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你那颗玻璃水晶的心,你只是想有个妈妈的替身可以给你无条件的爱,让你可以任性,可以释放自己的需求。你可以保持这个孩子的需求,这无可厚非,因为人人都有。
你要做的,仅仅是长大,让这个孩子学会索要,而不是不管不顾地要。小孩子委屈的时候,可以随时喊妈妈过来,即使妈妈再忙他也会又哭又闹让妈妈来安慰他。那是小孩子的任性,你不可以这样做。长大后的你,不仅要自己长大,还要让内心的那个孩子长大。你不是要去除这部分,而是要管理这部分,不是通过任性来索要,而是通过管理来得到。正常与病理的区别,并不是说那些不在亲密关系里索要的人就不渴望成为小孩子,而是他们懂得管理自己这部分的需求。
别人可以给我们很多无条件的爱,给我们很多宽容和宠爱,的确身边也有很多人得到了。我们常常羡慕和妒嫉他们,为什么他们可以遇到一个这么疼惜自己这么好的人,而自己却没有遇到,然后感叹自己命不好或世态炎凉,或觉得别人命好。
如果你想要,你也可以得到。你可以遇到一个对你很好的人,可以给你无条件的爱,可以疼你,宠你,爱你,哄你,宝贝你,任你任性,给你自由,让你安全。只是,你做了什么?你做了什么来拥有这些?一个妈妈可以给到孩子这些,是因为妈妈生下了他,那么你做了什么来让这个“妈妈”给你这些呢?
感情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永远是平衡的,一旦不平衡就无法持续。所谓平衡就是有所进就有所出,有所得就有所失。在这个系统里,如果你希望有一个人可以给你这么多爱,那么你首先要给他这么多的爱。当你给他很多爱的时候,他就会给你很多爱。你接纳一个人,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心疼他,当他失落的时候;你关心他,当他不好的时候;吵架了,你真诚道过歉,服过软。一段时间后,他就会给你同样的关心和爱。你给得多,他给你的将更多。所有无条件的爱都是这么来的。你通过付出和行动,教会他什么叫作爱。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被教会的。问题是,你自己都做不到的时候,你凭什么让他来做?你看到别人拥有一个好的恋人的时候,恰恰你没有看到他们相互付出的时候。
有时候你会委屈,为什么不是他先主动教会你做,为什么要你先主动做教会他?这个很简单,因为他没有你需要得强烈。最想得到的人,必然要最先付出。
感情就是这么个东西,你可以通过付出来得到,但不可以通过索要来得到。当他有爱的时候,可以给你很多。当他匮乏的时候,你不给他填满还继续索要,会发生什么呢?
同理,想要别人对你和颜悦色,懂你的心。你也要做到同样的事情,不对别人发脾气,不使脸色,懂他的心。
当你做不到的时候,你依然可以继续索要,很多人都在这么做,自己做不到的却希望别人给到他。但同时也要承担失败的风险。不能对别人好的人还希望别人对他好,这样常常是会失败的,只有你自己能承担这个失败的风险。不能承担的人会暴怒发脾气,埋怨别人做得不对;会像个孩子一般哭泣,希望得到可怜;会像受了伤一样再把自己封闭一圈。可是,谁来为这个结果负责呢?
06好感会产生爱情,但好感不是爱情
你遇见一个人,
你觉得他很好,
可是,哪里好你并不知道;你对他很有感觉,
可是,那种感觉是什么你也不知道。
于是,你以为那是爱了,
可其实瞬间产生的爱情,
往往多半带有迷恋的成分,
是好感,但未必是爱情。
你会在某个时间,对某个人有好感,于是你开始困惑,那是不是爱情?
你遇到了一个男生或女生,你觉得这个人很好,哪里好你并不知道,但就是感觉很好,于是你很想和他进一步沟通和交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你见到某个人,感觉他像你记忆中很熟悉的一个人,但是又谁都不像,那种感觉曾让你很困惑,你拼命地想却想不起那是谁。
你对某个人很有感觉,那种感觉是什么你不知道,你勇敢地认识了他,于是有了进一步的交往。随着交往程度的加深,你发现你们根本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但你并没想过为什么那时候会对他/她有好感。你们越走越近,你发现很喜欢和他/她在一起,但你们又心知肚明,这不是爱情,只是习惯。
总之,从见到某个人的第一眼起,你就有好感,你就想接近。
当然,鲜有人会把这种好感定义为爱情,但你又很难将这种感觉与爱情划分得一清二楚。如果你想说,所有的爱情都是由这种好感发展来的,那你就不能排除这是“情”之一,更不能否定我说这就是“一见钟情”。
至于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与为什么,那我们就要从“婚恋原型”说起。
“婚恋原型”就是一个人内心中的主观的、原始的异性图像。
这也是你理想中的天使的形象,或许你知道你想要的是个什么人,因为有感觉的人一出现,你就能马上判断出这是你中意的style;但是更多的时候你很难具象地描述他,这个异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偶尔对他有感觉,偶尔对他没感觉,但他一直都存在。能与你结婚的伴侣,或者让你深深挚爱的伴侣,必然是和这个异性形象重合度最高的人。他是你择偶的一个原型。
至于你为什么会在第一次见到某个人时产生好感,也很好理解了。因为这个人必然有某部分特质与你的“婚恋原型”有重合,这个人身上散发的这种特质激活了你原型里的一部分,于是潜意识就把你遇到的这个人当作可择偶的目标之一。
心理学家说,我们所爱上的人,必然是我们异性父母的一个翻版或投射。这句话无不道理。人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与异性的关系当中。其中,对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异性,就是自己的父亲或母亲,对男孩子来说就是母亲,对女孩子来说就是父亲。父亲或母亲是你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在你意识还没有形成之前就在你潜意识里勾勒出了异性的原型,这个原型将陪伴你一生。因此弗洛伊德说,一个人最早的恋爱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母。与“异性别父母”的亲子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内心的异性图像。
所以你的“婚恋原型”,必然是由父亲或母亲的形象所构建,构建的不是形象,而是特质的集合。
这个特质有好的,也有坏的。更或者说,特质本身没有好坏,只是一种存在,只是有的你喜欢,有的你不喜欢。但喜欢与不喜欢是头脑的评判,在潜意识里都会对具有这种特质的人产生认同和好感。
一个生活在父母婚姻关系有严重缺陷的家庭的女孩,如果父亲总是在外面拈花惹草,母亲觉得很受伤,既无法改变,又因为孩子而不能离婚。母亲用自己的眼泪(或者用明确的语言)告诉女儿:你爸爸是个坏男人,他背叛了我们,你以后千万别嫁给这样的花心男人。这个女孩子会怎么看待自己的父亲呢?父亲是一个坏男人。女孩坚定地站在母亲一方,与“不忠”的父亲做斗争,并试图以此来安慰无辜的母亲。这样,原本平衡的“父、母、孩子”的等边三角形平衡关系被打破。女孩的心目中,男人多是花心的。因为父亲是这样的男人,且在她对男人的概念形成之前,男人的形象就这样定型在她的观念里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慢慢长大了,开始了自己的恋爱,但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尽管她拒绝接受任何类似于父亲那样气质的男人,但却戏剧性地总是被这样的男人所吸引。不久,她就和这样的男人结婚了,也许这个时候她并没有发现,自己嫁的这个男子本质上像极了她的父亲,直到有一天,她人到中年,也有了自己的儿女,却吃惊地发现,自己的丈夫也有了外遇。而她和母亲一样,有了一段相似痛苦的婚姻。
女孩的“婚恋原型”里,就是有着这样的形象,即使自己的意识和头脑不接纳,认为不好,但潜意识还是会被这种特质的人所吸引。
当你对某个人产生好感的时候,只在那么一瞬间,你的意识还没来得及反应,你的潜意识已经开始了反应。意识控制的是头脑,潜意识控制的是身体。所以你的头脑还没有思考,你的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开始觉得这个人具有吸引力。
打破这种“原型”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不断地觉察,觉察,觉察,从而将它从潜意识里推到意识上来,自己做一个判断和选择,最后选择真正属于自己的爱情。
所以当你再度对某个人产生好感的时候,不妨去看看,他/她有哪些特质是吸引你的,这些特质哪些是在你父母身上也具备的,慢慢就可以勾勒出自己的“婚恋原型”。
当你开始试着明白这种好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也就无所谓是不是爱情了。你可以拥有这种好感,可能会发现出更多的吸引你的特质而成为爱情;也可能会看到太多的不同而止步于朋友。
无论哪一种结局,都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交往下去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07对的人还没出现,可是你已经想恋爱了
一个人久了,会习惯一个人的状态,会不爱说话不爱向他人倾诉;一个人久了,也会害怕一个人的状态,会渴望被人纵容有人宠爱。
一个人久了,看见他人的幸福,会羡慕,会憧憬,会落寞,会不安。
一个人久了,会渴望爱情,渴望遇见一个想要牵挂的人。
可是爱情,
是你遇到了一个你想去爱的人,然后开始一段恋爱,而不是你想恋爱了,然后去爱一个人。
所以,你不是想要恋爱了,你只是爱上了爱情,爱上了爱情里的浪漫温存。
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在某个日子里,看着门前花落了一地,看着身边情侣牵手走过,骤然发现自己依然了然一身,会有些难过,然后很想恋爱。很想有个人陪着一起笑,一起哭,一起走过门前这条马路,一起分享生活。很想有人可以安慰你,可以关心你,可以哄你开心。很想有个人在身边,哪怕静静地呆着。
一个人呆久了,就会习惯一个人的状态,也会害怕一个人的状态。有时候很孤单,有时候很无助,有时候很烦,有时候很难过。有时候只是想:想谈恋爱了。
于是你笑着说,青春不常在,抓紧谈恋爱。
只是,爱情,似乎浪漫而美丽,却又有些奢侈。你常想着爱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属于你,那漫长的夜晚,只有心跳的声音,无助与孤单,常常搅和得你身心不安,对的人还没有出现,可是你已经想恋爱了。
忘记了这是第几个人跟我说起,想谈恋爱了。
看到朋友们寻觅的心,颇有感触。有的人在签名上更新说,渴望爱情;有的人发表日志,2013年的目标,找个男朋友,找个女朋友。我不禁开始去想,这个世界,怎么了。
城市开始流行一件事叫“想恋爱”,从朋友介绍对象,到出席陌生单身聚会,到参加各种相亲活动,甚至参加《非诚勿扰》。
无不嚷嚷着,该恋爱了。
怎么就想谈恋爱了,我听到了很多答案。有人说,不想一个人过这么多节日了,2月14日的情人节,3月14日的白色情人节,5月20日的网络情人节,七夕节,光棍节,众节云云,每个节都得自己过。有人说,年纪不小了,该恋爱了,持这个说法的人群中居然是不乏20岁左右,甚至刚刚成年的毛头小伙子。或者说,在这个城市一个人生活很累,很想有个人可以疼自己,照顾自己。
当然我知道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他们自己也知道,只是给自己想恋爱了找一个合理化的理由。为什么想恋爱了,他们在内心有着一个不愿随便说起但属于自己的答案。
她说,在刚来北京的那段时间,人生灰暗到了极点,偌大的城市找不到人可以倾诉,看不到尽头,只有冷酷的工作和无尽的黑暗。晚上回到租来的隔断小屋里,没有丝毫归宿感,只觉得自己是随天涯而漂泊。闻着厨房里主卧小两口做饭飘出来的香味,备生惆怅。夜罢,不能寐,满腹心事,只有亮得苍白的台灯一直不愿睡去陪着她,整个屋子寂静得可怕。她说,那段时间,她曾通过各种渠道找男朋友。那是很优秀的一个女孩,名校毕业,身材高挑,美丽动人。当然,只是我觉得她优秀,她说初到北京的半年,感觉哪都不如人家,感觉自己自卑到了极点,不会再有人爱。
他说,每次在地铁里看到一些小情侣搂搂抱抱亲热无比,就不是滋味。那时候很想牵着一个人的手去追赶公车,然后把她抱上去;很想有一个人可以漫步在公园里,看着夕阳西下;很想有个人可以做饭给她吃,然后看她笑着说没吃过这么难吃的饭,很想握着一个人的手一起坐在电影院里的椅子上,递上纸巾。他说,有些厌倦一个人的生活了,显得自己很多余。
有时候,出现了一个还算有好感的人追求自己,但总会觉得彼此并不能走进婚姻殿堂,他成为你生命中另一半还差了点东西。这时候你纠结了,一个人,难免会有孤单寂寞;两个人,勉强恋爱又……爱或不爱,这是一个问题。
可是恋爱这个问题,是在你遇到了一个你爱的人,然后开始一段恋爱,而不是你想开始恋爱了,然后去爱一个人。
在你确定你想恋爱了,却没遇到你爱的人的时候,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爱上了一个叫爱情的东西。
爱上爱情。
你不是想恋爱了,你只是爱上爱情了。爱情是面魔法镜,可以在你的世界里给你变幻出很多美好的东西。当你看着爱情这面镜子的时候,里面呈现了你一直想要的恋爱对象。他可以照顾你,安慰你,给你讲笑话,陪着你,让这个无助的城市滋生出一丝温暖;她可以黏着你,浪漫着你,惊喜着你,柔情着你,让这个孤单的年代有了很多生机。魔法镜给了你这样的想法,让你想恋爱了,想遇到这样一个人。所以你的世界里开始呈现了这个问题:渴望爱情。
其实,你只是爱上了爱情。
你为什么会爱上爱情?当你的世界里出现一些缺失的时候,就会认为爱情可以填补这个缺失,让你快乐些,所以你会爱上这样一个让你快乐的东西。别人都有恩爱对象,自己什么都没有,这是一个缺失。别人都有人安慰有人疼,我也需要,这是一个缺失。别人周末都有约会,我只能泡网吧,这是一个缺失。在本身缺失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强烈的感觉,但是身边富有的人却总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提醒着我们的缺失,于是感觉更加缺失。于是以为,有一个相爱的人可以填补这个缺失。
当你爱上爱情的时候,恰恰是危险的。当一个人开始满足你这些缺失的时候,你就会对他产生好感和依赖,而无法去判断那是不是爱情。那只是爱情的魔法镜变出来的一个人,当他满足你的时候,在那瞬间他是完美的,你不愿意看到他的不好,只是享受着他带来的满足。可是如果真的在一起了而且时间一久,那些被满足的缺失减弱了,他的各种你无法忍受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然后你开始痛苦:分,痛苦;不分,更痛苦。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想恋爱的时候找了一个恋爱对象,却难免出现分道扬镳又痛苦不堪的结局。
真正的爱情,必然不是因为你有缺失而急于找个人来满足,而是两个人内心深深的链结。
现在再来想想,你为什么想恋爱了。
因为好奇,因为无助,因为孤单,还是真的因为年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