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朋友介绍,建秋又到了剑义法律事务所,一边实习,一边复习律考知识,以再次参加律考。
这家法律事务所只有一个律师,这就是事务所高主任,其余的员工大都是政法大学的学生。其谋生方式是在法律事务所门口放个桌椅,每小时咨询费是50元。建秋就是靠这种方式谋取微薄的收入。
尽管建秋与这些大学生一样“摆摊”,但高主任对他却另眼看待。除了因为他有名牌大学的学历外,还在于他运用法律知识的胆识和能力。
法律事务所来了个精瘦老头张师傅。他因为“相邻关系”的民事纠纷请法律事务所帮着进行“法律援助”,受高主任的委托,建秋与另一个同事去处理这起民事纠纷。
张师傅的邻居李某与张师傅是同事,又是一墙之隔。李某因为在共用墙旁修洗浴池,致使地下水管破裂,以至于张师傅的房内大面积积水。张师傅多次要求李某恢复原状,李某却以与自己无关为由拒绝履行义务。据说,李某的女儿在法院,根子硬。
李某的“理论根据”是,如果自己修缮不当,首先破裂的应当是自己这边,可偏偏是张师傅那边,证明张师傅的那间房屋的地下管本来就生诱。
建秋细观察了现场,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他根据民法有关规定,结合日常生活定律,成功地驳倒了李某的“歪理”。
这件事让高主任对他佩服不已,他称建秋如果当律师,一定是个厉害的律师。
建秋毕竟还没有“律师资格”,因此,案源太少,远不能解决生存问题,他不得不另谋出路。
建秋从剑义法律事务所辞职后,又到省人才市场应聘。一个招聘启示吸引了他:中孚文化传播公司招聘讲师2名。
“中孚”二字打动了他,他决定应聘这一岗位。
“请你介绍一下自己,”于经理官味十足地说。
“我叫许建秋,”大概是几次求职失败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压力,抑或是爱子夭折所带来的沉郁,作为名牌大学的高才生竟然一时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不要紧张,”于经理微笑地递给他一杯水,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谢谢于经理,”他端起纸杯子,呷了一口水,稳定了一下心态。他想起了著名口才学大师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里的一句话:“从自己身边的实例说起”。于是,他滔滔不绝、有条不紊地推销了自己。于经理微笑地点了点头。他在外形上他有点象著名演员濮存昕。尤其是笑起来的样子更有点神似。
“请问许先生学的是什么专业?”于经理问。
“古典文学。”他回答。
“那,你一定知道‘中孚’二字的含义喽!”
“‘中孚’二字取于《周易》第六十一卦‘中孚卦’,意即诚信,就是凭着这两个字我才下定了到这里应聘的决心。”
“许老师,我想这样称呼你比较合适,”于经理有礼貌地与他握手:“我们准备再研究一下---你的手机号能呼到你吗?”
“没问题,”他一听“研究”二字,有点失落:“那,我可以走了吗?”
于经理点了点头,起身给他开门;他说声“谢谢”便回到东郊的一间简朴的租房。
建秋没想到第二天于经理便给他打电话,说他被录取了,并通知他来公司接受培训,这对他而言,太重要了!他自从离开学校近一年一直没有稳定的收入,妻子现在虽然已基本接受了失去爱子的现实,但有时神志不清,常常埋怨她自己孩子出事那天不该到地里打药,要不,孩子就不会出事了,就象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时常重复那句“我真傻,真的”。所以,养家糊口的重担落在了自己肩上---他还有更多选择吗?现在好了,他可以挣钱养家了,让他更为安慰的是,公司提供宿舍,每月只交10元的水电费。他马上给玉芬打了个电话,告诉他这一好消息,并满怀自信地向玉芬保证,多则一年他有钱后马上接她们娘俩到省城。
这次被录用的有10来个人,除讲师岗位外,还有业务员、财务人员等。
担任新员工培训工作的是位相貌敦实的、大约三十四、五岁的讲师。姓王。他讲话有水平,讲了一些推销技巧,并组织观看了如何推销的录相带。
第三天,王讲师组织新学员进行实习。
首先,进行“三分钟自我介绍。”
他正好研究了戴尔、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他又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自然,“三分钟自我介绍”对他而言,好比小菜一碟。
其次,快速相互认识。这个节目的“玩”法是一个人逐个与在场的每个人相互介绍,马上记住对方的姓名和模样,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一方面练自己的记忆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对方感到受到尊重。
第三个步骤:是“头脑激荡”练习。
这个练习的要点是:王讲师事先写好词语,然后团成小纸团,让每个人随意抓,抓住什么词语,便默想3分钟,然后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即兴演讲,目的是锻炼自己与顾客的沟通能力。
他抓到的题目是:恐惧
他默想3分钟后,即兴说道:
看到“恐惧”二字,我觉得它恰恰适合我的心态---我第一次闯省城的心态。
想想看,一个身上带着极少的钱而只身闯省城又举目无亲的人的心态,除了“恐惧”之外,还有什么词语可以形容更恰当呢?
但是,“恐惧”二字归根到底是个心态问题,战胜它的不二法门便是勇敢地去面对,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克服困难,恐惧便会跑掉。
我现在经过几天的培训,已经从恐惧中走出来,我相信只要不断努力,便一定会克服恐惧走向成功!
他的演讲,赢得了王讲师的赞赏:“不愧是一个名牌高才生!”
这个文化传播公司的总部设在北京。其业务是向一些企事业单位推销录相带、VCD,其内容分几类:一是新闻片如《百年中国》;二是《推销技巧》等。
他对这项工作一开始是满怀信心的。但于经理要他先从干业务开始。
他先跟着一些老业务员学习,后来自己单独跑,可是一个月过去了,却未谈成一笔生意,眼看着腰里边吃饭的钱都成问题。他开始有些灰心。因为单位除了提成外,没有什么底薪。他后来在书店里读了陈安之的《成功学》后,坚定了自己干下去的决心。
他一边推销,一边研究技巧,后来,他终于谈成了一笔生意,为自己的形象打了个“及格”。
那是他进公司的第二个月,他在省软件大厦一家公司推销。正好碰见其老总开门。他自我介绍了一番后,开始向这位老总介绍《推销技巧》、《商务ABC》两盘VCD,老总表示看看再说。他先是犹豫不决,后来给公司打了个电话,将VCD放在那里,打了个收条。
一个星期后,他向这位老总催促,老总要他来一下;建秋来到后,老总给事业部的李部长打了个电话后,李部长通知他到事业部。
这位李部长看了他的名片后,带着惋惜的口吻说,你一个名校高才生干这一行太委屈你了,我们这里需要公关人员,你干不干?
“实在抱歉地很,”建秋幽默地回答:“我这副面孔很难讨人喜欢的!”
李部长被他的幽默逗乐了。他毕竟是一个“老油条”,他上下打量了一下他后,别有意味地问:“这是你的手机号?”
“是的。”他不假思索地说。
“那我试试。”李部长真是老奸巨滑。
他盯着他的脸,想从他的脸上读出点东西来。他又按了一下他的手机号,糟糕,却没响。
“这是怎么回事,许讲师?”李部长盯着他的脸。
“那让我来试试。”许自信地按了一下自己的号码,一会儿,手机便响了,李部长那张脸上才露出笑容。
“怎么样,李部长,这下放心了吧?”他趁机反击了一下。
李部长讪讪地点了点头。他马上转到了价格问题,说是价格太高。于是,他们进行了谈判,最后,把价格打成7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