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724400000035

第35章

第三十五章:董卓为什么要灭袁家满门?

董卓灭了袁家满门,这一举措并不仅仅是因为袁绍敢带头和董卓做对,而是很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棋。

有什么战略意义呢?就是可以:趁机消除朝廷原本的隐患。

在当时,朝廷里的官员们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人,即:支持董卓的人和随大流的人。

在朝廷里面,支持董卓的人有不少。当然,你说他们对不起汉室江山也好,你说他们贪生怕死也罢,事实就是:很多的官员都希望通过支持董卓这一举动,来达到保命和升官这两个目的。

这其中保命是最重要的,升官到是次要的了,毕竟反对董卓的人都会死得很惨。

除了支持董卓的人之外,随大流的人也有很多。

随大流的官员们并不会明显的站在董卓身边支持他做坏事,但他们也绝对不会傻的去反对董卓。

当董卓做出了什么欺负皇帝,人神共愤的事情之后,随大流的官员们也只是默默地在旁边观看而已。

其实这一批人算是比较识时务的人,虽然他们并不认同董卓的做法,他们也知道董卓不是什么好人,但他们还是向董卓妥协了,因为他们想要活下去。

那么,除了支持董卓的人和随大流的人之外,有没有反对董卓的人存在呢?几乎没有。

这并不是说当时的朝廷里就没忠臣了,而是有胆子反对董卓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并且这种人一但公开的反对董卓,就会被董卓立刻处死,所以反对董卓的人就变得越来越少,始终没办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团体。

在这种只有人支持自己,没有人反对自己的情况下,董卓这个朝廷里的独裁者,就会面临着两种选择:

1,既然已经没人敢反对自己了,那自己就乐得开心,不用再去迫害什么朝廷官员了。

2,虽然暂时没人敢反对自己,但那群随大流的人始终不是真心支持自己的,是一个隐患,还是杀了他们比较好。

这两种选择,其实并没有谁对谁错之分,从各个方面来讲,这两个选择都是正确的,只不过:

选择1是属于:只杀反对自己的人,你不支持我也不反对我,我是不会杀你的。

选择1比较可以体现出执政者的仁厚,不过却有点隐患,因为你不能保证那些不是真心支持你的人他们会不会变。

选择2则是属于:只要不是坚决支持我的人,我都要杀!在我这,你别想混过去!

选择2倒是可以彻底的消除隐患,但却容易给人残暴的感觉,不反对你了你都要杀我,会让人感觉你是个残暴不堪的执政者。

这两种情况各有长短,哪个好还真不好说。不过董卓为人政治目光比较长远,做事滴水不漏,再加上他也不计较自己名声的好坏,所以他选择了选择2,这是很正常的。

请注意:董卓屠杀官员,表现的很残暴,这并不是因为董卓本性残暴,而是因为董卓为了消除隐患,所以选择了这么做,才让自己显得很残暴,这两者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毕竟,谁不知道残暴不堪是个贬义词呢?董卓好不容易把持了朝政,又怎么可能莫名其妙的表现的残暴不堪呢?那是三国演义上故意抹黑董卓的,真实历史上,董卓哪会这么脑残。

消除隐患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你看曹操王允这些人,当初都是属于随大流的人,甚至他们都对董卓有过真心支持的行为,但到最后,他们还不是连续谋害了董卓好几次?人心难测,谁都不敢保证的。

所以董卓为了消除隐患,大肆屠杀看上去没什么错的官员,这个行为不是因为董卓白痴,而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朝廷里已经没有人敢公然反对自己了,那么谨慎起见,当然就要接着从虽然不反对,但也不支持自己的人身上下手了。

这群人中的代表,就是袁家。

原本的何家联盟,是朝廷中最强大的官员联盟,但自从他们的老大何进和汉少帝都被干掉之后,这个联盟其实就已经垮了,全靠袁家的人在撑着而已。

所以,袁家就是这批随大流的官员们的头头。

这么一看,我们大家就明白了,在朝廷里,其实根本就没人对董卓有威胁,但如果硬要找一个有可能对董卓有威胁的人的话,那就只有袁家了。

所以说,袁家其实本来就是董卓需要灭掉的对象,只不过董卓一直没找到什么好理由灭他们而已,毕竟袁家的掌门人袁隗一直表现的都很识时务,从来不和董卓顶嘴,反而还有过支持董卓的行为,董卓怎么好意思去对付他呢?如果董卓对付了袁隗,那又让本来想投靠自己的人怎么想呢?

不过这一次,袁家的袁绍袁术公然造反,就给了董卓很好的理由去消灭袁家。

董卓消灭袁家,其实派一个手下去灭了袁家就行了,很轻松的。但董卓偏偏要【亲领大军】去围住袁家,灭了袁家,搞的浩浩荡荡的,满城皆知。其实,这就是董卓在威慑其余的随大流的官员们,这是在杀鸡给猴看——别以为装中立混日子就没事了,不支持我的人,我不管你反不反对我,你们都要死!

可以想象的是,董卓灭了袁家之后,随大流的官员们绝对会有一批人立刻投向董卓的怀抱,因为大家实在是被董卓给吓怕了!

从此之后,朝廷里当初最为强大的何家联盟,就被完全瓦解了。从这之后,朝廷里的官员们就再也没人能成功的组织起一个像样的团体,一直都被不同的把持朝政者们给轮流压制着,再也没能抬起头来。

而彻底击碎了朝廷官员们的高手,不是别人,就是董卓。

同类推荐
  • 大唐神龙

    大唐神龙

    一个奇遇不断的青年,穿越成一条神龙,来至大唐贞观年间……
  • 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

    案件与刑律历史纵横谈

    本书在参考了大量权威性历史著作的基础上,将中国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融为一体,直观的介绍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丰富的珍贵图片,配以深沉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不仅是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历史知识的最佳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 红叶之狩

    红叶之狩

    故事发生在日本战国时代,尾张国的猎人狩在山林中捡到了一个婴儿,在和妻子智子制造了一系列事件伪造他的出生后,给他起名为狩红叶。然而变故丛生,狩和智子再无法守护红叶的成长,于是红叶被托付给了好友日吉丸(丰臣秀吉的原名),在日吉丸的身边,狩开始了寻找身世的旅途,当然,前提是他要活下去...
  • 三国——有点意思儿

    三国——有点意思儿

    一本大家能看得懂,看得下去的三国文。我的目的是:让大家在休闲娱乐的时候能了解一点三国的历史,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发时间。尊重历史,我只写真实的历史,没有依据我不会乱写。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平衡世界者

    平衡世界者

    这个故事很是漫长,或许要用一生去讲。可能啊,一生还不够呢。所以我把它变成一本书,以供后人品尝。
热门推荐
  • 完美公主遇上王子

    完美公主遇上王子

    她们三个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可因为家族,不得不独自一个人在美国生活,她们三个因一次偶遇成为了好朋友;他们三个因家族原因,必须进行魔鬼训练。她苏雅璘,冷酷无情,杀起人来快准狠;她夏若萱,活波可爱,但杀起人来无情无义;她欧阳悦歆,成熟稳重,但只要有人伤害对自己重要的人就冷血;冷酷是他韩瑾熙的代名词;花心是他冷艺烁的代名词;温柔是他苏煜尘的代名词。当他们六个相遇后又会擦出什么样火花呢?当他们六个相爱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又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乐趣呢?
  • 《《天下禁炎》.B》

    《《天下禁炎》.B》

    天下禁炎冥冥混沌之中,皆是一片虚无。茫茫时间之中,混沌燃起火焰。混沌虚无之中,火炎覆泯虚无。天下世间之中,燃烧焚烧肆虐!!!炽焚天地之炎,拥其一者便能燃天下万物,焚苍穹乾坤。拥其者禁用此炎,其人便有禁炎者之称。焚烧炼狱,贯通天地。则为天下禁炎!!!
  •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别逃出我的世界

    别逃出我的世界

    此文已经转换成另一个,请看“别逃:诱拐傲娇未婚夫”谢谢,说明一下这不是弃文这不是弃文。
  • 诸天太上引

    诸天太上引

    太上忘情一念破妄以绝世之姿冠绝当代qq群126767808
  • 在无敌之路上前行

    在无敌之路上前行

    太牛了,以至于在异界都混不下去了……**************这不是无敌文。
  • 不奴隶,毋宁死?

    不奴隶,毋宁死?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书里第一回就说了,实际版本也是如此,脂评本、戚本、列(宁格勒)藏本都叫《石头记》。本书第一回里还提到另外的书名:《情僧录》和《金陵十二钗》。虽有此名,却未见这样的版本。用得最广泛的还是《红楼梦》的书名,所有外文译本都是用这个名称,最多翻译时加个介词,使之类似梦在红楼或红楼之梦。还有一个名字被坊间采用过:《金玉缘》。
  • 我想说对不起

    我想说对不起

    爱情有时让人感到梦幻般的感觉,给人若即脱离,即使得到了也可能意味着失去,对于我们爱情中的那个他(他),为何不倾尽全部。流星滑落虽只有一瞬间,但它的炫丽,足以让我们永生难忘。让我们用尽全部,寻找属于我们的那个他(她)小艾本是可以开心的生活,谁知种种原因,到底小艾和陈凡是真心相爱么!时间总会说明一切!谢谢大家支持!期盼收藏,推荐!
  •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校园时光

    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校园时光

    以前,校园生活特别开心,打打闹闹,毕业了,却想回到过去,虽然美好的校园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回忆也是美好的,让一起回忆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校园时光吧!
  • 少年与毒贩

    少年与毒贩

    顾文显1982年发表诗歌处女作,迄今在国内外公开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800多万字,诗百余首。出版民间故事集《贾成明故事集》、《南侠。北侠》,散文集《梦里有条宽宽的河》,小说集《割豆割豆》,小小说集《白毛》,故事集《草屋小学》、《真的假的谁玩谁》。作品被收入250多种结集、选刊中,其中故事作品自首届至2008年一直入选“全国年度最佳故事集”,小小说自2000年至2005年一直入选〈全国最佳小小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