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大内,皇帝李忱已升天多时,内宮卧室一片哀嚎,嫔妃们,宦官们正环绕尸体四周哭得成了泪人。
一旁的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却面无表情处理着帝国的公务,好像没事发生一样。
“大内禁地,没有旨意,不能入内!”
“滚开!”
“王将军,你是要造反么?”
“将这班反贼给我拿下!将这里给我围了,没有命令,任何人不得出入!”
“得令!”
不久,一阵嘈杂声从内宮卧室外面传来,听起来似乎是王宗实和把门宦官的对话。
马公儒赶紧凑到门边,想看个究竟,那知“砰”一声,门被踢开了,马公儒被撞翻在地,只见王宗实和亓元闯了进来,大喊,“皇上召我等平叛,全体都有,不要乱动!”
话音刚落,一班气势汹汹的武装士兵鱼贯入内,形成C字阵型。
嫔妃们和宦官们被突发情况吓呆了,骤然也都不哭了,待着原地不知所措。
王归长睁大双眼,厉声道,“王将军,你要干什么!”眼下形势不妙,只能充充大头,为自己壮壮胆了。
“干什么?你好意思问我,你们几个都干了些什么好事!”王宗实冷笑道,将调他为淮南监军的圣旨丢到地上。
老王不愧为见过世面之人,见到皇帝归天不是扑倒大哭,不能自我,而是将王归长等人隐瞒皇帝归天消息,假传圣旨,欲图谋不轨等等全部爆了出来。
王归长三人听得脸红一阵,绿一阵,紫一阵。
“将这三个逆贼拿下!”王宗实最后说。
王归长等人见大势已去,立即切换另外一个频道,抱着王宗实的大腿,跪地求饶。
…
原来,就在王归长忙于处理公务之时,王宗实已得到了他所等待的的那个关键情报。随后便带兵杀进内宮,对外宣称内宮发生政变,皇上密诏他平叛。
至于李忱配置的右神策军中尉王茂玄,王归长等人压根还没有将宫内的情况告诉他,估计也是怕过早调动军队会惊动王宗实。
王宗实非常有手腕,搞定政变后,紧接着便是让齐元简接李温入宫并直接闯入宰相办公厅。
选择李温为继承人也容易理解:一来李温是嫡长子,名正言顺;二来李温平庸易制;三来李温居长而失宠,对李忱多有怨恨,立他可保不秋后算账。还有一个原因,跟他得到的那个关键信息有关,稍后再提。
895年8月9日,王宗实用李忱的名义下诏封李温为皇太子,暂时主管帝国军政事务,名字也由倒霉的“温”字改成“漼”。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三人中大奖,全被诛杀。
4天后,李温正式登基,成为唐帝国第17任掌门人。
“活得…活得…”
坐在帝国的最顶端,俯视着底下一班唯唯诺诺的臣工,李温宛如梦中,脑袋里又响起女儿清脆的声音。
“原来是这个意思!小梅灵真是个我的贵人。”李温瞬间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皇上,该下旨封赏了。”李温的贴身宦官见皇上还在做白日梦,赶紧俯了俯身,低声提醒道。
“哦…对对对…”李温答道,显得有些慌乱。
贴身宦官将早已准备好的讲话稿奉了上去,李温清了清嗓子,开始训话。
首先,李温回顾了帝国的光荣历史和传统,特别是亲爹,帝国第16任掌门人李忱的伟大事迹,对其英年早逝表示深深的惋惜,并予以十分沉痛的悼念。
为了表达对亲爹的怀念和爱戴之情,李温建议将年号定位“咸通”,请礼仪部门尽快拿出可行性报告。这两字取自李忱个人作品《泰边陲乐曲词》中的“海岳晏咸通”的句子。
这部分非常温情,李温也适时磨了磨眼泪,再辅之以哽咽和悲伤的神情,弄得臣工们十分感动。
随后,李温画风一变,说旧时代过去,现在是新时代,帝国以后是“朕!”说了算,请大家务必清晰,同时号召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臣等一定竭尽全力,死而后已!”臣工们跪拜在地,以排山倒海的高呼予以回应。
最后一项内容是固定节目:表彰先进、封赏和人事安排。这项比较繁琐,由宦官以圣旨的形式宣读。
第一个受封是政变的带头大哥王宗实,封“骠骑上将军”,武官一级,相当于全国兵马总司令。老王之下,磨嘴皮的、跑腿的、拼命的也全都有封赏,人人有份,永不落空。
第二个受封的是李忱老妈,李温奶奶郑太后,封太皇太后。本年,她已70多岁高龄。
…
郑太后是个非常传奇的人物。
年轻时,色艺双全,远近闻名。有个非常有名的“算命佬”看过她的面相后断定:此女将来必生天子。
这个天机没多久就让唐朝贵族后裔,时为镇海节度使的李锜获得。
李锜躲在家里掰了掰手指,盘算了半天,最后差点笑出声:只要搞大此女的肚子,生出来是个有柄的,就是皇帝,那他就是皇帝爸爸。
李锜二话没说,立即将郑氏纳为侍妾。
随后,李锜就抛开所有正经事,跟郑氏日搞夜搞,大搞特搞。搞得天昏地暗,双腿发麻,就差点口吐白沫了,却迟迟未见郑氏的肚子有动静。
失望之余,李锜居然就起兵造反。
不久,李锜被唐宪宗轻松搞定,老婆郑氏也被没入宫庭,充为郭太后的宫女。
郭太后是唐代最牛逼的女性,传奇中的传奇。她是德宗的外甥女,顺宗的表妹兼儿媳妇,宪宗的表姑兼结发妻子,穆宗的母亲,地位尊贵之极。
郑氏虽为女婢,但是姿色实在是过于出众。有次,唐宪宗把持不住,趁郭太后不在宫里,就将郑氏按倒在郭太后的床上,发生儿童不宜之事。
唐宪宗贵为天子,能力果然不同凡响,一炮而中,生的儿子就叫李忱。
床第事件发生后,郭太后醋意大发,借着自己的权势对郑氏母子万般碾压,让他母子俩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一转眼26年过去,“算命佬”的断言才成为现实,李忱咸鱼翻身成为唐帝国掌门人。郑氏也母凭子贵,升级为皇太后,掌控后宫。
只用几年时间,郑太后将大仇人郭太皇活活折磨死。
虽是大快人心,但也落下了心病。
每个人的决策都跟人生早前的经历和经验都有非常大的关系,心理学称为“心锚”现象。
某个时间种下的“心锚”就好像开关一样,在同等或相似的条件下就自动开启,根本无法觉察到。
…
苦痛的经历让郑太后和李忱母子同心,但是在帝国继承人问题上,他们却有不同看法。
李忱喜欢李滋,是因为他宠爱李滋的母亲,耳边风日吹也吹,就是废柴也能变栋梁。
郑太后却不喜欢李滋,也是因为李滋的母亲。婆媳本来就是天敌,加上郑太后和儿子的特殊经历,李滋的母亲就成了破坏他们母子关系的罪魁祸首,关系自然也很差。
郑太后喜欢大孙子李温,因为这个孩子跟他一样多才多艺,更因为这个孩子的娘亲早死,老太太对他怜爱有加。
在儿子李忱病重的三个月里,郑太后担惊受怕:一来怕白头人送黑头人;二来担心儿子一死,真要让李滋母子上位,她老太婆接下来的日子根本无法过。
当年她手刃郭太后的事还历历在目,历史难不成要重演?郑太后千万问自己。最后,她得出答案,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于是,郑太后便和王宗实搭上了线,暗中互通有无,密谋扭转乾坤。
当日,王宗实等的那个关键情报便是郑太后放出来的,内容是“皇帝已死,可以行事!”
正是这个机密信息,王宗实才有备无患,发动了政变,拥立李温。
对于皇帝驾崩这样机密中的机密,也只要有贵为后宫统领的皇太后才能轻易得到,也能轻易送出来。
至此,李温夺位的全部真相才算大白,它是一场后宫势力与宦官势力相互勾结的政变。
…
人事安排方面,为回报宰相集团对“夺权”的大力支持,李忱当政时代的宰相令狐绹、夏侯孜、萧邺、蒋伸等四人原班留任,一片祥和。
没过三个月,风云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