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共和国,吉林省,通化县。
金天氏悠闲的走在大街上,左看看右看看,随后便想起了长辈教给他这通化县的来头可不小哪位长辈说:“此地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存,为满族的故乡。周秦 时期属肃慎氏地;汉、晋时属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勿吉地; 唐时属渤海定理府;五代属契丹东平郡;宋时属完颜婆速府 路;明时属建州卫;清时属兴京府(今辽宁省新宾县),顺治定都燕京时,清统治者将长白山一带视为发祥地,划旺清 门以外东至长白山为禁垦地,设台兵巡守,不准采樵游牧. 从此二百余年,此地成了森林茂密,人迹罕至,野兽群集 的荒凉地区.咸丰年间驰禁.同治后移民渐集。光绪三年(1877年)设治,治头道江。隶属于奉天兴京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东三省总督,民国初实行省道制,本县隶 属奉天省东边道所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东北政务委员 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通化县划归辽宁省所 辖,为三等县;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通化县公署隶属奉天省所辖,为丙类 县;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 划为十四省,将本县划属安东省所辖;康德四年(1937年) 七月一日实行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增设了牡丹江、通化两 省,将东北划为十六省,通化县隶属通化省所辖;1945年东北光复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 区方案,将东北划为九省,取消通化省,本县划归安东省所 辖;1949年建政时,又改归辽东省所辖;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所辖,沿续至今。通化县的名称于光绪三年(1877年)设治始称“通 化”二字的命名含有吉祥祈福和文治武功之意。“通化”的 “通”字,含有贯通之意,“化”字则为教化,也就是要用 所谓的“仁德、仁政”之类去教化百姓,含有通归王化的意 思。快大茂是通化县政府所在地。快大茂地名的由来,众说不一,在百姓中流传的有,一说是,清朝的咸丰年间从京城来了一个官人,当时这里时值隆冬数九,百姓脱帽跪拜,这官人非常怜惜百姓,忙说:“快戴帽子”,从此便流传下来 做了地名;二说是,清本有人们在此开垦种地,当时这里山林茂密,在屯的西侧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转弯处木把放排需要急打锚,人称“快打锚”,放流传沿用音转为“快大茂”;三说是,此山头西侧古时是风口,人们走到这里常常刮掉帽子,故称“快戴帽子”,以后便做了地名;四说是。 快大茂是满语,因这里曾设台兵把守,意为前哨;五说是,是由屯北侧帽子山得名,说是每逢雨后此屯的山就被茫茫的 雾而笼罩着,远看山顶如同戴了一顶帽子一样,故而得名。 据《通化县志》记载;快大茂这个地方早为满族的政乡。这里群山起伏,山林茂密,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次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带兵打仗路过此地驻扎,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郁郁青青,故在临行时说此地为“快当帽子”。此语是满语,其意思是“常青的树林”。以后便留传为地名。后逐渐音变为“快大茂”。从《通化县志》不同版本中记载,快大茂地名音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末板本记载,从清初到清末称“决当帽子”;民国年间的版本记载,民国初年 到伪满初期改“帽”为“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版本 记载,伪满时期改“当”为“大”;此后流传为“快大茂”,今仍之。可是,在上个世纪这座古城便被彻底遗忘了,沦为三线城市,但是随着各国的关系破裂后,此地便成为重要的边关之地,守卫着首都的安全。”
一边想着,一边想着,这龙都感兴趣的阿瓦隆学院中,到底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
就在这时,一声警报响了起来,刺耳的警报声立刻惊动了人群,金天氏也走去看了一眼,“原来是抢劫啊”,金天氏心里想道,随后便向旁边走开,但是龙在他心里说道:“小子,快看,那套机甲。”
金天氏定睛一看,有一台随身战甲,对龙解释道:“龙,那个是一种铠甲,是由纳米机器人进行组合而形成的,但还有一种,是根据空间压缩而实现随身携带一种,看他那行动的敏捷度应该是纳米系列的。”
突然金天氏氏不说话了,因为他看见了那个机甲上的图案,奥丁之角,战神甲奥丁!
“喂,龙。”
“怎么了?”
“以我的实力,能打过他吗?”金天氏问道。
“应该可以吧。怎么了?”龙疑惑的问。
“那个是战神甲,世界著名纳米铠甲,更是其中的王者,奥丁神甲,因为在这一纳米甲出厂后,那个工厂一晚便被血洗,而这战神甲也不知所向,没想到竟然可以在这里见到它,好开心!”说完,金天氏舔了舔嘴唇,便像一条饿狼一般,冲进战圈。
第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