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
3.自主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
上述研究生院都是2003年以前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此后,尽管多所高校申请设立研究生院,但教育部再未批准。“经批准”和“未经批准”有何区别?按照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主要差别在于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保研的比例可占本科毕业生的15%左右;而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高校则按5%左右的比例保研。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办学自主权的落实,除教育部批准设立的57所研究生院高校外,已有二三十所高校相继自主设立了研究生院。
对于这种“越权”行为,教育部官员也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名也不能随便叫;也有的认为,这属于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畴,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法的精神。
而且,这些院校在研究生院揭牌仪式或成立大会上,都有省级地方官员出席。有的部属高校自主设立研究生院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一些领导也应邀出席。
《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办学自主权有七条规定,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自主确定教学、科学研究、行政职能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
真相67双学位都是“地方粮票”吗
案例播报
林萍是福建农林大学2006级的学生。大二上学期,学校发布双学位、双专业的报名通知,凡本专业成绩达到一定条件的,可申请修读另一专业。若申请修读的专业与本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门类,称为双学位;若相同,则是双专业。为了拓宽就业出路,林萍选择修读了一门管理类专业。
“双学位”修1学分需交100元,3年学习共需交六七千元。2010年大学毕业时,林萍在文学学士、管理学学士中都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当年,她所在班级就有人按第二学位的专业考上了福建省公务员。
2012年8月,林萍也准备报考2013年省公务员。没想到省公务员局发布的《福建省2012年度秋季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上有了新规定:“报考者的第二学历(位)须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承认的学历(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电子注册,可以查验。”而林萍上网一查才发现,她的第二学位的专业并没有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注册,周围甚至外校同学也是如此。最终,她以本专业文学学士报了岗位,一些为考公务员而修读双学位的同学则放弃了报名。
案例点评
“双学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85年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明确提到了“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但是,当时对关于什么是双学位、如何进行培养、待遇怎样,并没有具体的政策进行规定。2000年以来,一些学校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大学自主办学权的旗帜下试行了双学位制。由于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各个学校的要求差别非常大,导致了培养质量各不相同。
林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申请了本校的双学位。
然而,当林萍毕业两年后,需要用这个双学位时,才发现这个学位只是“地方粮票”,国家并不承认。在教育部网站的政策咨询中,教育部分别于2007年、2008年公开答复公众留言,称:“国家目前没有实行所谓的双学位制度”“我们国家尚没有适用于双学位的相应政策。”
难怪林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查不到自己的信息呢!
在往年中央机关及各省的公务员招考中,每年都有考生咨询双学位能否报考某岗位的问题。2012年10月13日发布的《2013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招考简章》中,就有多个单位要求“双学位必须是第一专业报考”。
吕老师提醒
1.双学位必须是跨学科
第一个专业是市场营销,第二个专业是会计学,毕业时能获得双学位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两个专业都属于工商管理类学科,本科毕业时授予的学士学位都是管理学学士,所以不可能获得双学位。
如果你第一个专业学的是市场营销或会计学,第二个专业学的是汉语言文学或国际经济与贸易,那么,毕业时可以授予两个学士学位,即“管理学+文学”或“管理学+经济学”。
双学位班的学生所跨学科多是“文科+文科”或“理科+文科”,一般没有“文科+理科”或“理科+理科”。因为理工类专业学业比较重,而且对于有些人来说晦涩难懂,能拿到一个学位已属不易,有谁会去“费力不讨好”呢!
2.双学位班的学制
双学位教育,一般应在修完主修专业的基础上延长1~2年修业时间。特殊情况下,本科双学位教育最长可延长4年修业时间,专科双专业教育最长可延长3年修业时间。
而事实上,许多学生并不愿意延长学制,大部分都会在4~5年的时间里拿到双学位。
3.双学位和辅修的区别
双学位可以拿到两个学位,而辅修仅仅是说明你修过这门课程,但没有达到获得学位的标准。如果你起先修的是双学位,后来因课业压力或时间问题等原因放弃继续修习,那么学校也还是会给你一个辅修证的,但没有学位证。
真相68第二学士学位是“全国通用粮票”吗
案例播报
我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学校的牌子比较硬,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个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理想。在找工作接连碰壁的情况下,我就想到了继续深造。原来准备考研,后来觉得仓促上阵把握性不大,于是开始考虑报一个第二学士学位。我想去北京工作,在比较了北京的各个高校后,我看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凭着我良好的外语底子,我一举中的。
由于北二外的语言环境很好,两年后,我不仅拿到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位证书,而且还通过了英语专业的八级考试。当各大旅行社到学校招聘时,我顺利地与中国国际旅行社签了约,实现了我留在北京的愿望。
案例点评
第二学士学位,在层次上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与培养研究生一样,同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途径。为了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84年以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在少数办学历史较久、师资力量较强、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中开始设立第二学士学位班。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补助费标准及其他待遇,与硕士研究生的待遇基本上是一样的。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招生对象,原来主要是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不过现在由于本科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人会选择本科毕业时直接报考第二学士学位,而且大多报考的是另一所高校。像本案中的主人公就属于这种情况。
吕老师提醒
1.双学位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区别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的相同之处:都是选学一个学科门类学士学位专业,再跨学科门类选学另一个学士学位专业。毕业时获得两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学士学位。
双学位与第二学士学位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招生对象不同。双学位的招生对象窄,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对象宽。高校双学位的招生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学生或本校全日制本科学生;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范围,不仅包括全日制本科学生,也可以招收函授、夜大、电大、自考的本科生,不仅招收本校的学生,而且可以招收校外甚至省外的学生,不仅招收在校生,而且可以招收在职人员。
(2)招生年级不同。双学位学生从二年级开始修读;第二学士学位招收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也包括应届毕业生。
(3)招生形式不同。双学位学生都是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来的;第二学士学位学生都是通过招生院校自己出题考试进来的。
(4)审批权限不同。双学位由高校自己制定批准,第二学士学位需要教育部审批。
(5)发证不同。双学位毕业证是在一个毕业证上注上两个专业名称,双学位证是在一个学位证上注上两个学位名称;而第二学士学位是另外发毕业书和学位证书。
(6)毕业待遇规定不同。国家对双学位毕业生没有明确的毕业待遇规定;而国家对第二学士学位毕业生明文规定“获得第二学士学位者,毕业后起点工资与研究生班毕业生工资待遇相同”。
2.学位与学历的区别
学位不等同于学历,获得学位证书而未取得学历证书者仍为原学历。取得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证书的,不一定能够获得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而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却不一定能够获得学士学位证书。
现在经常出现将学位与学历相混淆的现象,如有的人学历为本科毕业,以后通过在职人员学位申请取得了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这时,学历仍为本科,而不能称之为取得“硕士学历”或“博士学历”。
在职研究生如果是国家计划内招生,并且在报名、考试要求及录取办法方面与脱产研究生完全相同的话,那么,毕业时可获得研究生毕业的学历和学位。
真相69进大学后如何转专业
案例播报
我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上是“工业设计”专业。当时填的时候,以为是搞工业区的厂房规划的,一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这个专业和我想的差别太大了!这个专业需要很强的美术功底,可惜我是一个从小就缺乏素质教育的孩子,什么素描、色彩,对我来说,太陌生了!
当时,我就在想,我是不适合读这个专业的,我要转专业(我们学校在入学后的第四个学期,会给达到一定成绩要求的学生一次转专业的机会),转到土木工程(高考志愿中,土木工程是第一志愿,工业设计是第四志愿)。
我还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要努力学习,争取到转专业的机会,转到土木工程去!
九月份入学,先军训了一个月,再上了一个月的课,按照学院惯例,要对我们工业设计的学生进行一次“素描加试”,这种加试是有点“淘汰”成分在里面的,不会给你选择的自由。不是说,你工业设计读不成了,其他专业随你选一个吧!不可能!
那次转专业,工业设计班“踢”出了五个宝贝,我就是其中一个。接下来的事情,那我就料到了。学院要我在我的高考志愿中第五个和第六个志愿里,选一个。
我的高考志愿里,第五志愿是“材料成型与控制”,第六志愿是“旅游管理”,我选了“旅游管理”。至于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也实在是没多少理由。失魂落魄之人,随便选一个吧!都一样!考虑到“材料成型与控制”比较枯燥,还是选个有生命力一点的吧!
两个月的大学生活,我也渐渐明白,要想在第四个学期中转专业,还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未来的事情,有太多的未知数,难道你想转,你要转,就一定能转成吗?
案例点评
随便搜索一下有关大学新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你会发现,无论何种形式的调查报告,都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绝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0%以上的学生产生过转专业的念头。
于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招生宣传时,都不忘加上这么一句:入校后有机会转专业。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校本科生在完成大学一年级课程,进入二年级之前,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可以申请转专业:(1)在某一学科方面确有特长的学生。(2)因为身体健康原因,经学校指定的医疗单位检查证明不能在原专业学习,但尚能在本校其他专业学习者。(3)通过转专业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成材,且参加学校的选拔,选拔合格者。
然而,在各大学申请转专业的学生中,符合上述条件者凤毛麟角,绝大部分学生想转专业的原因,或是出于兴趣,或是出于就业,或是出于跟风。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真正能实现“第二次转身”者很少,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在原来的专业继续学下去。
吕老师提醒
1.为什么会进入不喜欢的专业
(1)实行平行志愿后,好多高校降低了提档比例,由原来的1:1.2降为1:1.1,有些高校甚至打出了“只要服从专业调剂,提档后不退档”的招牌。由此,许多考生为了避免落榜的风险,便违心地填上了“服从专业调剂”。这调剂的后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他们入学后,始终对第一专业志愿念念不忘。
(2)高考时成绩不理想,但又想进个好学校,于是,就选择了该校的冷门专业。
这部分学生在没进大学之前,就已经准备了转专业。
(3)填报志愿时,对专业的概念理解有误,进大学后,才发现所学专业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于是,就下定决心要转专业。
(4)上高中时,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专业志愿时,随意性比较大,进大学后才对自己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于是,就渐渐地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2.不能申请转专业的情况有哪些(1)新生入学未满一年者;(2)二年级及以上者;(3)各类委培、代培生未经委托单位同意转专业者;(4)艺术类、体育类专业;(5)一些稀有专业,如小语种专业等;(6)跨高考录取批次转专业者。
3.申请转专业的限制条件
(1)院系限制。转系要得到双方院系许可,一般转入的院系还会组织测试。另外,不是所有院系都接受转系申请。一般而言,在本系内转专业,或者转入冷门专业要相对容易一些。而一些比较热门的院系,对转入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名额也特别少。除非学生特别优秀,否则想转到这些热门院系,几乎不可能。
(2)名额限制。各高校规定的转专业名额,一般占全年级总人数的5%~20%。
部分院系会设置关卡以避免优秀人才的流失。有些院系为了保证优质生源,规定“只许转入,不许转出”,这使得拥有转专业资格的同学比例更小。
(3)成绩限制。不同高校对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成绩要求不一样,像同济大学要求成绩排名在班级一半以前,而北京邮电大学则要求排名在前10%。这就是说,要想获得转专业的机会,首先得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
4.转专业一定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