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干的这事实际也没啥特别的,就是“辞职”。
第一次辞职,皇帝李杰还以为郑綮是在装逼格,玩文人那套迂腐和臭酸,于是又加了一通表彰,笑脸和鲜花应有尽有,非常光荣。
可没过多久,老郑的辞呈又递了上来。
这次,皇帝李杰没那么好心气,直接批了不准,并要求他即日上任,不得有误。
老郑彻底没辙,这才去赴任。不过,他正经事不干,整天就在那里写辞职信,一连又递了几个上去。
“郑五三番五次辞职,这是要闹那样!”皇帝李杰对韦昭度说道,一脸愠色。
“这…”韦昭度又惊又怕连忙道,“臣所托非人,害得皇上颜面无存,罪该万死!罪该万死!”人是他推荐的,这事他脱不了干系。
“为国家推荐人才,何罪之有?只是,朕看郑五也就是利齿尖牙,实际上也没啥才能。”李杰道,想了一下又补充说,“若不是的话,那就是郑綮看国家破落,不想为朕所用!”
韦昭度一听,心中一震,心想这可是欺君大罪啊,连忙就老郑的光荣历史,道德品质,人品问题、政治取向等等问题向李杰充分进行了交待。
解释了一下,李杰这才没那么生气,对韦昭度说道,“既然不用他,那就算了,让他退出政治中心,别再生事端了。”
随后,皇帝李杰便批准郑綮的辞呈,并着令他退休返乡。老郑幸运地躲过了唐廷后来的动乱,最后在家安然离世,跟同僚们相比算是善终。
“郑五离开,何人可替他?”李杰又问韦昭度。
当下宰相班子正正式式剩下三人,按照制度设计,补正势在必行。李杰担心夜长梦多,让李茂贞和王行瑜等人捷足先登。
“臣一时也没什么好人选。”韦昭度思索了一下说道,“徐彦若,如何?”
徐彦若属于老好人性质,先前唐廷将他从宰相位置上拉去任凤翔节度使。那知道到最后,他不仅被凤翔拒之门外,就连原来的宰相位置也让别人给补了,弄得很是尴尬。
最后,唐廷改任他为御史大夫,虽级别没下降,但权力却小了很多。可是徐彦若还一如既往的乐呵呵,一点不介意。
“老徐软绵绵的,岂能成事?”皇帝李杰说道。在知人和识人上,29岁的李杰和老油条韦昭度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韦昭度却表明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徐彦若能进能退,本领了得,又说道,“况且,事出紧急,老郑辞职,若无人补上,李、王二人必有所动,不得不防啊。”
“朕也正担心这个问题,当下也只能如此了。”皇帝李杰说道,十分失望的样子。
见此情形,韦昭度又说,“皇上,我还有一计,若能做成,跟这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经郑綮辞职这事,李杰都没什么心情了,对韦昭度说的也没什么兴趣。
“皇上,臣认为我们可以从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将宰相班子的四席变成六席。然后,我们再用我们的人占有这些席位,就可以达到我们的目的。”
“这属于重大制度改革,怕会受到激烈的反对!”李杰有点心动,但更多的是担忧。
“事已至此,不试的话就再没什么可能了!”韦昭度最后应道。
895年正月,皇帝李杰开始暗中实施政治制度改革创新。
第一步作为试探,李杰将御前监察官陆希声提拔为宰相,列宰相班子的第5席。
没等李茂贞等人反应过来,李杰又迅速启动第二步,将皇家文学研究研究院长、教育部长李谿提拔为宰相,列班子的第6席。
李谿是个官三代,爷爷也曾任帝国宰相,此人文学造诣非常高,曾经是李杰的作文师傅。
一切竟然进行得非常顺利,皇帝李杰未曾想到这改革一点阻力也没有,心中暗暗欢喜。
几天后,唐廷走任命流程,由宦官当庭宣读李谿的任命诏书。
突然,国务院工程部一个叫刘崇鲁的司长从行列里冲了出来,脱下了官袍,露出一身素白的衣服,抢下宦官的诏书,放声大哭,口中念念有词说,
“李谿是一个奸邪之辈,投靠杨复恭、西门君遂,所以才能进入皇家文学研究院,他没有担任宰相的能力,帝国亡矣!”
满朝文武都摸不清情况,李杰也云里雾里。李谿的任命流程被这一大闹,活生生腰斩,就差那么一点儿,名不正言不顺。
因为在用人方面吃了大亏,使皇帝李杰在用人的时候过于谨慎,甚至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的指引下,李杰用人都偏向于“德”而不是“智”,而所用的这些有德的人士却都基本没有什么政治智慧。比如陆希声,博学善属文,有道德,有文化,有气节,在政治场中却显得“兀突”。
而李谿在这个事件中的表现,更让人大失所望。
事情发生后,他突然就跳了起来,一连呈递了十次奏章,为自己辩护,并严厉反击,攻击刘家一族。
在李杰对刘崇鲁做出停止职务的处罚后,李谿仍不断上疏,要求诛杀或贬谪,奏章多达数千言,诟骂诋毁,无所不至。
别说“智慧”,就连本来该有的“气节”都丢了。
“分相权”事件渐渐发酵,引起了一连串不良反应,不久另外一个件事发生,使唐廷再次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