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5年2月,唐廷突然发布了一系列“爆炸式”人事任命:宰相李谿调太子少师;宰相陆希声免职,调太子少师;宰相韦昭度免职,以太保名义退休。
三人的实职全没,只保留待遇。
唐廷整个宰相班子只剩下3席,其余3席空缺。这也以为意味着皇帝李杰亲手提拔的三位宰相全部退出了权力中心,主动放弃了自己极力推行的4改6“相权改革”。
自从李谿任宰相后,王行瑜和李茂贞就不断上联名奏章,威迫皇帝李杰将韦昭度和李谿免职,务求破坏改革。
自断臂膀的事,李杰当然不干,但也不敢过于强硬。一副商量的口吻跟王行瑜说,“军队的事,我跟你们商量,至于任命谁当宰相,应由我自己决定。”总之,能拖则拖。
王并不买账,一直到这个任命颁布前,他仍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施压。
那么,现在这些人事变动在外界解读就是,李杰架不住王行瑜的威迫,最终妥协,停止了“相权改革”。
然后,事情却远非这么简单。
这是李杰、韦昭度和李谿精心设计的“退路”。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早前,李杰君臣三人已成功将李茂贞、王行瑜等人拖下了河中的“浑水”。因为担心三人恼羞成怒对唐廷不利,于是巧妙地借用了王行瑜的诉求,放弃“相权改革”,示之以弱,将自己“藏”起来。
欲取之,必先予之。
但这事还有让人看不明白的地方,即便如此,李杰也犯不着把自己的左右手都卸掉啊。
实际上,这便是韦昭度的高明之处,除了缩小唐廷的目标外,他也是在自救。他和李谿先行退出权力中心,一来是避免
作为谋臣之嫌;二来则让唐廷先行将他们保护起来,防止杜让能事件重演;三来李杰成了光棍司令,对任何人都构不成威胁。
看似算得很精细,却偏偏少算了当今宰相首辅崔昭纬。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算计人的时候,人也在算计你。
在这些日子里,因为“相权改革”,毫无存在感的老崔非常不开心,小动作不断,几乎每件事都跟他关联。
上次,崔昭纬借着李茂贞等人的力量除掉了杜让能,荣升唐廷宰相首辅。
意气风发之时,却发现了皇帝李杰招来了韦昭度和陆希声,又下放了他的好帮手崔胤,对他的态度完全变了,搞得他心里有些害怕。
再后来,李杰又突然引入了李谿,搞“相权改革”。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系列的事情引起了崔昭纬的警觉。在没有其他好办法阻止的情况下,崔昭纬想了一个耍流氓的法子,直接让心腹刘崇鲁大闹朝廷,想以此阻止李谿上位。
可是闹得越凶,情况就越不乐观,李杰对他的态度越发冷漠。李谿也最终成为了他的好同事。
对崔昭纬而言,一切的一切好像都在传递一个信号:皇帝要对他下狠手。
实际上,皇帝李杰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此,一切只是老崔想多了而已。典型的“心中有鬼,到处是鬼”
于是,崔昭纬有了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富贵险中求,更何况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斗,坐以待毙明显不是老崔的风格。
崔昭纬又想到亲密合作伙伴李茂贞。意外的是李茂贞不仅对他的遭遇完全不在意,而且还刻意和他保持距离,似乎在打什么“小九九”。
于是,崔昭纬开始倒向王行瑜。
才几个回合下来,崔昭纬就觉得王行瑜比李茂贞好…骗多了。
崔昭纬给王行瑜透露说,“前些时候,任命你当尚书令的诏书已经发布了,要不是韦昭度在皇帝面上说你坏话,早就签了出来。”
这是老王的心病,比起挖心还要痛几百倍。
只有感性得到释放,才谈得上理性。这一说,控制了王行瑜情感,进而影响了他的思考。
又说“韦昭度和李谿,狼狈为奸,互相勾结,图谋不轨,迷惑皇上,恐怕会对你不利,看样子杜让能的事件要重演。”实际上,这事是老崔自己忌惮,却说得跟王行瑜有莫大关系似的,满口火车跑得很溜。
最后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里应外合,将韦昭度和李谿干掉,断掉李杰的臂膀。”这跟他之前除掉杜让能的方法如出一辙。
王行瑜一听,觉得这分析入木三分,太有道理了。立马就拟了一个奏折抨击李谿是一个奸邪之徒,阴险狡诈;又抨击韦
昭度当宰相尸位素餐,毫无作为。诉求是,全部撤职,保留待遇,改调闲差。
随后,王行瑜派人把奏章送到李茂贞处,要求联名上奏。
一直以来,京城三辅的老大都是李茂贞,也即是说凡事李茂贞说了算。王行瑜突然提这个头,令李茂贞有点意外,不过
他啥话也没说,高高兴兴地直接就联名了,还将王行瑜活生生地吹捧了一番,非常和谐。
经王行瑜和崔昭纬的内外折腾,到此李杰终于就范了。然而,这只是崔昭纬大胆想法的一半而已。
这时已经是895年4月中旬,一天夜里,长安崔相府迎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