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几乎已将“竹居”作为了中国文人高雅居室的代表。

三、田园居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由古至今,农民始终占着全国人口的大多数,除去海洋沙漠与高山峻岭,田园也占着全国土地面积的绝大部分。几乎所有的城市家庭,其原籍或祖籍都是广袤的农村,多数人的故乡老宅,大都镶嵌在田园绿野之中。所以,可以说中国人对故居都有着无法割断的浓浓乡情,对田园都有着难以舍弃的深深眷恋。因此,包括园居诗在内的田园诗,便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最质朴、最清新且最具亲情的一枝奇葩。以下摘录的这些田园诗虽只有近五十首(句),但我却相信它们能给予读者沁入肺腑的馨香。

1. 乐居田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晋·陶渊明《归田园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唐·王维《田园乐》)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唐·韦应物《东郊》)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城中桃李休相笑,林下清风汝未知。

(宋·谢逸《梅六首》)

别有个、潇洒田园,醉乡天地同永。

(宋·晁补之《万年欢》)

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宋·李之仪《鹧鸪天》)

仅得林间趣,闲寻菊本移。

(宋·何中《移菊》)

对一缕绿杨烟,看一湾梨花月,卧一枕海棠风,似这般闲受用,再谁想丞相府帝王宫。

(元·张养浩《中吕·最高歌兼喜春来·咏玉簪》)

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

五亩清闲地,一枚安乐窝。

(元·乔吉《双调·雁儿落带得胜令·自适》)

同类推荐
  • 等爱的槐花

    等爱的槐花

    《等爱的槐花》是散文集。我对好诗人一直怀着敬意,以能诗能文的家乡人黎杰为傲。他踏实生活,怀着热忱写作,其作品优秀而真实。同时,他又是自然万物的笔录者,人情冷暖的旁观者。眼下,文学的旗帜上猎猎作响的不再是信仰与崇高,而是消遣性、娱乐性、审美性或艺术性,快餐文化冲击着世人的视听,而黎杰的文字却如濯濯清泉,把世俗人眼擦得忒亮。
  • 漫漫长路沁梅香

    漫漫长路沁梅香

    在这部父亲的文集中,蕴藉着一种传承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最朴素的、最自然的爱的基因;有着一种托附天宇浩荡,历经大地调息,呼心高山流水情的风扬;更有着一种枝映心辉,月染夜色,光放乾坤的心之灵磊。
  • 永靖诗情

    永靖诗情

    本书内容包括:八臂观音、八盘峡水电站、吧咪山、白塔川、白塔木匠、白塔寺、伴客同游炳灵寺,归途口占等。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百姓闲聊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百姓闲聊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 海边,我的一条船

    海边,我的一条船

    本书是作者个人散文诗集,收集了作者几十年来在各类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散文诗百余篇。作者文笔清新流畅,所写散文诗既反映了其开阔的文学视野和高尚情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几十年的翻天覆地的变迁。因而,该散文诗集既有一定的文学欣赏价值,对于青少年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热门推荐
  • 盾击天灾

    盾击天灾

    末日中挣扎艰难中求存,当不可抗拒的末日天灾降临,你是选择勇敢战斗还是在强者的光环下苟活偷生?
  • 神弃之路

    神弃之路

    尼罗大陆,种族繁多,征战不断,传闻每万年皆会发生天变。老的神将要死去,降下神胎也就是神的候选人。看神的候选人如何在战火与鲜血杀出一条成神路,而一个忘记过去的小乞丐与老去的神的一次交集,这个被叫做神弃之体的孩子,又在成神的路上给人们带来怎么惊喜?而他又在模糊记忆里是否能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
  • 我爹刘兴贵

    我爹刘兴贵

    刘兴贵,一个老实巴交的工厂后勤人员,出身贫寒城市人家,如何应对母亲和妻子的不和?如何保证四个女儿的幸福美满?他未想过活着为了谁,却时时处处为家人而活。按事业成功的标准看,刘兴贵显然是失败的:直到退休前,也只是科室里一般的小角色。按人生是否如意的条件看,刘兴贵的人生显然更凄然些:幼年丧父,青年失子,中年离婚,先后把患病的前妻和老娘送走,再把四个闺女拉扯大,又为她们的婚姻操透了心,辛苦劳作是他的一辈子。他也断然不是一个完人,吸烟、喝酒、打牌,“三毒”齐全。只是,当他垂死时,有四个女儿伏在身边嘤嘤地哭他,他也就在伤心中感到心满意足了。人生有这么多不如意,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罪,可是如果真有轮回的话,他还是愿意当这么多女儿的父亲,至少可以好好地疼她们、爱她们,尽自己可能给她们造个温暖窝。
  • 天玄六道

    天玄六道

    十年前,苍云东洲两大最强门派之一的冰玄宗,一夜之间覆灭,震惊东洲。十年后,冰玄宗唯一的幸存者,在寒冰与仇恨之中复苏。激活九天玄冰体,传承天玄六道之力,登上最强者巅峰,他势要为当年灭门血仇,讨回公道!万世劫,天玄道,魂断故山旧草。
  • 愿你过得很好

    愿你过得很好

    年少懵懂的思念,荡漾在谁的心上。我愿意为了救你,穿越时光的缝隙。寻找解救的方法,但愿你能活下去。“我要你为我披上婚纱、戴上戒指,好好地给我举办场婚礼,我要做你的妻子,与你白头偕老···”话音刚落,实验室爆炸,众人逃出,唯独她生死不明。是留在时光缝隙,还是死里逃生,只有她知道。
  • 宿舍谈话

    宿舍谈话

    短短几个故事却引出一个惊天惨案,他的第四个故事
  • 录鬼簿:青行鳞灯

    录鬼簿:青行鳞灯

    一通电话将我从藏北放逐的生活中拉回诡异现实,闹鬼的老宅,惊魂的凶案。迭起的秘密从再熟悉不过的脚下暗流,在毫无准备之际被卷入了险境,险象环生,每个人都苦守着自己的私欲。愈是匪夷所思愈是有曼妙引力,揭示冒险中的疑团,走入惊悚中的情感。
  • 机械世界系统

    机械世界系统

    许诺一个青涩的少年,时而腹黑,时而坚韧,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许诺选择改变他,在许诺的梦里,不是乌烟瘴气满地钢铁才是机械世界,只有让人类舒服的活着才是真正的机械世界,而机械岛会是他梦想的起点。许诺知道前面的部分可能会不是很好看,但是都是在挖坑,所以请坚持看下去,会变得好看很多的。
  • 仙家纪事之凌若昭

    仙家纪事之凌若昭

    看多了草根修仙斗智斗勇的修仙文,忍不住想写一个仙门世家小姐的故事,不喜勿喷(?>ω<*?)——————————————————————仙魔大战后,本界修仙界的高阶修士只剩零星几个,连低阶修士也死了个七七八八,仙门世家凌氏一族险些断了传承,好不容易抱了长云仙宗的大腿修生养息了数千年,又遭遇了一场兽战,家族子弟青黄不接。凌家旁支小姐凌若昭测出死灵根后混吃等死老死在练气七层的大限里,平平淡淡过了普通世族小姐的一生,不知怎么的,重生回了三岁时候,六岁测出火系天灵根。凌若昭自觉上辈子也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重活一次原只想混吃等死,没想到只是变了灵根,却要背负起家族复兴的大任,可不要了卿卿性命!?
  • 妖狐的魅惑

    妖狐的魅惑

    狐狸也许是所有东方妖怪中最为华贵的族群。。他们是有时冷酷漠然。。有时妩媚动人。。或男或女性别不一。。却皆有着不俗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