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同州一战帮朱温打佯攻一样,黄巢又遣扉下猛将黄邺从华阴出发,从陆路配合朱温作战,形成两军对河中的夹击之势。
每每朱温出战,黄巢不是打掩护,就是派接应,黄巢这是有意培养朱温吗?实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今天山西运城山南边约1公里的中条山下,有一个周长约60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的海,号称“中国死海”。
这是大自然天工巧斧的杰作,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将中条山北麓造成断裂,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湖泊。
天长日久,水中的钾盐石灰石、镁盐、硫酸盐以及食盐慢慢与早期淤积层结合,经过长期自然蒸发作用,盐类沉淀,结成了很厚的矿石层,形成了盐湖。
前代诗人苏佑称她是“平浦横拖一匹练”,风景十分优美,因此也美称“银湖”。
由于盐水的比重很大,人在湖中只能飘浮在水上。这样的环境叫作盐的极端环境,被称之为“死海”。
中国人爱听故事,也特别会讲故事,历来对盐湖的传说很多,篇幅关系,简单介绍三个。
第一个是神牛造池。据说,天宫里的神牛因偷吃了玉皇大帝的盐,而被赶到下界,它流落中条山下,受到山西人民的热情款待。为了报恩,它就卧下,身躯化成了宽阔的盐湖,典型的牛崇拜。
还有一个是“麒麟造盐池”,感觉像是吃不上盐人民的美丽吐槽。在上古时期,盐由上天垄断,人类吃不上盐,个个无精打采,面黄肌瘦,萎靡不振,没有一点精气神。
玉皇大帝就起了恻隐之心,下旨把一只盐麒麟流放到人间。几经波折,盐麒麟最后化在运城,结果这里就成了著名的运城盐池。
还有个传说是,南方部族首领蚩尤,到中原和黄帝争天下,黄帝在天女帮助下,斩杀蚩尤和他的头领,鲜血流入解池,因血是咸的,便化为盐池的卤水,供人食用。
因为在这里尸解蚩尤,故名解池。相当残暴,喝血解恨的感觉。
在盐池附近有个蚩尤村,相传是当年蚩尤葬身的地方,后来这村改名为从善村,取改邪归正,弃恶从善之意。
其实,所谓的善恶只不过是胜败的关系而已,正义永远站在胜利的一方。
到了2002年该村又恢复“蚩尤村”本名,算是为老蚩平反,告慰他在天之灵。
转入正题,在古代,盐是必备的物资也是国家的专营项目,更是国家赋税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国之大宝”。
河中治下的两个地方安邑和解县,正好分别处于盐池的东部和西部,是唐代盐池的重镇,配有专门的盐官,由国家直管。“以实钱一百万贯为定额”规定每年上缴盐利一百万贯。
黄巢攻入长安后,唐廷整个运作基本停滞了,河中趁机控制盐务,“岁出课盐三千车以献朝廷。”仍按照一定的额度供唐廷。
长安沦陷之时,河中长官李都曾投靠过黄巢。殊不知,黄巢比唐廷还凶狠,根本没考虑过他的感受,将大军的口粮、日杂费用全部挂在河中的账上,闹得河中意见很大。
这时候河中决策层一个叫王重荣的将军趁机搞掉领导李都,取得河中领导权,又联合王处存又反了黄巢,回到唐廷怀抱。
王重荣比较狠,私下将盐利吞了,一夜暴富,成了唐廷数一数二的土豪。
这么理下来,黄巢整个东部战略的重点就是:盐池之利。跟朱温并没多大关系,当然并非特意培养。
却说朱温不那么情愿地带着军队从同州的水路出发,按约定的时间联合陆路的黄邺夹击王重荣。
早前,朱温攻占丹州之时,王重荣就感觉到扑面的危险。于是,全面组织部署兵力,沿江设防,严防朱温东进。此时的河东岸已有数万兵士,是朱温的十倍兵力之上。
朱温的懈怠也影响全军状态,还未开始夹击,就让王重荣打了一个伏击,一战被打得灰头土脸,无心恋战,掉头跑回河西,“弃粮仗四十余艘”丢下了大量粮食和辎重。
另一路的黄邺听闻朱温这边被胖揍,也不敢轻进,退回华阴。黄巢在东部战线的重头戏:河中攻击宣告失败。
黄巢听闻河中败绩,大怒,正要发作,却收到唐廷三路大军包围长安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