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高文化大讲特讲五行阴阳,既说天干地支,又说十二长生诀,还说六十甲子,由一个草根文化人快变成阴阳仙儿了。不过,中国的文化人和阴阳仙儿本身就是雌雄同体,文化人学而优则仕,学而不优则教私塾。《易经》又是群经之首,为古代文化人必修课,所以文化人不当官就当仙儿本是命中注定的事,也不必大惊小怪。三国里的诸葛亮,水浒里的吴用,隋唐演义里的魏征、徐茂公等等,都是这个样儿。不过这高文化好像还到不了仙儿的地步,对于高文化讲的东东,周公和孔子不能说都知道,但也并不陌生,因为有些东东是战国以后,甚至汉以后才出现的,就像道教和佛教,不能说周公和孔子听到后啥都不知道,也不能说对这些他们都十分清楚明白,是什么不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后需要什么,该怎么做,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以还得请亲们继续往下看。
话说这高文化说过六十甲子后,又说了一些六十进制和十进制的闲话,看两位老祖宗并没有接话的意思就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往下说。
天干地支组合后在中国历史上最多的是用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也就是说他实际是用做记时工具的。人们在使用中只用来记时,有时也会当做小标题做分类用,但是却忽略了他内部所包含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真伪谁也说不清,长期以来被仙儿们颠来倒去地用,这大概就是阴阳五行命运多舛的反映了。该是什么、不该是什么全都糊涂弄不清楚,谁也说服不了谁。关于阴阳五行理论方面的真伪,我也说不太清楚,所以不说也罢。不过我一直在考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阴阳五行和《周易》八卦又是什么关系呢?
高文化停了停,看着周公,周公说道,长期以来,早就混为一谈了,很少有人分得清,也很少有人去分。
高文化说,是呀,但是我就想把它们的关系搞清楚,所以我自己瞎猜,可能是这样的。高文化稍顿后说,《周易》本无阴阳,也无五行,只是单纯的六十四卦,只有象和数。或者也可以说它本身也是避讳阴阳五行的,特别是五行,阴阳又和五行密不可分,所以也避讳阴阳的概念。后代子孙硬是要把它们往一块儿揉,实在是太不给老祖宗周公面子了,他们哪里知道周公是最不愿听什么阴阳五行的,拍马屁都拍到马蹄上了还全然不知,可怜这些个后世大儒呀!他们一心只想借周公的名字、《周易》的权威,哪里知道早已误入了歧途。所谓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象,四象又生八卦,纯属后继者发展而来,久而久之《周易》就成了《易经》。实际六十四卦就是卜筮吉凶的象,不太好懂就对了。后人不懂,正说明知识断代。为什么会知识断代呢?《周礼》何其完备?周朝八百年历史,后朝无一能与其匹敌,但是却在最最重要的《周易》上出现了断代,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憾事。但究其原因无非春秋战国乱世纷争影响的结果,加上秦始皇“废书坑儒”又是中国文化一大灾难。“废书坑儒”目的主要就是针对当时方士的,而方士本身就是《周易》的继承者和推广者,所以这一着可以说是对《周易》的致命打击。正因为此,《周易》没有被系统地继承下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既然是卜筮,目的只有一个,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非吉即凶。从这一点看,对六十四卦的种种解释就显得有点多余,因为商末周初的生活状况、生活习惯、各地差异谁也说不清楚,仅凭后世人的猜测已经偏离了重心,再加上各家学说的引伸,特别是儒家人的引伸,再参与进一些政治因素,我的天呢!那《周易》还能叫《周易》吗?只能叫《易经》了,所以我把《周易》和《易经》严格区分开的原因就在这里。《周易》更贴进原著,也就是后人说的《经》部分;《易经》五花八门,更贴近《传》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推移,《易经》又被推为群经之首,所以解释它、拿它做学问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周易》也就被《易经》化、被复杂化,越复杂、越高深,弄不懂的人也就越多,也就有更多的人陷进去来研究它、挖掘它,并拿它做文章。而自秦或汉以后中国文化历史又基本上是儒家文化史,所以人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就渗透进了越来越多的《易经》思想。现在又反过来被认为是《易经》高深的理由、和人们生活习习相关,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存在一个逻辑混乱的问题。拿一个假设推出的结果反过来再证明假设的正确性,无论如何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所以我个人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跳出《易经》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范围,站到《周易》的开端,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不能再钻进《易经》的囹圄而不能自拔了。那么《周易》的开端是什么呢?就是吉凶判断,就是卜筮,至于其它的都是延伸,只可参考,不可僵化。
孔子插话道,我发现了,原来你小高是一刀切呀!你看,儒家思想分先秦儒学和后儒家文化,一刀切了吧?《易经》又分周以前的《周易》和秦以后庞杂的《易经》,这也是一刀切吧?你这样切来切去图个啥呢?
欲知高文化如何回答,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