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传说中的自黄帝开始,历经颛顼、帝喾、尧、舜的“五帝”时期,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是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要特征就是
军事性。各部落联盟相互征战攻伐,失败的部落被迫与胜利的部落联合,形成强大的、突破血缘局限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之间经常性的战争使得部落军事首领及其下级军官的权力大大增强,因此他们身边聚集了一批以战争为职业的亲兵,更加巩固了他们在部落中的地位。禹刻意安排儿子启“为吏”,为启培植亲兵集团。而这些亲兵则成为日后启争夺部落首领的一支重要力量。
部落联盟具有一定的原始民主性。虽然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母系氏族社会氏族成员平等和民主的精神渐被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奴役代替。然而到父系氏族时期,虽然财产私有,但是土地、林场等重要生产资料仍保持着名义上的“公有”,并定期进行分配。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军事长官由议事会选举产生。因此部落联盟的首领的决定如果遭到议事会成员的反对,就必须重议。如尧曾就治水问题选拔人才,议事会成员一致推鲧,尧虽不赞成,但是在议事会的坚持下还是任用了鲧,说明此时还未形成后世君主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
在部落联盟时期,早期刑罚就已出现。尧时,“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舜时,皋陶为“狱官之长”,完全以奴隶主统治阶级的利益为要旨,“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
从神话看王权的起源
相传距今约4600年前,以黄帝为首的炎帝部族与以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九黎族在涿鹿(今属河北)进行了一次艰苦激烈的大战,史称涿鹿之战。涿鹿之战后,炎帝势力被合并,黄帝势力大增,蚩尤仍不知收敛,继续作乱。黄帝征集各部落、联盟兵众,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今属河北)之野。双方接触后,蚩尤自认人多势众、武器优良,率先向黄帝族发起攻击。黄帝族则率领以熊、罴、貔、貅、豹、虎等为图腾的氏族,与蚩尤族展开大战。传说黄帝命应龙在河流上筑土坝蓄水阻挡蚩尤,但被效忠于蚩尤的风伯雨师所破。于是黄帝又请旱神女魃作法,使得天气酷热难当。由于久居于气候阴凉的东南方,蚩尤军队实在难以忍受,败阵南逃,在冀州之野被擒杀。这样,涿鹿之战就以黄帝族的胜利而告终,华夏民族最终形成。
到帝尧时,黄河流域多发洪水,经常淹没田地庄稼,大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为了平息水患,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首领们一致推荐了鲧。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当上部落首领以后,发现鲧办事不力,于是杀鲧以其子禹代之。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河道、湖泊和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带头挖土、挑土。治水时,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禹还带领老百姓到龙门山(今属山西)开凿龙门以保河水畅通无阻。大禹治水为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水患,后来大禹的儿子就成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的皇帝。
夏王朝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建立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所建立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特别是王位继承制和分封制,对我国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朝是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商朝上承夏朝,下启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时期。
夏朝(前2070年至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自禹至桀传14世,17君,历四五百年。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性质的国家,但是根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原理来看,夏朝应该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因为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始于夏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奴隶制王朝,该时期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文物价值非常高。关于夏朝的历史史书记载不多,目前我们知道的夏史只限于夏立国以前的禹治水的事迹、启建夏朝及伐有扈氏、太康失国、少康中兴以及夏桀****以致亡国等几件大事。
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及启伐有扈氏禹受舜禅让即位后,立国号为夏,夏朝始在中国历史上出现。随后禹传位于其子启,启的即位标志着禅让制度的终结,是中国国家形成的划时代的大事。由于传子制度遭到了守旧部落有扈氏的反对,启借天起誓亲率大军败有扈氏于甘(今属河南),夏朝政权初步稳定。启的这次亲伐表现了他维护君权的意图,开中国古代以神权护君权之先河。
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太康不理朝政,终日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导致本来就已经凸显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起来。外部四夷蠢蠢欲动,东夷族有穷氏借机发动叛乱,其首领后羿趁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发动叛乱,夺取了夏的政权。但是后羿也没有得意很久,他的宠臣寒浞又借机发动政变,大肆杀伐后羿一族。太康至死都没有夺回政权,他的弟弟仲康继承王位后,人弱势微,再加上寒浞穷追不舍,仲康最终病死也未能完成恢复王室权力的重任。仲康的儿子继位后又被东山再起的后羿赶走,连王位也失去了。后羿自立为王。
少康中兴少康是相的儿子,中国夏朝的第六代王。相死后,其妻逃回有仍国,生下少康,少康当上牧正,负责管理畜牧。但寒浞仍不放过夏朝王族,派人杀少康。后来少康逃往有虞国(今属河南)避难,并担任有虞氏的庖正,国王虞思欣赏其才能,把女儿二姚嫁给了少康,并积极厚植其势力。其时少康有田一成(方十里),有众一旅(五百人),还得到有虞国诸侯伯思鼎力相助。一天,少康发起义师,派女艾刺探浇(寒浞之子)的军情,和支持他自己的夏朝遗臣伯靡一起收复国家。伯靡败寒浞军于穹国都穹石,寒浞自杀未遂,被凌迟处死。少康则分兵攻打浇和豷,大获全胜。豷被处以斫刑,剁成肉酱;浇被设鼎烹杀。少康终于夺回了王朝的政权。在位期间,少康勤政爱民,兴盛农业水利,史称为少康中兴。从启卒到少康立,君王权力已经完全取代了酋长会议的权力,完成了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
社会矛盾的激化及桀的亡国从少康至不降这八代君王统治期间,政治相对稳定,发展至孔甲在位时,社会矛盾激化。由于太康因东夷族进攻而失国,其后各王都很注重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到桀时,桀一味地讨伐边国,耗费了大量财力,激化了国内外矛盾。桀还是一位好色暴君,有施氏进献美女妺喜,妺喜见王都宫殿陈旧,很不高兴,于是桀造倾宫,筑瑶台,终日饮宴淫尔,不理政事,以讨好妺喜。由于桀的淫奢暴虐,人民不堪其苦,夏民指着太阳咒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商汤乘机起兵讨夏,大败桀于鸣条(今属河南),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的建立到武丁中兴
商朝(前1600年至前1046年),商国王姓子,据说是帝喾后裔契的子孙。相传契是因为他的母亲简狄吞食燕卵而生,此神话在东方各族中流传甚广。契在尧舜为部落首领的时候官至司徒,主要担当教化百姓的任务。契部落居商丘。商自汤至纣传17世,30君,经五六百年。根据多次考古发现,商朝的中心在今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商灭夏后,注重发展生产,政权很快稳定下来。商朝前期曾五次迁都,直至盘庚迁殷后不再迁都。一般认为,迁都的原因和商王想扭转衰败的政局相关。武丁是盘庚以后最为明智的王,他想任用奴隶傅说为相,又怕贵族们反对,于是假称梦见一位名叫说的圣人,可以帮助商朝兴盛,然后将说的画像交给百官全国各地寻找,最后在罪徒中找到了傅说。贵族们这才发现傅说是一个身份低下的奴隶,然而殷民深信鬼神之说,因此也不敢反对商王任命傅说为相。当时贵族已经腐败不中用,武丁提拔傅说做宰相实为善举。傅说是贤才,做了宰相以后,协助商王改善政治,大大缓和了奴隶与贵族之间的对抗,商朝因而复兴起来。这大大归功于商王任用王族和商族以外的贤人。到末代皇帝帝辛(后人称商纣)统治时,轻信小人,宠爱妲己,穷兵黩武,先是挑起对西北各族的战争,后又伐东南夷,虽取得了胜利,国力却消耗殆尽,统治集团开始分化。
商族的兴起及商汤立国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住在黄河下游,历史悠久。其首领契是舜时的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后来商族人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据《诗经》记载:“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相土(契的孙子)开始向东方发展。据《国语·鲁语(上)》记载,契的六世孙冥“勤其官而水死”,商人“郊”祀之。冥的儿子王亥向河北发展。商族发展到汤时,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汤是一位很有涵养的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被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的****以及夏王朝日益腐朽的情况,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他厉兵秣马,树立威信,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另外,他发兵剪除夏王朝的方国葛(今属河南)、韦(今属河南)、顾(今属山东)、昆吾(今属河南),屡屡获胜,势不可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汤率军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交战于鸣条(今属河南),大败夏师。灭夏后,汤大会诸侯,建立商王朝,定都于亳。
商朝的发展商王朝建立后,汤汲取夏朝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施以“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得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内部矛盾趋于缓和,因此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孟子·滕文公(下)》记载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这说明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胜利并使这些国家臣服于商。《诗·商颂·殷武》记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治理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盘庚迁殷汤死后,其孙太甲即位,虽然平庸荒淫,但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尚不致出现大乱。后来王位争夺事件屡次发生,导致王都屡迁,政局不稳,“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盘庚即位后,鉴于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把都城自奄迁至殷(今属河南),原因是殷“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策·魏策一》),是所谓“天下之中”。此后273年都城不再迁徙,政局逐渐稳定下来。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商王朝传至武丁时达到极盛。疆域东到海滨,西到陕西,南到湖北,北到辽宁。
武丁中兴及商王朝的盛世从盘庚定都于殷到武丁中兴这一段时间,是商王朝稳定发展的时期。武丁是盘庚的侄子,他年幼时曾在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切体会到民众生活之艰辛困苦。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主要通过发动战争,征伐四方,征服小国来扩张领土,获取大量俘虏和财物。他先后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很多方国进行了征讨,且每次战争规模都很大,常常出动兵力逾数千人,有一次甚至出兵逾万,是他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现今发现的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宫殿、墓葬、作坊等,数量和品种还比较丰富。当时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推广使用;青铜器在数量上大大增加,武丁时期还出现了很多流传千古、闻名遐迩的青铜器重器,典型代表是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和三联。这些都表明青铜业在武丁时期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的制造进入繁荣时期,也表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此外,在医学、纺织、天文、交通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较大成就。
****的王权和政治
夏朝的君王利用宗教信仰,将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把自己的一切行动都说成是天的旨意,以达到巩固王权的目的。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关王朝的政治、军事大事,都由君王亲自决定。而君王每制定决策必先进行卜蓍,有时也征求朝中重臣的意见,但最终决定者还是君主。据《尚书·甘誓》记载,夏启与有扈氏在甘地交战之前,召集大臣议事。初战不利,众臣建议继续打下去,被王否决。这说明当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王权监督机制,君王可以任意否定臣子的意见而为所欲为。夏王朝末代君主荒淫暴虐,大臣“关龙逢引皇图而谏”竟被桀一怒而杀。夏王朝重大决策的贯彻执行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二是与诸侯“盟会”,使各地诸侯都听命执行。三是强制各方诸侯方国执行。如前提到的有扈氏就是因为反对夏启“家天下”的决策而被消灭。
商朝王权的核心特点是“独尊”,一切事务均由君王决断。国君权力涉及各方面,包括行政权、军权、生杀及赏罚权。其中行政权又包括官吏任免权、官吏考察权和行政决断权。君王对军权的控制表现在亲自组建军队、直接领导和指挥军队以及将领任免三个方面。
古书记载:“商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与神权结合是商朝王权的另一个显著特点。《诗·商颂·玄鸟》有云:“天命玄鸟,将而生商。”说的就是关于商始祖简狄因吞食燕卵而生契的传说。商王借此宣扬自己的血统是天神赋予的,自己能与上天沟通,从而强化王权。《尚书·盘庚》中记载了盘庚对其臣民说“予迓续乃命于天”,意思是我向天上的神明请求让你们的生命得以延续。而盘庚迁都同样也是借助了“天”才得以实现——“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尚书·盘庚》)。商王使用龟、骨占卜与神明进行交流。
王位继承制
《史记》中的《殷本纪》与《三代世表》记录了商王朝的世系,另外挖掘出土的甲骨卜辞也保存了完整的商王朝谱系及典册。由世系关系可知这一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度主要是按父系系统传承。王位继承的基本原则是父死子继。但是在武乙以前,王位常在同一代的亲兄弟之间传递,即兄终弟及。而兄终弟及传至最末一弟不得不传子时,有传亲子和传兄之子两种方式。在商朝,下传亲子的情况出现过四次,传兄弟之子出现了五次。商王朝王位继承中出现的“兄终弟及”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先王去世时,王子尚且年幼,不足以担当国家重任。进入商朝晚期后,弟及结束后不再将王位传于兄之子,而是直接传其亲子,这说明王权世系观念已经大大加强。另外,考古学界对于兄终弟及现象的终结有这样一种解释,即商朝晚期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