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谈诗意栖居
1. 人充满劳苦,但还要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语要》
2. 诗歌是人和自然的和声。——[英]托马斯·卡莱尔《随笔录》
3. 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德]贝多芬《书简集》
4.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德]歌德
5. 生活在诗中胜过写诗。——[英]布拉基
6. 文学是人民生活的反映,也就是说,是社会的镜子。——[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名人传记》
7. 任何诗歌,如果不植根于现代现实,不说服现实,投入一线之光——那就是有闲者的无聊事情。 ——[俄]别林斯基
8. 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英]安诺德
小 序
笔记,又称“札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文章,从广义来讲也属于“散文”的范畴。具体来讲,“读诗笔记”,其实就是学习诗歌的体会和诗句的摘录与点评。在一般读者看来,这类作品之中,“著”的部分较少,“编”的部分偏多,甚至有“抄书”之嫌。但我的体会是,在浩瀚的诗海之中,采集名句并将摘抄的诗句拿来细细地消化,再按诗句表述的主题进行恰当的归纳、分类与分析点评,并结合现实加以阐发,汲取丰富营养,这是一项远远超过随意挥笔、潇洒行文的更为艰苦的劳动。因为面对的是中国历代名诗(尤其是其中的千古佳句),容不得丝毫的轻率与随意,更来不得半点牵强与附会,这正如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所说的,“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以偃蹇而骄也”。
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安诺德曾经讲过,“一时代最完美确切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甚至还说,“伟大的诗,是民族最珍贵的宝石”。中国是诗词的国度,历代诗人用他们的诗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其中也包括了民族居住文化的璀璨结晶。这些“精华”与“宝石”,理应成为新时代民居文化和住宅建设的坚实基础与汲取营养的不尽源泉。为此,我特将自己近年来在古代诗词的学习中花费不少精力整理的三扎“读诗笔记”(其中第三扎篇幅偏长,只好分为之一、之二、之三,故“读书笔记”实为5篇)也汇编入《楼之诗》之中,以供同行们和喜好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读者阅读参考。
川西民居的浓郁诗意——从咏蜀诗体味四川民居的特色及成因
春节大假,暂逃商海,有暇下诗海一游。诗人们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诗歌是历史的火花,历代蜀诗及入蜀诗人的咏蜀诗,犹如一幅西蜀历史之长卷,光耀夺目;建筑师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水泥浇铸的诗篇,古蜀先人们所创造的民居与居住文化,似粒粒金砂,在这史诗的长河之中,闪闪发光。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兼开发商,双重的爱好与责任感驱使我跃入诗河,当一次淘金人。在这里,我打算将淘得的金粒献给注重蜀地文脉,喜爱川西民居的同乡与同行,并期望能将这些金砂镶入我一直梦寐以求的、现代的川西民居。
一、开高轩以临山 引绮窗而瞰江
——窠居文化和崇日文化在川西民居中的痕迹
1. 窠居
汉代的扬雄和晋代的左思,都曾写过一篇《蜀都赋》,描写了当时成都的城市建筑、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及生产流通的繁荣景象,成为记载成都历史的宝贵资料。两赋中分别写道:
“置酒乎荣川之闲宅,设坐乎华都之高堂。”
“开高轩以临山,引绮窗而瞰江。”
闲宅、高堂、高轩、绮窗”八字,展现了古成都多楼、大窗和亲水等建筑特征。
历代咏蜀诗中的这类句子不少,例如:
重城结曲阿,飞宇起层楼。
(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
今来一登楼,如上九天游。
(唐·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蜀江波影碧悠悠,回望烟花匝郡楼。
(唐·高骈《锦城写望》)
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
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
(唐·李商隐《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
锦城满目是烟花,处处红楼卖酒家。
(宋·汪元量《成都》)
树木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
(宋·苏轼《犍为王氏书楼》)
锦城晴日午云稠,回首春风十二楼。
(明·高士彦《春兴》)
锦官城东多水楼,蜀姬酒浓消客愁。
(明·薛瑄《效竹枝歌》)
十分腰缠气似虹,五云楼阁起玲珑。
绿珠聘得藏金谷,艳福居然享石崇。
(清·冯家吉《少城洋楼》)
缘崖楼栈万人家,尺地膏腴错犬牙。
(清·何维棣《涪州竹枝词》)
新筑高楼大道边,一家眷属学神仙。
倘教拔宅飞升去,鸡犬相随也上天。
(清·钱召棠《巴塘竹枝词》)
这些诗,描写了蜀人喜楼居的居住特点。江畔山边有江楼、吊脚楼,城外有西楼、筹边楼,城中有张仪楼、散花楼,街巷有酒楼、过街楼,场镇有戏楼、碉楼,沿街住宅有阁楼,文人官宦有书楼,富裕人家有绣楼,山区民居则常为底楼养畜堆柴,二至三层住人的小楼。
蜀人喜楼居,缘于古蜀的窠居文化。四川盆地潮湿多雨,远古时期“江水初荡,蜀人几为鱼”(唐·岑参《石犀》),为了生存,蜀先民们创造了“底层架空”式的干栏式住宅,既可防潮隔湿避水患,平时又可养家畜、堆杂物。成都十二桥商代民居遗址的发掘,便是窠居文化的有力佐证。因此,在成都住宅建设上推广高层和小高层是符合成都的气候特点与历史文脉的。
2. 崇日
和封闭的北方民居相比,开敞通透是四川民居的一大特色,正如杜甫在成都所写的《水槛遣心二首》中所描写,“去郭轩楹敞”。这种建筑形式,既可以说这是蜀人因地制宜的创造,也可以说是受崇日文化的影响。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就有“伏羲捧日”的画面。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我国神话史上,后羿射日的神话在中原和沿海都广为流传,唯独四川多祈日、盼日、护日的神话(如“两兄妹守日月”的故事,至今还在川西坝子流传)。据专家分析,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便是古蜀人崇拜太阳的祭器(在笔者撰写此文之同时,金沙遗址又出土了“太阳神鸟金箔饰”,它进一步展示了古代蜀人无比浓厚的太阳崇拜情结)。
崇日文化在咏蜀诗中常有表现,例如:
云浮不垒夕,日映锦城朝。
(隋·卢思道《蜀日弦》)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唐·李白《登锦城散花楼》)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唐·杜甫《绝句二首》)
蜀天恰似离人眼,十日都无一日晴。
(元·丁鹤年《列朝诗集·甲前六》)
璀璨飞甍低慧日,参差雕牖度天风。
(明·王胤《登大慈宝阁》)
灵山日暖黄芽老,古鼎烟沉紫雾低。
(清·王梦庚《稠粳出云》)
归宁屈指祝晴天,预制娇儿衣履鲜。
(清·吴德纯《锦城新年竹枝词》)
虹现儿童齐拍手,夕阳画出雪峰明。
(清·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
现代的四川诗人郭沫若,更是写了《日出》《太阳礼赞》等一篇又一篇的颂日诗,他所高歌的“空中的太阳,胸中的灯光”,至今仍在川人耳畔荡漾,至于崇日文化在民歌之中的体现就更多了,最有名的就是“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与《水浒传》中所记载的北方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思想观念指导着行动,崇日文化体现在民居上,就表现为蜀地民居多利用大小天井和院坝拉开建筑间距,并注重朝阳、厅敞、窗大,屋顶加设通风窗或用玻璃作亮瓦,楼房多设阳台等。从“居室必须保证充足日照”的现代居住要求来看,四川民居的这一传统是有科学性的,很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二、道风未沦落 诸葛蜀人爱
——淡泊宁静的飘逸风格
缥缈百尺台,
突起凌半空。
凭栏俯修竹,
决皆明孤鸿。
青瓦出檐长,
穿斗白粉墙。
悬崖伸吊脚,
外挑跑马廊。
以上八句中,前四句是宋代诗人何耕描写青羊宫的诗句,后四句是关于本地民居建筑特色的四川民谣。两相一对照就不难发现,川西民居确有道家的仙风道骨,表现出一种朴实而飘逸的风格。
过去,人们总说四川民居大多过于朴实,却忽视了它最鲜明的个性,即清代诗人李惺所说的“最天然处最离奇”。确实,与北京四合院比,它缺王侯之气;与西北民居比,它少豪侠之风;与岭南大宅比,它差商绅之贵;与江南民宅比,它又无水乡之秀。但是,慢慢观察、细细品味,你就会感受到它那飘逸的神韵。
这种风格,体现在住宅布局上是开敞自由,灵活多变,体现在建筑造型上则是轻盈精巧。虽然轻巧是南方建筑之共性,但川西民居是轻而不透,巧而不瘦。穿斗结构、竹编泥墙、斜坡顶、薄封檐。有的冷摊青瓦、舒展自由;有的翼角高翘,展翅欲飞。这种风格,体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多以冷色调为主,用色节制清淡雅致,在“草树云山如锦绣”的花丛之中,更显出明朗亲切、古朴自然的本色。
1. 道骨仙风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风格呢?除了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与蜀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有关。封建时代,由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远离北方统治中心的四川,受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相对较少,也正因如此,中国本土的唯一宗教——道教,便诞生在这里。民居文化也是这样,由于受北方正统建筑的法式限制相对较弱,民居建筑便显得格外的质朴率真、活泼自然。生活在道教发源地的蜀人,近两千年来一直受着道家“清静”与“虚”的思想之影响。正是这种“清静”与“虚”,构成了川西民居所特有的意境,使其达到了苏轼所说的那种“静了可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艺术境界。
上述这些,在咏蜀诗常能看到,可信手拈来: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唐·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庄》)
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唐·李白《感兴》八首之五)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唐·杜甫《饮吕八仙歌》赞李白)
得上仙槎路,无待访严遵。
(唐·褚亮《赋得蜀都》)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
(宋·苏轼《水龙吟》)
爱此山中人,缥缈如仙子。
(宋·苏轼《自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
我本放浪人,家奇西南坤。
敝庐虽尚在,小圃谁当樊。
(宋·苏轼《寄题梅宣义园亭》)
欲识当年杜伯升,飘然云雨一孤僧。
若教俯首随缰锁,料得如今似我能。
(宋·苏轼《成都进士杜伯升出家名法通往来吴中》)
愿谤不学离骚侣,正葩乃为风雅仙。
(明·杨慎《诀李张唐三公》)
飘然绝尘滓,来往白云间。
(清·彭端淑《跋观察顾晴沙游峨眉图后》)
游人到此日徜徉,几个如仙几个狂。
(清·王培荀《嘉州竹枝词》)
这些诗句,既描写了蜀国仙境,也体现了西蜀诗人超凡脱俗、豪放不羁的精神品格,尤其是“缥缈”、“飘然”、“放浪”、“仙”、“狂”等词,更是突出了蜀人无所顾忌的叛逆精神。“人造住宅,住宅造人”,蜀人的这种思维体现在居住建筑之中,便产生出仙风道骨的韵致。
2. 蜀汉遗韵
川西民居所表现的淡泊、宁静、雅致,还与蜀汉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诸葛亮的崇拜有关。尽管蜀汉政权在川的时间并不长,但诸葛亮所坚守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对蜀人影响甚深。下面这些诗句可以说明崇拜武侯,已成了四川延续千年的不解情结: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
(唐·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唐·杜甫《咏怀古迹》)
武侯来西国,千年爱未衰。
(宋·苏轼《隆中》)
蜀人思君识故处,未若江水存兵图。
(宋·宋京《孔明读书台》)
蚩尤歼戮著奇功,千载独传诸葛公。
(清·李调元《八阵图歌》)
诸葛威灵存八阵,汉朝终始在三巴。
(清·陈恭尹《蜀中》)
诸葛庙中人不断,香烟缭绕讨签枝。
(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
归来羽扇吟梁父,一曲清风江水流。
(近代·尹昌衡《感怀》)
三、曾城填华屋 庭多围绿竹
——文化味与田园风情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指出蜀人“好文刺讥”,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进一步点明为“文多于质”、“多斑彩文章”。这种“好文”的特点,表现在居住文化上就是有一种浓郁的“文化味”。
请读以下诗句:
成都贵素质,粲洁华庭际。
(南朝·梁·楮潭《咏柰》)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唐·杜甫《成都府》)
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
(唐·徐晶《送友人尉蜀中》
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氲。
(宋·苏轼《犍为王氏书楼》)
亭观参差见,阑平诘曲通。
(宋·陆游《至崇州杜秀才山庄》)
惜去更观曾画壁,记来重注旧题名。
(宋·文同《过弥牟镇王氏园》)
斜日肩舆未得去,竹篱茅舍读书声。
(清·李罄《春日村行》)
天地君亲师最尊,家家供奉报深恩。
(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
“素质”、“华屋”、“吹箫”、“弹琴”、“绮窗”、“画壁”、“书声”、“尊师”、“报恩”……历代咏蜀诗中的这些记录,充分体现了蜀人在民居建筑、环境装饰、居住习惯上追求文化内涵的尚文重教之风。正因如此,生长于北京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他的《岁月随想》一书中不无感叹地说:“入川以来,我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浓郁民族文化的长廊。”
处于道教发源地,川西民居非常讲究与自然的融合,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环境观。以下六组摘句,就展示了蜀人喜绿爱竹、亲水恋花、居住环境颇具田园风味的特点:
1. 喜绿
蜀都之地,郁乎青葱。
(汉·扬雄《蜀都赋》)
栋宇相望,桑梓接连。
(晋·左思《蜀都赋》)
映日照新芳,丛林抽晚蒂。
(南朝·梁·褚潭《咏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唐·杜甫《蜀相》)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
(唐·张籍《成都曲》)
五丁力尽蜀山通,千古成都绿酎浓。
(宋·杨亿《成都》)
重露桃花薛涛井,轻风杨柳文君垆。
(明·杨慎《别周昌言黄孟志》
万户垂杨里,莺歌满绿城。
(清·曾学传《皂江杂咏·柳城》)
2. 爱竹
蜀土绕水竹,吴天积风霜。
(唐·刘希逸《蜀城怀古》)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延萝结幽居,剪竹绕芳丛。
(唐·李白《将游衡岳过汉阳》)
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
(唐·杜甫《客堂》)
岷峨有雏凤,梧竹养修翎。
(宋·苏轼《送家安国归成都》)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
(宋·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
养人如养竹,举目皆孝秀。
(宋·苏辙《养竹》)
蜀中何物灵,有竹慈为名。
一丛阔数步,森森数十茎。
(宋·乐史《慈竹》)
君家种竹蜀江边,高与蚕崖势颉颃。
(元·杨载《寄题成都万竹轩》)
我家昔住岷山麓,绕屋曾栽万竿竹。
(明·王璲《题薛澹园竹》)
茅屋环栽竹,花溪晚杖藜。
(明·宗止《江南送人还蜀》)
庭多围绿竹,家尽酿春醅。
(清·林良铨《蜀州》)
处处新桤藏白屋,家家慈竹覆东篱。
(清·白日升《赋成都景物》)
林深竹茂青围屋,一路人家尽石墙。
(清·王昌南《灌志文征·老人村竹枝百咏》)
竹器横陈用各宜,居家哪得暂相离。
(清·佚名《德阳孝泉上九竹枝词》)
川原深处竹斑斑,劲节长留宇宙间。
(当代·邓拓《咏熊猫》)
3. 亲水
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汉·扬雄《蜀都赋》)
开高轩以临山,引绮窗而瞰江。
(晋·左思《蜀都赋》)
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
(唐·李白《赠江油尉》)
摩河池上春光早,爱水看花日日来。
(唐·武元衡《摩河池宴》)
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
(唐·杜甫《怀锦水居止》)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唐·杜甫《江村》)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
(宋·苏轼《东湖》)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宋·苏轼《蝶恋花》)
正月锦江春水生,花枝缺处小舟横。
(宋·陆游《偶过浣花溪感旧》)
江上楼,高枕锦江流。
(明·杨慎《江楼曲送祝鸣和》)
最好人家近水庄,藤花篱豆簇茅房。
(清·杨燮《北关外早行》)
“三莲池”涨水满陂,一带人家都不支。
最是“南府街”漥下,雨中门板当船拖。
(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
4. 恋花
百华投春,隆隐芬芳;蔓茗荧郁,翠紫青黄。
(汉·扬雄《蜀都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