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时期上小学,
生活艰苦心快乐。
遇见一位好老师,
日后受益实在多。
王家沟这个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山村,默默无闻的进入公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渐渐的沸腾起来,其原因是这个村里有一个名叫王学奎的小男孩儿长大了。
小男孩上学的时候又有一位好老师教过他,后来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很多都是来自于这位老师的言传身教。再加上有两个痴情的小女孩儿,一个名叫陈玉梅,另一个名叫李春桃,她们二人好像是天造地设为帮助王学奎而准备的。
村里的党支部书记王秀臣也是一个关键人物。都说是独龙难以下雨,如果没有王书记的大力支持,王学奎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成不了大气候。还有王圣德,在王家沟里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也为王学奎的成功助了一臂之力。
王学奎一九四八年出生,一九五八年才开始上学。上到三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小学没有老师了,他只好到五里路以外的泉庄完小去上学。
那时候,正是中国经受了钢铁大跃进,三年的自然灾害,帝修反反华大合唱,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全国人民都没饭吃。王学奎一家,吃树叶,吃树皮。陈谷糠,烂麦穰,都成了充饥的粮食。
王学奎去上学,一天要捎两顿饭。没有干粮,就捎湿粮。他把母亲熬的树叶谷糠粥装进一个四鼻罐子里,里面放上一个小勺子,提到学校去。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就用小勺子挖着吃。早晨吃几勺子,上午吃几勺子,心中都得有数。要是早晨吃多了,上午就不够了。
那时候的小学,分初级和高级。一至四年级是初级小学,五至六年级是高级小学。上完了四年级,要有一次很正规的考试。考好了,才能升入五年级,升入高级小学。
在泉庄完小上学,生活虽然艰苦,可学习和娱乐,让王学奎觉得大开眼界,非常有趣。在村小学上学时,老师读书用土话,学生也用土话。到了这里,老师不但读书用普通话,就连点名也用普通话。这就让他有了一种,天新地新人也新的感觉。
更新鲜的是下了课,下课铃响过五分钟以后,老师就组织学生跳舞唱歌。没有音响设备放舞曲音乐,就用嘴说。老师说,学生也说。大家围着校园里的那棵大柳树,跳《团结舞》、《邀请舞》、《火车头舞》……这学习生活过得,那叫一个丰富多彩。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泉庄完小好地方。
教他的,是一位师范毕业没多久的女老师。她姓李,别的班的大学生都私下里叫她小李妮儿。但是,哪一个要是敢守着他们班的学生这么叫,准得挨一顿臭骂。能打得过的,还得挨一顿打。
李老师在她学生的心目中,那是至高无上的。班里的哪个学生要是不听她的话,那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有一次,在一堂自习课上,有一个学生不学习,做小动作。老师没有说话,
悲痛地流起眼泪来了。做小动作的学生没看见,他的同桌告诉了他。
“别玩了,没看见老师哭了?”
这就惊动了全班的同学,所有的目光都射向了他。继而,所有的眼睛都流着眼泪。这是无声的眼泪,教室里依然静悄悄的。老师看见这种情景,脸上露出了笑容,全班同学的心里也有了高兴。此处无声胜有声,他们的心是一致的,是相通的。
王学奎去上学,隔着一条宽阔的温凉河。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因为西边的水,是从虎头崖流出来的泉水。夏天的时候东边热,西边凉。秋天的时候西边热,东边凉。从夏天到秋天,河上用玉米秸培上土搭的桥,被水冲走了。每当下了雨的时候,他的老师就去送他。水浅的时候,老师领着他。水深的时候,老师就把裤子挽到大腿上背着他。
深秋时节,东一边的水很凉,把老师那又白又嫩的腿冻出了一层红红的小疙瘩。发了大水的时候,老师就不让他走了,上食堂里领了饭菜,师徒两个一块儿吃。晚上,老师在灯下批改作业备课,她叫王学奎在自己的铺上睡。由此可见,老师就和他的母亲是一样的。正可谓,一日为师终生为母啊!
王学奎在泉庄完小上完了四年级,通过考试升入了五年级。在五年级上了一年就辍学了。因为他的爷爷生病住院,花了许多的钱。病没治好,爷爷去世了。家里一是拿不出钱供他上学了,更要紧的是需要他回家挣工分。
学校里,同学那么多,老师那么好,他怎么能舍得走呢?他一步一回头,两眼泪交流。再见了,亲爱的大柳树!再见了,敬爱的老师!
结语:
捎饭没干粮,糠粥勺子挖。
学校新天地,歌舞普通话。
学生向老师,老师威望大。
以情感学生,学生都听话。
爱生如子女,母爱最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