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滨小城温岭的东北角,坐落着一座弹丸小岛,取名横门。这座小岛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小岛的亮丽风景,让所到之人都记住了它的名字。
横门岛,曾名外门山,因处松门港外,先前称之为外门山,后“外”谐音为“横”,故名。该岛东北为纵向,西南为横向,面积约为0.54平方公里,距离大陆最近处约六千米,犹如镶嵌在东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从著名的渔乡松门镇出发,沿着坦龙线一直往东北方向行驶,约摸半个多小时车程便可到达横门。二十多年前,在没有围海开垦通公路之前,所经之处还全是海域,人们出行的唯一方式就是轮渡,因此,可以说整个龙门乡几乎是由逶迤相连的小岛组成。
顶着蓝天白云,行驶在龙门山麓平坦的柏油路上,令人心旷神怡。短短的十几公里路程,可以把许多不一致的景色纳入眼中。巨大的货轮,成排的渔船,蜿蜒的堤坝,应接不暇。
对众多温岭人而言,横门是个陌生的村落,况且偏居一隅,不值得大费周折地去探寻它的足迹。但横门附近恰有一处休闲胜地,想必是家喻户晓,那便是龙门沙滩,其实横门岛与龙门沙滩近在咫尺,过了龙门沙滩两公里左右即可到达横门。
傍岛而建,岛就是村,村便是岛,整座海岛只靠一座大桥连接,并作为唯一的出入口,这在整个温岭都算的上是独一无二。
站于村口,环视小岛的轮廓。
首先映入眼中的是一座近代建造的钢筋水泥大桥,它如一个巨人般横卧在陆地与岛屿之间,给予世人便捷。桥梁两旁笔直挺拔的路灯好似迎宾员,守在村口随时恭候游客地到来。远远望去,大桥尽头山丘上鳞次栉比的房子,沿着山坡坐落,层次分明,又与蔚蓝的天空衔接成一片。碧空中悬浮的几片白云恰到好处地停留在小岛上空,桥两侧各是开阔的海面,湛蓝的海水扑打岩石,所有景色连成一体,别有一番景致,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看上去甚是空旷澄澈。
站在大桥上,双眼被碧水蓝天所包裹,迎面含有咸水气味的海风,沐浴在柔和的阳光下,如临一种空明的境界。在大桥的不远处,一排直插云霄的风力发电机巍然屹立,仿佛是威严的军人守卫在海岸线上,煞是雄伟壮观。大桥的旁边有一座小型码头,十来艘小船三三两两地闲置在边上,昔日繁忙的码头在休渔期内也陷入了沉寂中。
当走到桥的另一头,蓦然发现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地坐立两边,双眼炯炯有神,咧着嘴露出獠牙,脚踩石球,甚是威风凛凛。而在石狮子后面树立着一座高大的龙门架,上面挂着鲜红大字,“横门村”赫然入目。一排五颜六色的彩旗竖立在龙门架顶端,猎猎作响。
踏进村里,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洁净整齐,村道两旁砌着高大的徽派围墙,乌瓦盖顶,墙体被漆成天蓝色,镂空花窗和水墨壁画镶嵌其中,把海滨景色与江南特色巧妙地结合成一体,颇为新颖。
在通往村里的另一堵徽派高墙上,则均匀地分布着一块块正方形彩绘,定眼一看,原来是最具中国文明色彩的二十四孝典故。这不是普通的彩画,是通过复杂工艺手绘而成的彩色浮雕,服饰鲜艳夺目,人物栩栩如生。不仅如此,每个故事旁边还有几列行云流水般的书法大字给予讲解,让观众瞬间就能明白浮雕所表达的意思。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孝义是从古至今被人歌颂的美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横门村还能保持初心,用随处可见的典故谆谆诱导后人以孝为先,足见小村人们在美化自己家园和净化心灵方面所花费的心思,令人敬佩。
当拐过二十四孝高墙后,沿着海堤走个十多米,才算正真走进村庄。这条必经之路,也是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仿佛整个小村是藏在孝义墙之后的。
小村的另一大特色便是以港口为中心。新农村建设所规划的蓝图,即以港口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出去。村民的新房子几乎是挨着港口修建,特别是在禁渔期内,港口这边停泊着一排排整齐的渔船,而离岸隔着一条狭窄的马路就是民房,这不得不说是一盘新奇别趣的布局,感觉房子和港口俨然融为一体。
对于将来临的捕捞期,渔船上已经有部分村民投入到前期的筹备中,忙忙碌碌的身影敏捷地穿梭在船只中。而岸边堆积的深蓝色的拖网,旁边就有村民拿着梭子修补渔网,他们头戴斗笠,坐在小板凳上,留给众人的只有那一道弯驼的背影。
没有机器的轰鸣声,没有嘈杂的交易声,耳边风声依旧!
尽管有几十条钢铁巨兽困在小村里,却也能静得那么安宁,连一向澎湃汹涌的海水,也不敢打扰小村此刻的宁静。
港口北面,小村人们引以为傲的文体广场和文化长廊仅在几步之外,这也是村庄的正中心位置。前面一排二层建筑,是村委和老人协会所在之处,“横门村文体广场”七个白色大字下面是一堵巨大的背景墙,偌大的墙壁上画着一副色彩斑斓的水墨画,并以迎客松为主景,寄寓横门村民的待客之道和好客之情。
来到村委会二楼,眼前景色豁然开朗。半个小村的面貌可以毫无遮挡地揽入眼中,文体广场前方是一处正南朝向的海湾,俗称“岙”。此“岙”不算宽阔,由东至西,长度也就五十余米。“岙”前面是一处宽阔的避风港,海域里停满了渔船。再往前,就有几座矮小的山横卧在海面上,仿佛把一切阻断在港口边缘。在文体广场左侧,有座山丘一直逶迤至海里,在广场右侧是一排村民的新房,乍眼一看,横门村仿佛伸开双手把大海拥入怀里。
就在文体广场后面,发现一座并不显眼的庙宇,名为禹王殿。这是村民特地为神禹修建的寺庙,祈福平安。大禹治水造福天下,这在小村也形成了一个传统,每逢渔民出海捕鱼都会祭拜禹神,祈求平安与福泽。这种出海之前祭拜神祇的仪式,普遍存在于中国沿海的各个渔村,海龙王,大禹王,妈祖都是他们崇拜的神祇。这不是单纯的信仰,而是出海之后务必归来的坚强信念。
沿着一段缓坡闲步向上,两旁都是些拥有独立庭院的二层小楼,一米多高的围墙把小房子护在身后,米白色的围墙上面描绘着形色各异的景物,一些小动物更看似活灵活现地趴在墙上。还有随处可见的诸如“美在和睦”的精神文明建设标语,呈现给人的是满满的正能量。
缓坡之上的风貌是小村最具历史和真实的写照,曲折蜿蜒的阶梯,湮没在石屋之间。石屋沿着山坡依次而建,散落在苍翠欲滴的绿荫之中。
低矮的房屋以石块垒砌,外层经过处理打磨光滑,缝隙间用石灰填充,厚实而又坚固,顶上黑瓦铺叠,并在四周压着石块予以加固,在狂风肆虐的海边,这种极具特色的石屋是抵抗飓风暴雨的首选建筑。
也有些近代修葺的房子,在经历了风雨侵袭和岁月洗礼之后,留下了斑驳的印记,仿如年迈的长者在哀叹时光地悄悄流逝。
那些连贯相通的羊肠小道,青石铺面,曲径通幽。信步其中,看天上云卷云舒,内心无比愉悦。
顺着盘旋的小村主干道陟顶,那是一块平坦的土地,漫山遍野的绿色植物粉饰了山顶的生机盎然。向远方眺望,在一望无垠的海面上坐落着一座更小的岛屿,宛如一顶斗笠扣在海SH水由近及远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神奇而又绚丽。
觅一条山间小径拾阶而下,绕回到文体广场。
在那里碰到了村里的一位长者,并从他的口中了解到更多关于横门村的文化历史,老者对横门的建设颇为满意,也对这一届村领导的实干态度大加赞赏。横门地方不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小村在2012年被评选为示范村,在2015年跟毗邻几个村落联合打造美丽乡村,2017年更以特色村的标准优先发展,小村还引进了几家规模较大的企业,特别是闻名遐迩的龙门码头,是全市唯一的深水港。
小村不仅具有卓越的文化背景,更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横门在解放战争年代还是一道前沿阵地,在战争末期,国民党军占据积谷山负隅顽抗,解放军战士正是从横门岛整装出发,前去攻打碉堡林立、壕沟遍野的积谷山。这段历史足以证明横门岛还是一处闪耀着红色光芒的光荣之地。
横门村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海岸风景,以及璀璨的文化历史,必然会被大众熟知,就像村口的标语所写“美丽渔村,人人共享”,相信即将会有更多的人去寻找它的瑰丽与奇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