桴舟必辨阴知晴,登山必察险造峻。
称人必悉名识姓,伐国必檄罪正非。
圣人曾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开卷启言,则必明其真原,方可起言立传。三水西红,莫不如是。
屈原的《天问》,其中就提到了很多疑问,比如:远古开始之时的状态,谁来开启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面对未知,人类永远都是渺小的,但也是最能创造奇迹的。老祖先的一句话,就道破了天机,就是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球上特殊的环境中的生命,大多数必须依靠太阳的能量。光能转化生物能,生物能转化成化学能,化学能转化成电磁能,最后才使动物和人具有了能动性。地球生物上各种生物,维系生命,繁衍后代的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使用电磁力。当然现在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电力,就是切割磁力线转化来的。不管何种形式的力,最根本的就是能量的转化差异和作用对象的大小差异。
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能自我生长、繁衍,具有感觉、意识的可能,遗传有进化、互动等天赋的方能称之为生命。包括能够自我复制的氨基酸,真菌、细菌、植物、动物(人类),以及人机混合体,智能机器人等。而各种天体从某种意义上,也是生命的一种。
生命结构都是分形的,这是生命区别与非生命的最根本的依据。生命形式的千变万化,实质上就是大自然的分形规律。比如树干,可以将其抽象为一条线,但是再仔细观察,会发现由于树皮的凹凸不平,及枝节等导致树干并不是笔直的线。也就是说,同一类的树木外型相似,但是每一棵的每一部分都不会完全相同。这就是分形,最熟悉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比如双胞胎,他们的即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相同,也还是有百分之一的差别。
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先是大量的无序“生长“,其中大部分的分支不能适应苛刻的生存条件,被淘汰掉了,只留下能生存下来的适应了环境的分支。而这些分支,再经过分形,具有不同的结构,其中有些进一步被洮汰,只留下最佳的小分支,在地球上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比如好多物种的灭绝,就是不能适应生存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不管是缓慢的,还是突发的。
比如,一棵树,木质都是一样的,但是有明显顶端优势,就形成了树枝和树根。两片外形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是其能接受的光照,病虫害的影响,最终会使其非常大的差别。高等哺乳动物是优生优育取胜的,大量水生生物和植物则靠量取胜;人类也是从最早的生殖崇拜,到近代人口问题催生的计划生育,这些分形的方案都是尽量适应环境。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处在相似的环境之中,但都是在极端压力下,生物体战胜来自敌方和环境的挑战,不断将自己的行为拓展到极限。就是说,包括人在内,生命都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
宇宙,就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的统一体。四方上下叫做宇,往古来今叫做宙。古人有言:“往古来今谓之宙,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四方上下谓之宇,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实体存在,但并不固定静止在某一位置不变叫做宇;有外在属性,但并没有固定的度量可以衡量叫做宙。在某些时候,我们也称之为“世界”,比如宏观和微观世界:可以指时空,比如人类和蚂蚁,动物和细菌一定迥然不同。
大到星系星体,小到分子原子,共同的特点就是旋转和嵌套。引力,强作用力,电磁力,弱作用力是宇宙中基本的四种力。力的本质就是能量。各种天体因为能量,才能维持其固定的公转及自转。
做为智慧生命的人类,经过不懈的努力,观察和思考,这些宇宙现象和生命形式,归根到底都是“自我”的观念、意志、情感、感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也就是说,“心”外有实在之物,乃纯属妄想所致。
王守仁认为,“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佛家则有“三界虚妄,唯一心作”“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的论述。
因此,“人是万物的尺度”,心中所想,则万事万理万物皆存,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更多的是基于猜想构筑的理论,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科学是一只翅膀,想象是另一只翅膀,人类面临的各种麻烦和危机,也必定会逐一解决,就是地球不能生存,人类也将跨越时空的限制,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为,所有的起源,都是唯一的,也是大自然最正确的选择。
浩瀚宇宙,纷繁万端,追本溯源,万象归一。
尺规绳墨,皆有定制,称之千言,难脱一理。
黄白棕黑,但凡人类,宗源虽同,风俗各异。
人猿灵长,命无贵贱,动物植物,细胞为基。
元素总量,氢氦为最,同分异构,星系星体。
微观乃见,分子成堆,原子嵌套,百种微粒。
时间之河,如能逆流,始于爆炸,宇宙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