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这水塘可真派上用场了。那年春天,一连一个多月没下雨,地里的麦苗都枯黄枯黄的,地头的井里都干的见底,唯独这水塘依旧碧波荡漾。这水塘就成了大家的救命稻草,各家各户拉上抽水机、抽水管在水塘边安营扎寨,一时间水塘边多时二十来台抽水机在工作,少时也有七八台。福二爷叼着烟嘴也笑的合不拢嘴,还编了一个顺口溜:“大旱年,不用愁,大水塘里游一游;树不枯,苗得救,来年还是大丰收!”这一顺口溜很快被我们这群孩子承接过来,大家伙看着自家的麦苗得救,甭提多高兴了。俗话说这有人欢喜有人忧,附近几个村的地都在这一片,人家看到你家的苗得救,能不眼红吗,纷纷也要抽水浇地。村里的老人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咱也不能见死不救不是,兴许以后还用得到别人呢。谁说不是,我大伯也这样讲,可偏偏村委会那几个干部不让人家用水,这几天抽水水塘里的水已经明显减少了,村干部这么一带动,本来就有点仇,一下子全带出来了。附近几个村的村干部过来交涉,都被支书拒了回来,理由很简单这水塘要是在抽,这水里的鱼就活不成了!邻村的人气的咬牙切齿,还扬言要把水塘里鱼药死,搞的那几天人心惶惶,每天都有人守夜,父亲和大伯一组,也轮过一次。后听说老村长也去找过支书,希望能帮帮邻村的人,可也被拒了回来,我至今也没弄明白这是为了什么。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村里人刚刚浇过地,一场连绵大雨下了三天三夜,别说不旱了,麦苗都快淹死了,大家伙纷纷披上雨衣,带上铁锹去地里放水,这水也就顺理成章的流进了水塘。
又是一夜风雨声,刚刚天亮大伯就来敲我家的门。听大伯说,水塘里的水满了,顺着村前的小沟流进了麦场,这鱼也就游到了四面八方。我跟着父亲和大伯往麦场赶,父亲拿着渔网,大伯拿着鱼叉。一路上还碰见了顺他爷爷、村东头的刘四爷,还有聚二叔,就连平日里爱遛鸟的福二爷也拿着鱼篓来了,大家伙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家伙事,像是去奔赴战场!村西的那段路特别烂,前两天还垫了几车土,这一脚下去不得了,直接淹没膝盖拔都不好拔,大家只好从树林里绕过。,路过邻村,看到邻村的那个傻子站在磐石上,这傻子叫哼哈,因为他小时候得过一场病,怎么治也治不好,他家里人带他去胡半仙哪里看病,结果一回来就变傻了。这傻子嘟嘟囔囔的就说起了顺口溜:“流水村,村水流,流进麦场不回头;水满了,鱼跑了,钱也随水流走了“。这顺口溜不知道是谁教给他的,福二爷听到后又气又急,跑过去要揍他,嘴里还骂着小兔崽子,那傻子看情况不妙撒腿就跑。也不知道那傻子到底傻不傻,总之也把我们逗笑了。这麦场的水足足有一脚深,这鱼就在你脚底下来回游动,实在难抓!土岗上站了不少人,都是邻村的,他们笑哈哈的说,报应啊!村里人听到也装作没听到,嘴长在别人身上,还能不让人说。大伯和父亲往麦场中间趟了过去,让我呆在土岗上,我在小沟旁遇见了顺,顺是跟他爷爷来的,顺手里提着个小桶,桶里有大大小小不少的鱼。那边的聚二叔从水里,抱出个大黑鱼,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鱼,我和顺匆匆跑了过去,聚二叔一笑两排小黄牙露了出来,他还说他年轻的时候,还钓过一条八斤多的大鱼,不知道他说的是真的还是在吹牛。大伯的鱼叉终于奏效了,一条二斤重的草鱼被大伯叉了上来,那鱼拍起的水花溅了我一脸,摸着这鱼滑溜溜的心中也是乐开了花。从清晨到傍晚人就没少过,每家每户基本上都在炸鱼、炖鱼汤一类的。
雨终于停了,这水经过一夜的流动和渗透,也慢慢的少了,鱼被捉的被捉,搁浅的搁浅,游走的游走也所剩无几。这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关于这事和报应的问题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话了。夏日的阳光总是那么热,热的连家禽都想住在水里,在草都蔫了的日子里,水塘又成了我们的天堂。如果你在村里看到有谁家的孩子还在胡同里站着,那一定是从别处来走亲戚的,村里比我大点的,比我小一点的那个不在水塘里洗澡,整个水塘就完全被生物占领了,水浅处有娃们在嬉戏,水中央有野鸭在徘徊,水底下有鱼儿在享受。水塘中有大大小小起起伏伏的小岛,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岛,岛上有大秘密!那天我和顺儿几个从水边游到了小岛中央,这前脚刚上岸,后脚还没提起来,岛上的芦苇从里飞出了一个大影子,我抬头一瞧原来是个野鸭子。当时我就想这可能是野鸭子的窝,看看里面有没有野鸭蛋,当我扒开芦苇丛一看,不是野鸭蛋,是只肥肥的小野鸭。这小野鸭也不敢动,我一把抓住了它,提溜着跑回了家,奶奶问我提的啥,我也没回答,直接把野鸭子扔进了我家的鸭圈,然后有匆匆跑了回来,顺儿他们几个也抓到了。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小野鸭在他手里凄惨的叫声,惹怒了大野鸭,大野鸭从空中俯冲下来,吓的顺丢掉鸭子,连裤子也没穿直接跑了,我见不妙,也拼命的跑回了家。到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奶奶告诉我野鸭也是有生命的,它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父母,也有亲人朋友,如果它没了父母,它会不会很难过。我知道了自己的错误,奶奶让我把它放回去,我说我不敢,最后还是大伯陪着我把野鸭放在水塘,也不知道它回没回家。这只是我童年的一个小插曲,水塘最鼎盛的时期,还来过灰鹤这样的国家级保护动物,只不过后来的故事就真的成为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