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已经很明朗:“敌暗我明、只战不和”。人类若想安安生生地在这里扎下根来,就必须要和对手拼个你死我活,至少得先把它打垮、打蔫。但该怎样对付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指挥官和他的高参们可是伤透了脑筋。
从侦察机的遭遇来看,向“蚁巢”内部增设监控设备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只能通过增强对各个出口的警戒巡逻,给自己留点心理上的安慰——对粒子武器而言,这段距离所能换得的反应时间,实在是太少了——这样的防御模式,只有在敌人把粒子武器挪到各个洞口去启动的这种情形下,才可能起作用。
在战场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把敌人想象成傻瓜,并以此做出最乐观情况下的战略部署。指挥官当然不会真的期望靠这种方式来建立“地蚕”的外线防御。他之所以做出这种安排,最主要的目的是用来稳定军心,同时将兵力有目的的分散开,吸引敌人做多点攻击,希望能起到一定的牵制敌人兵力的作用。
至于,这支远征军主力舰群的绝大部分,尤其是重量级的补给舰,均留在了外太空,用以构建太空防御体系。官方的解释是:从外太空建立防御体系,一来可以通过武力警示,防范太空海盗和其他资源掠夺者的侵扰;二来,可以继续对该星球整体的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勘测,同时掌握“地蚕”兴建过程中,周围大环境的变化或异动。
内线防御,即“地蚕”城体的防御体系,则打算用常规的磁力防护罩,其发射器分布在4艘以正三角体点位分布的运输舰上——其位置,将随着“地蚕”的规模进行调整,构建出一个巨大的球状防护罩;在这个球体内,则以4艘运输舰为连接点,又织出一个正三角体的防护网。
第一波攻击比预计的来得要迟——“地蚕”城已露雏形(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相关信息都被严密封锁了,绝大多数人对该星球的真正危险一无所知,为了能有效规避突发地震的上海,“地蚕”已是人们心中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因此,“地蚕”城的建设推进很快),各道防御也已构建完成。
不过,这次攻击,真的是,来势汹汹。
成百上千的粒子束从各个孔穴闪出,掠过或者穿过惊慌失措的巡逻机,狠狠的砸在防护罩上,激发出无数的射线,并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由于事发突然,加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防护意识,不少人因此失明,其他的人也大多被这阵势搞得惊慌失措。
不过还好,至少防护罩体系抵抗住了这次攻击,借撞击渗入最外层防护罩的放射线已不具备冲破内层防护网的能量,释放了若干“电火花“后便四散而去。
惊魂未定的人们还来不及庆幸,第二波攻击随即赶到,这次的攻击力更强,加之防护罩太大,第一波攻击造成的缺口还没能补合,一下子被撕出几道大口子,然后在内层防护网上,炸出一团团巨大的火球,并将少量的放射线送了进去。
用纪录片中解说人的话,如果当时“程咬金的第三板斧再砍下来的话”,人类历史中关于唾沫星的这部分估计也就终结了。
事实上,下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攻击要到很久以后才会发生。
当然,当时在现场的人可不知道这次攻击会是如此的虎头蛇尾,“地蚕”城内的军民,都已经在闭目等死了。
直到内外防护网都已重新完整闭合的消息传来后,沉默良久的人们这才不约而同的欢呼起来,如此一个大难不死的结局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
在外太空观察这一切的指挥官和参谋们,却没有因此感觉到任何的轻松,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这是敌人针对我们之前的攻击,发动的一次反击么?可是准备了这么时间,才发动的大规模攻击,而且就搞了两下,不痛不痒的就结束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这与之前洞**袭击的稳准狠,战略战术水平上的差异都很大啊。”
“或许是他们识别了我们步步为营的战术,所以在武力上示弱,表明自己并没有能力破坏我们的计划,骗我们继续下去……”
“还有一种可能,他们这一次的袭击,仅仅为了试探我们的反应及防御能力,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打击。”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只能取消兴建地蚕城的计划了,如果敌人动真格的了,连续发起这种规模的攻击,我们是抵挡不住的。”
“不行!地蚕城的计划怎么能随便取消?大老远的,过来抢占别人的家园,本来就不是件轻巧的事,伤亡是难免的。对方还没怎么着我们呢,自己就先吓破了胆、逃之夭夭,这可不像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说出去都让人笑话。”
“城是肯定要建的,如果只是退守太空,我们来这里就没意义了。但是安全问题也不能不考虑,这样好了,城内设施设备、甚至城体的设计、建造都在外太空进行,只有到安装的时候才派人下去。将所有需要到现场安装、调试的人,分成若干组,轮班进驻。”最后,还是需要由指挥官来做决断,“另外,将除工程技术类以外,所有的科学家都集中起来,加紧对这个星球的研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们一定要征服这座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