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二更)观音菩萨端坐莲台,面带微笑,神色祥和,不住点头,仔细地聆听着“斗战胜佛”的述说,那神情仿佛是一位妈妈在倾听自己的孩子诉说委屈。
这便是观音菩萨的“手段”,虽说只有简单的两个字——“倾听”,却是如来佛祖所无法做到的,所谓堵不如疏,道理便在于此。
却说“斗战胜佛”,在将内心的苦闷与感受,竹筒倒豆子一般倾泄出来后,仿若卸掉了心头的一块大石头,立时便感觉轻松了许多,脸色亦“由雨转阴”。
在疏缓了“斗战胜佛”心中积蓄已久的压力之后,观音菩萨便开始“趁热打铁”、“乘胜追击”,从根源上入手,一番抽丝剥茧、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下来,只听得“斗战胜佛”连连点头,神色间已是“阴转多云”。
继而,观音菩萨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多视角,多方位的列举实例,引经据典,对“福与祸”,“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分析,什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什么“祸兮福倚,福兮祸伏”,什么“舍即是得,无舍无得”……等等,一番言辞,娓娓道来,可谓鞭辟入里,高屋建瓴,令“斗战胜佛”如闻“黄钟大吕”,又似“醍醐灌顶”,所有“贪、嗔、痴、怨”,诸般负面情绪,全部一扫而光。至此,“斗战胜佛”的心情已到了“多云转晴”的地步。
最后,观音菩萨又对“能力与责任”,“有为与不为”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述,什么“好男儿志在四方”,什么“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什么“仰俯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此番一通理论“倾倒”下来,直“砸”得“斗战胜佛”冷汗岑岑,羞愧难当。
“斗战胜佛”也是那“茅房里拉屎——脸朝外”的汉子,更是那至情至圣之人,听闻观音一袭话后,顿时觉得自己从前的狭隘与拘囿,总是纠缠于自己内心那一方小天地,而忽略了身外更为广阔的世界。以自己的本事,若再不发奋,有所作为,当真是人神共愤,天地难容了。
观音菩萨对于“斗战胜佛”的开导,便如一个医术高超的医疗专家,对病人的治疗一般:先是进行必要的病情处理,缓解“病人”的压力,减轻“病人”的痛苦;然后再追根溯源,查找“病因”;病因明确后,再进行病理分析和针对性治疗,该打针打针,该吃药吃药,该手术手术,该切除切除……最后则是必要的康复,使病人在生理、心理上都获得健康与新生。
如若把整个佛界比作赵天放所在那个国度的部队的话,如来佛祖就是部队一把手——“司令员”,而观音菩萨毫无疑问就是部队二把手——“政委”。其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水平可谓“飞机上挂暖瓶——高水瓶(平)”。
谈话谈到最后,“斗战胜佛”竟然像是获得了新生,又像是换了个人一般,所有黑暗的、迷惘的、负面的、消沉的情绪,全都一扫而光,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生机昂扬的斗志和雨后初霁般的大彻大悟。真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斗战胜佛”聆听完菩萨教诲,恭恭敬敬地拜服在地,冲观音菩萨磕了三个响头,留下简单的三个字——“我懂了”,驾起筋斗云,转瞬消失在天际。
望着“斗战胜佛”消失的方向,观音菩萨面含微笑,微微颔首:“好在这齐天大圣并非冥顽不化之人,否则就要辜负那人儿所托了。”
想到此处,观音眼前又浮现出那张眉黛如画,清纯靓丽的脸庞来,不禁轻轻摇头,喃喃念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紫霞啊,紫霞,这么多年过去,难道你还不能看破红尘么?……”
放下观音菩萨感慨不表,却说那“斗战胜佛”,自得了观音大士的指点之后,不由幡然醒悟,于是驾起筋斗祥云,先去了趟花果山、水帘洞,看望了自己的徒子徒孙,又来到唐朝帝都长安,拜访了自己的师傅“旃檀功德佛”唐三藏,然后是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敖玉,最后游历各处,遍访昔日的故交、好友。
如此一圈轮转下来,便算是对过往的一场“告别”,从今往后,这茫茫天地间,滚滚红尘中,再也没有什么“美猴王”,再也没有什么“齐天大圣”,再也没有什么“大师兄”……
一切都已成昨天,一切都已成过往……
从此后,仙佛两界,再也没有人看到过“齐天大圣”。
【作者的话】首先对各位书友说声对不起,这一章我只能写到这儿了,可以说这是本书上架以来最短的一个章节。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在写到“高老头”死去的时候,忍不住伏案痛哭。我以为这是写作者最高的境界——“不疯魔,不成活”,只有将自己完全融入自己的作品里,才能创作出传世的精品。试想,如果一个厨师连自己都不喜欢吃自己做的菜,又怎么能期望别人喜欢呢?同样,一部作品,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自己,又如何能去打动读者?今天我也真切地体味了一回“巴尔扎克”的感觉,尤其是在写到:“……从今往后,这茫茫天地间,滚滚红尘中,再也没有什么‘美猴王’,再也没有什么‘齐天大圣’,再也没有什么‘大师兄’……”时,我忍不住涕泪横流,跑到卫生间里,痛痛快快地嚎哭了一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虽说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但是那种“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殇痛,又是几人能够淡然承受的呢?不说了,祝大家读书愉快。(沂河左岸,于2016年11月8日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