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语15
苏秦外出游说,离开前去算卦。
算卦的说,你一生命运都在你的名字上了,何必问我。
苏秦想,我名字有个苏字,有个秦字,世上没有苏国,而有秦国,大概是我的事业在秦国吧。
苏秦到了秦国,劝说秦惠文王征讨天下,认为这是周文王一样的功业,定能成功。不想秦王不喜欢他这样的人,怎么劝说都劝不了,只好离开。
离开后,苏秦想,既然不是帮助秦国,那肯定是反对秦国喽。于是苏秦到处游说,宣传秦国威胁论,终于得到燕王赏识,而后成功的联合起东方六国合力抗秦,自己也身配六国相印,威风凛凛。
苏秦回到家里,带着重金拜见算卦人,说他卦准入神,并且问自己将来的会如何。
算卦的人说,都说了在你名字里,点到为止,不可多说。
苏秦不解,不过功业已极,渐渐忘了这件事。苏秦一生之中,多次组织合纵攻秦,但是联军不是兵败就是适可而止,抗秦的事业一直无法竟全功,心中郁闷,一次喝酒时想起算卦的话,忽然领悟,自言自语说,苏秦啊苏秦,你名字里有个输字,又怎么能赢的了呢!
苏秦自此对算卦之人奉若神明,派人定期赠送厚礼,自己则沉迷于酒色,不思进取。
算卦之人于是名声远传,求卦之人络绎不绝,但是他都是三两句话打发了,绝不多言。
徒弟很不解地问,师父,为何你总是惜字如金,从不解释呢。
算卦之人说,徒儿,言多必失,我们又不是真的知道他将来的成就,单单看长相太不靠谱了。所以呢,你就要说出来要他们自己领悟。他们有了成就,自己就会想原因的,失败了,也会自圆其说,那么你自然卦准入神。所以凡事不能说透,也不能说死,让他们自己去圆你说的话,那才是正道。
————————————————————————————————————————————《闲庭记趣》
有时候受人厚恩,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为你无法对人家说不,只能走下去。
太子丹一心搞刺杀,得田光推举选中荆轲之后,对田光说,请不要将此事说出去。
田光听后,心中一叹,自刎来表示自己不会泄露的。
太子丹知道田光自刎,悲痛非常,对荆轲说我不是那个意思,但是什么意思也不说。
荆轲在燕国一待数年,美女车马任其取用,却不说要走。等到秦军灭了赵国,王翦屯兵燕赵边境之后,燕国上下惶恐。
太子丹亲自拜见荆轲,表示情况危急,希望先生能够救我。
怎么救?
荆轲说,秦王守备森严,卫士一律不许上前,何况我了。我需要有借口接近他,这样才能刺杀他。听闻樊於期在燕国,秦王悬赏千金,封万户,要他的人头。我如果带着他的人头,一定会得到秦王的接见,进而接近秦王。
太子丹摇头,樊於期势穷投我,是看得起我,我不能背弃朋友。
其实樊於期刚来的时候,鞠武就劝太子丹,收留此人风险太大,何不修书一封,让他投奔匈奴呢?
太子丹说,人家投我,我却将人家推给匈奴,这不是朋友应该做的,只有等我要死的那天,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时才会那么做。
太子丹一直在邀名,樊於期其实就是他为自己做的宣传,告诉天下人,就算得罪了强秦,我也敢收留,我很够义气。
当初平原君收留魏齐,自己留在秦国做人质,尚且不出卖朋友,因此博取诺大名声,也得以保全赵国。信陵君礼贤下士,不拘身份高低,只论贤明,所以人尽称道,是以在魏,则诸侯无有敢攻魏者。
燕国是小国,想要在大国中周旋,那么就得出现一位能够号令天下的战国第一人,通过他的号召力,能够达成合纵,抵御强秦,更主要的是为自己国家谋取利益,起码没有人敢进攻燕国。
太子丹要比信陵君、平原君更有优势,因为他有合法继承权,燕王已经在位二十多年了,接下来燕国就会由他执掌,而不会被君王猜忌,最后郁郁而终。
凭借着太子丹收容樊於期的勇气,他在战国的名声着实不低,而且也擅长收买人心,假以时日,定成大器。
其实在江湖上混,更多的是名望。名望的来源,大致是做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使得天下人都称道,而后云集而景从。
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一下成了战国的焦点,天下称道的贤公子,可谓武林至尊,推举他当带头大哥,不知多少人甘愿听令。
太子丹做了许多,也不过是救赵之前的信陵君罢了,于是他决定做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此事一成,自己将获得列国的赞誉,成为信陵君之后的第一人。
那件事就是刺杀秦王嬴政。
坦白说,那个时候聂政、专诸之流,重承诺,轻生死,着实是为人称道的人物。贵族想有这样的门客,游侠想成就这样的名声,于是就将他们捧成了正面人物,而韩相累、吴王僚则成了反派角色,连带着严仲子、吴王阖闾都沾光,没有因为刺杀而掉价,反倒成了无毒不丈夫的典范。
后来嬴政灭亡魏国之后,魏国安陵君是魏昭王的弟弟,因而有自己的封地小国。嬴政派人以五百里地想要交换安陵君的五十里封地,安陵君自然不愿意,离了封国就是鱼出深渊,还不是任人摆布,可是不答应人家就打你。
什么叫师出有名?
我找你换东西,你不答应,那就是不给我面子,那就打吧。当年秦昭襄王换和氏璧的事,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你可以知道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了,要是给了你封地,你反悔了,我去哪?
那时候秦王管你去哪。
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想要保全国土,又不惹秦王生气,总之,又是一个蔺相如。
秦王接见了唐雎,坐在一起,对唐雎说,先生为我评评理,我愿意拿十倍土地来换安陵君的土地,他不给我,是不是他看不起我。要知道,韩、魏都被我灭了,安陵君那么点土地,我是看他是长者,所以客客气气的和他商量,你回去劝他,不要不识好歹。
所谓主辱臣死,唐雎怒了。
唐雎说,安陵君的土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五千里地都不会换,何况五百里。
秦王大怒,站起来,我是天子,你知道惹我生气的后果吗?
唐雎摇头,未闻也。
秦王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说,你知道布衣之怒乎?
秦王说,不过摘了帽子,以头撞地,死给人看罢了。
唐雎说,此庸夫尔。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真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士人之怒,怀怒未发而天降预兆。今天再加上我,伏尸两人,血溅五步,天下缟素。
秦王是富贵中人,当此局势,立刻低下头来认输,表示先生真了不起,难怪安陵君国土只有五十里,却能生活在这乱世,正是有了先生这样的人啊,来,寡人敬你一杯,向你赔罪。
唐雎自然和颜悦色的接受对方的赔礼。
其中,白虹贯日后面都成武功招数了,还有彗星袭月,听起来总有神话成分,不知几分真假,应该是当时人编的,如同民间故事里飞檐走壁的江湖侠客一样。
所以,刺杀在当时是一件还算正义的事,尤其是你杀对人的时候。刺杀秦王的事情一旦成功,必然轰动天下,随之就是太子丹名望暴涨,借此足以拉拢起楚国、魏国、齐国,合力攻秦,以挽回燕国的败局,而不是单纯的泄恨杀人。
荆轲见太子丹不愿意,于是亲自去找樊於期,对他说,秦王杀了你家人,如今有报仇的机会,愿不愿做。
樊於期大喜,若能报仇,万死不辞。
荆轲说了太子丹的刺杀计划,而后说,自己缺乏一件够资格的礼物,如果你愿意把人头给我,我拿着去秦国就能见到秦王,而后为你报仇。
樊於期是秦国败将,败军之将不足以言勇,在燕国又不得志,说不定还要匿名更姓,以掩人耳目,听了后,咬咬牙。太子丹对他不薄,如今用得着自己,自己若不报恩,天下之大,又有何处可以去得,难不成真的去匈奴吗?
樊於期于是自杀。
太子丹听后极为哀痛,但是他把樊於期留在身边,其实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如今为了刺秦,虽然不忍也得让樊於期去死,只是自己不想做的事让手下人做而已。
不然,太子丹为何将樊於期留在身边。
如今,进阶之物有了,还需要其他东西,比如行刺工具。
太子丹从赵国人徐夫人(人名)哪里买来了一把匕首,价值百金,又让工匠涂上了剧毒。
有了刀,有了毒,总得有试刀的人。于是太子丹找人试刀,只要用刀刮伤对方一点皮肤,那么对方就会剧毒而死,让医生尝试着去救,也无一能够救活,见血封喉。
为了周全,太子丹说不定还要荆轲模仿着刺杀的过程,总之思虑周详,然后发现问题还真不少。
使者觐见秦王,是要被搜身的,不仅身上不能带利刃,恐怕还得将你的发簪拿走,还要盘查你的头发,看是否夹带毒药一类的东西,不是一般的严。
那时候刺杀盛行,手段也多,李斯就是各中好手,所以秦王的防范也严密,包括你见秦王穿的衣服,都是现场人家给你换的,着实没有可趁之机。
那么将匕首放在装樊於期人头的盒子里呢?
樊於期的人头,定然要被有关人员查验,以防你鱼目混珠,何况到时候盒子肯定先送给秦王,东西在人家哪里,你怎么拿?
《英雄》里,无名说,秦王防范森严,卫士不得近他三十步,所以必须利用秦王的悬赏令,拿到一个刺客,可以近十步,再杀一个刺客,可以到秦王十步前与其对饮。
无名练得武功叫十步一杀,十步之内绝无差错。
秦王问,你手中没剑,如何杀寡人。
无名说,夺了大王的剑,而后行刺。
电影里的设定相当合理。虽说秦王也是高手,剑法不错,可是自己的剑是长剑,一般是装饰用的,真用来杀人,仓促之下会发现剑无法拔出来,因为剑身太长,而当时的剑应该是挂在身上的,剑鞘绑在身上,你手臂无法前伸的太远,而对无名,则没有那种担忧。
不过太子丹可不敢冒这种险,思前想后,找到了一件能够装匕首的东西——地图。
当时亡国之君需要做几件事,将印绶、户籍、图册等东西给人家,以表明我们正式归降。
凡事就怕有心人,为了大业,区区图册算什么,大不了给你故意歪曲几笔。
万事俱备,不过荆轲缺乏一个心腹随从,当时燕国有一个勇士秦舞阳,年十三岁,杀人,面无惧色,人们不敢盯着他看。太子丹把秦舞阳安插在荆轲身边,其实也是以防万一吧。
因为所有的干系都系在荆轲身上,他要是只是为了在秦国谋取功名,那么自己大业岂不是毁了。
终于齐备了,而荆轲始终不说走。
这个时候就考验太子丹的耐心了,太子丹也不是易与之辈,遣将不如激将,于是对荆轲说,我打算先派秦舞阳过去,让他带着东西先走吧。
荆轲大怒,然后当即收拾行李要走。
太子丹等知道内情的人身穿白冠为他送行,高渐离在易水河边为朋友击筑,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踏上去路的荆轲却另有打算,他也不打算背信弃义,说到底只是想既保住性命,也传下佳话。
当初曹刿领兵抵御齐国,屡次兵败,鲁国割地不少。后来鲁公和齐桓公登台盟约,曹刿怀剑而上,逼迫齐桓公退还侵占的土地,齐桓公无奈就范,也没有反悔。
蔺相如对付秦王,动则以死相逼,秦王虽然无赖,却也只得退让,成就了蔺相如名望。
毛遂带剑上殿,胁迫楚王同意救援赵国,歃血为盟,为人敬仰。
所以,荆轲真正的目标,就是挟持秦王,而后逼秦王盟约永不攻打燕国,说不定还有其他条件,反正不怕你不答应。
如果达不成,那么荆轲只能跟秦王同归于尽,也算流传下美名了。
他最终栽在了这点上。
荆轲等人到了咸阳,厚礼送给秦王中庶子蒙嘉。要论最有前途和最得宠幸的职位,我想非中庶子莫属了。
蒙嘉听闻燕国有归降之意,而且带来了重礼,不禁喜不自胜,这可是大功一件,于是找到秦王,说燕王愿意称臣纳贡,并且送了礼物过来,如何如何。
秦王大喜,礼物到手总是不错的,于是命有司安排典礼,请各国在秦的使臣都参加,一起见证这一时刻。
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来到,荆轲和秦舞阳走到了大殿之上。
而这一刻,秦舞阳害怕了,战栗不已。
原因很简单,秦舞阳年纪小,平日里在市井之间耍勇斗狠,杀人都不怕,可是毕竟没见过大场面,有些心虚。
有一种威严叫做官威,常说的不怒而威,就是久在上位,一言一行能够定人生死,形成了对人命的一种漠视,旁人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杀气,就会害怕。
电视剧里,包拯升堂问案,两排的衙役用手中的杀威棒在地板上敲击,喊着“威武”,两边的带刀侍卫叉腰而立,这时包拯再拿惊堂木一拍,确实很威风,身处其中的人,不自然的就容易被这场面吓到。
秦国的大臣对秦舞阳的表现自然议论纷纷,荆轲此时在江湖混迹的水平发挥出来,说小国之民,忽然到了秦国大殿,自然害怕的瑟瑟发抖,还望大王赎罪。
秦王也不在意,毕竟这就是他办朝会的目的,让来人感受到秦国的威严,于是让荆轲继续献图仪式。
荆轲走到案台前,先打开装樊於期人头的盒子,秦王点点头,他早知道此事,如今不过是一个过场。
荆轲再在桌子上打开地图。
当然地图应该是被检查过的,不过荆轲应该用了什么手法,比如在卷轴上做手脚之类,过了这类审查。
献图其实也是一个过场,秦王认真的完成整个仪式,却不想到最后,荆轲拿出了匕首,然后刺了过去。
当然,刺中秦王不是目的,荆轲是想抓住秦王,也给了秦王逃命的机会。秦王倒退着站起身来,立刻就想拔剑,可是之前提过,剑和剑鞘是悬挂在衣带上的,而剑身太长,平日里拔出来很容易,可是当此被刺杀的时候,容易慌乱,又谈何容易。
秦王拔不出剑,而荆轲拿着匕首向前挥舞,秦王只能跑了,而且是绕着大殿的柱子跑,狼狈之极。秦王身边的侍卫,因为不能拿兵器,匆忙之下只能空手夺白刃,自然吃了大亏。
群臣在下面急了,可是秦法森严,私自上殿者死,秦王又不说让你们帮忙,大家只好在下面用力的呼喊,用来惊扰荆轲。
而秦舞阳在下面,早就被抓起来杀了。
此时的荆轲也有些着急,匆忙中只砍断了秦王的衣袖,如今竟然对峙起来,这怎么可以,拼了命的去绕着柱子追赶秦王,眼看就要得手,忽然下面飞来一个东西。荆轲连忙躲开,而后才发现是一个药箱,而秦王已经躲远了,心中气恼不已,再次上前。
秦王慌忙之下,怎么拔剑都拔不出来,下面的人也着急,有人就喊,把剑鞘往后推,把剑鞘往后推。秦王急忙推剑鞘,右手再一拉,将剑拔了出来,顿时有了底气。
有道是一寸长一寸强,秦王于手持匕首的荆轲对垒,差的是好几个数量级,很快砍伤了荆轲的右腿。
完了,大事去矣。
最后关头,倚柱而靠的荆轲知道挟持秦王的计划泡汤,于是将匕首扔过去,秦王敏锐的躲开。
荆轲于是说,要不是我之前想挟持你,你必死无疑。
秦王恢复了从容,命左右斩杀荆轲,并大加封赏有功的侍从、官员,给了医官夏无且黄金两百镒,表示幸亏有你的药囊,寡人记得你的恩情。
秦王因此事而郁郁不乐良久,传命王翦、李信,发兵灭燕。
太子丹孤注一掷,原本极有可能成功的,可是没想到荆轲却让他失望了,所托非人啊,所托非人。
刺杀一事轰传天下,给了太子丹一些名望,却没有给他太多东西。
秦兵杀来的太快,太子丹无法抵抗,他也没有那种威望能够引来别国的援兵,燕国上下责备他行事孟浪,引来如此大祸,一切都晚了。
我想,太子丹一定想,为什么别人能找来专诸、聂政一样的刺客,做成大事,而我就不行呢,老天待我何薄。
倒是亡国之民、邯郸的鲁勾践,听了之后,大为懊恼,说难为荆轲竟然是如此义士,当初我与他争论,怒目相向,他走了,想来是认为我这种人不可交,真是太遗憾了,竟然没能结交这样的义士。
公元前226年,秦兵大规模增兵至赵国,而后王翦进攻燕国,很快攻下了蓟(ji)城。燕王喜和太子丹流亡辽东,秦将李信帅兵在后紧追不休。
在代郡称王的公子嘉写信给燕王喜,说秦王之怒全由太子丹而起,若是奉上太子丹头颅,秦国追兵必然撤回。
事到如今,太子丹只有一死。之前,他让别人以死为自己谋取名望,可是霸业成空之后,也只有一死了。
燕王喜送交了太子丹的人头,不想复国了,只想在辽东安稳的待着。然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怎容你逍遥法外。
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攻破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与燕王同时被俘的还有代郡的赵国公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