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来想去,王仙芝想起一个人。
当年,他在河南闹的时候,活抓了汝州州长王镣。这人可不是一般官员,其堂兄是当朝宰相王铎,后台够硬。
王铎之前被剔出中央,出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不久后,又被郑畋举荐,重回权力中心。
王仙芝也知道其中厉害,一直就将王镣作为人质留着,想着日后会有用处。
这节骨眼上,正好就派上用场。
说来也是机遇巧合,近在眼前的蕲州城一哥正好跟王镣是同一战线上的。
州长是一个叫裴偓的人,这个人当年参加高考,录取他的人正是王铎,唐朝把这种关系叫“座师”,官场伦理的重要部分,一日为师,终生抱团。
既然都是自家兄弟,那么话就好说。
王仙芝就让王镣写了信给裴偓,意思就说咱先别打了,大家有事谈事,不妥谈到妥就可以了。
在王镣的周旋下,双方就达成了停战协议,裴偓答应奏请唐廷给王仙芝加官进爵。
双方都乐呵呵,等待上峰批示。
唐廷招降决定很快出来,封了一个大官给王仙芝,神策军大营管理官,军队有官职,政府也有发言权,比起之前连个官职都没的招降,唐廷这会看起来诚意真是满满的。
随后,中央还特别指派了一个重量级人物,将招降规格进一步拨高。
令征剿总监军宦官杨复光全权安排招降王仙芝的事,蕲州城官员一律靠边站。
王仙芝这边不敢怠慢,也派出了个重量人物,起事集团第三号人物尚君长率投降磋商团前往邓州晋见杨复光。
事情到了这里,似乎是水到渠成。
尚君长高高兴兴,带着王仙芝的嘱托就往邓州赶。
那知道走到半路,突然杀出了一群唐廷大兵,不由分说,将他们全部五花大绑。
尚君长急了,不停解释他此行的目的,要见的人,还出示相关投降证据,昭示对唐帝国之忠心耿耿。
唐大兵说,对,我们要抓的那个王八蛋就是你。
几天后,剿匪总司令宋威就上了一个奏章,说他亲自带兵跟尚君长在颍州西南会战,大败之,还将他活捉,准备押送到京城献给皇上。
杨复光见突然有人截胡,急忙也上了一疏,说明尚君长是代表王仙芝前来邓州找他商量投降事宜的。
本来这事就是明摆着的,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唐廷竟然表示要派人下来调查。
随后,中央纪委归仁绍一干人就代表中央走了一遭,调查结果比较吐血“竟不能明”,就是说,不知道,没结果。
事情缘何突然来了360度大转弯?
原来,这事背后是唐廷内部两个权力人物,田令孜和杨复恭的对撼。
王铎是一年前才进入宰相班子,他之所以能洗白,再次混入高层是因另一宰相郑畋的举荐,而郑的后台老板就是枢密使杨复恭。
王仙芝投降这事上,王铎因机缘巧合成了牵线人,无论是劝降的、招降的、还是在其中周旋的都是王家人。
未曾想,招降的事进入决策层后,立即就出现意见不一。
不过在王铎据理力争下,大家很快就统一了意见。其实也不是王铎说得多么有道理,只是大家心里都明白,这薪火再燎下去,唐廷要是倒掉了,对谁也没好处。
在一个各怀鬼胎的社会,要办成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
政治生活,功归领导。
王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后台老板杨复恭以众望所归的样子,扭着屁股花走出来,二话不说,直接将这重大任务派给自己兄弟杨复光。
“招降”历来是肥差,王仙芝手中那份唐廷的招降书还有下文,“若诸军全捕得一火草贼数至三百人已上者,超授将军”,三百条起事军的命就可以换一个将军头衔。
主持招降不仅能增加自己政治资本,还能私下给下属派红包,顺便升他三五个将军那都不是事,一本万利。
田令孜本来想着能把王仙芝这硬茬搞定了,他也能过多几天安稳日子,可事情却远远出乎他意料,深层一想,这事不妥。
杨复恭要能办成,一来壮大了队伍,杨复光也从此羽翼丰满;更可怕还培养了王仙芝,这小子可是一个点时炸弹。
于是,田令孜就命令马仔宋威半路劫走尚君长。
宋威上任剿匪总司令以来,没多少战功,可不管郑宰相怎么搬,就是纹丝不动,其中奥秘就是身后大权在握的田令孜。
之后,中央纪委调查组调查的方向和结果也是按照田令孜意图去执行。当然,唐廷上下,也只有他有这么大的能量,能左右已是板上钉的事。
关于蕲州投降《通鉴》还有一段故事:
唐廷的任命下来后,得到了官职的王仙芝十分高兴。
小弟黄巢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官职非常生气,当众责骂了王仙芝。骂到后来,不过瘾,黄巢居然挺身殴打王仙芝,将他头部受伤。部众也支持黄巢,王仙芝这才恐惧,拒绝唐廷册封,也从此黄、王决裂。
后世,有史学家考证,王、黄自起事之初就兵分两路,一南一北。蕲州打人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总之,最无辜是尚君长,成了炮灰,被唐廷拉到长安附近的狗脊岭咔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