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6600000014

第14章 教育的诗性(1)

擦亮自己的烛台。

我曾是一个孩子王,这个世界上好多好多的大道理,我总是无法深人浅出地讲给那些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但在我走进童心世界的好多个春秋,面对那一双双澄澈如水的目光,我总给他们讲这样一个充满深意的故事:有几个小孩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它的光亮。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来,所有的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每个人的烛台都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为上帝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你坚持每天擦亮自己的烛台就可以了。

这个故事对于世故的成年人可能引不起多大触动,但孩子们的眼睛亮晶晶的,他们真的都想做故事中的那个天使,每天擦拭自己的烛台,不让它蒙上灰尘。如果天天这样做,那属于他们的烛台就永远是闪亮闪亮的。

其实,很多大道理都是从一些很浅显的道理中得出来的。许多伟大的事情,都是从小事做起的。给孩子一个美丽、洁净和安全的外围世界,我们首先需要为孩子塑造一颗纯净的心灵,从一些很浅显的小道理入手,从他们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我们的幼儿园是一所新建的很漂亮的幼儿园。可是就在我们刚搬进去不到一年里,楼梯间那洁白的墙面上就粘满了重重叠叠大大小小的脚印——有接送孩子的家长无意间踩上去的,有孩子们有意无意踩上去的。那重重叠叠的脚印印在一幢漂亮的新楼房上,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会感到非常的不舒服。但每个人都很少意识到,那密密匝匝的脚印中间,不定有哪一只或两只脚印就是他自己踩上去的。

孩子们排了长长的队伍,从三楼走到一楼,从楼梯的这一头走到楼梯的那一头。老师指着那印满脚印的墙壁说,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刚搬进我们的幼儿园时,这墙壁是啥样的呀?小朋友们再看看现在,墙壁是啥样的?最后老师又问,这都是谁的脚印呀?

孩子们摸摸脑袋:是爷爷的脚印,奶奶的脚印,爸爸的脚印,妈妈的脚印……唔,还有我们自己的脚印。

老师说’好,小朋友们都知道了,那就告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以后不要把自己的脚印留在我们幼儿园的墙壁上。最重要的,是墙壁上以后再不能新添小朋友们自己的脚印。过一段时间我们就来看看,是不是有哪个小朋友的脚印又偷偷地跑到了墙上……

孩子们的课上完了,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那墙上的脚印中间,不能有小朋友自己的脚印。

回头看看,在这个你我共同生活的家园,要营造一个安全文明温馨的环境,其实需要我们每个人做的可能不是很多,只要我们坚持擦亮自己的烛台,坚守好自己,就巳经够了。

对于孩子,也许我们只需要讲讲那个仅仅因为坚持每天擦亮自己的烛台而成了天使的小孩的故事。而对于成人,可能更需要上一节像我们给孩子们上的那节课:墙上的脚印里,但愿没有我们自己的脚印。世界酸雨,地球变暖,生态失衡等等,都是些很大很大的世界性环境问题。卡莱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们很有启发:“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对于我们这些平常百姓,只要坚持擦亮自己的烛台,只要不随意踩踏我们洁白的墙面,只要不随手扔一张纸屑果皮,只要不随地吐痰……就已经够了。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真的不敢坦言,我们已经做得很好。就在我们这个小小的县城,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熟视无睹之中,还有那么多的现象让我们实在不敢恭维自己的素质:各类墙壁上划满的城市“牛皮癖”;安装了一次又一次却总会被打碎的街灯;摔断了的磁卡电话;踩折了的花园护栏;小便四流的“文化城”门口;满街飘飞的垃圾……无不令人汗颜和痛恨。

不做上帝赐予的那个天使,只需要做自己心灵美容的使者,不需要去奢谈生态平衡世界酸雨,平头百姓只要做到:坚持擦亮自己的烛台,墙上的脚印中没有自己的脚印。这么一个最低标准的要求,适用于孩子。在我们成人的心灵世界还没有被荡涤净化得足够文明之前,这个最低要求同样适用。

那则广告词说:“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就是自己的眼泪。”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这个不幸的预言,才有可能永远得不到应验。

认识孩子

植物学家海德·贝利曾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生命的感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成为了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如何教育好孩子?首先需要认识孩子。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自己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人生中最幸福愉快、最天真烂漫的时期,应该让他们尽情地享受游戏和想象的乐趣。儿童的快乐和幸福是简单易感的,一块不规则的,甚至在我们看来显得简陋的小石子、一节枯枝、一片落叶、一团泥巴都能够让他们乐不可支。我们自己回想起早已逝去的童年时,想起的可能也是上山下河、摘花拔草、捕雀捉蝉、抓石子、玩泥巴、瞒着父母吃屋檐下结成的大冰柱、潜入果园偷摘还没成熟的果子等简单的快乐和单纯的幸128福。我们经常会看到雪地上有几个淘气的小鬼在玩,他们的皮肤都冻紫了,手指头也冻得不那么灵活了。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去暖和暖和,可是他们不去;如果你硬要他们去的话,也许他们觉得你这种强迫的做法比寒冷还难受一百倍。所以,当孩子对着一条小鱼、对着满天星空流露出无限欣喜和遐思时,我们做成人的,千万不要训斥:有什么好看的,赶紧写作业练琴去!

传说中草原上有种紫色的小花,它的花瓣只有到了晚上才打开。这种花有时白天也开放,但必须有非常适宜的条件:温暖的,但不是火辣辣的阳光,尤其是在雨后带有潮气的暖风中更宜开放。这种花的花瓣只开几分钟,在空气中飘散出一种独特的芳香。但只要太阳的光线刚烫着紫色的花瓣,花朵立即会闭上,只有在晚霞温柔的照耀下才会重新开放。儿童敏感丰富的心灵和灵思涌动的头脑正如这种独特的小花,需要我们成人用爱心用智慧去看顾和守护,让儿童从小能够在充满爱意、信任和包容的环境中自由舒展,长大后他也能够以同样的温暖善待自己和他人。我们想要孩子成长为正直的、善良的、独立的、创造的人,就应该营造培育这些品质的环境,不能取消和替代孩子的尝试和选择。

如果我们真正关心孩子的未来和发展,就要先认识孩子,再去思考:什么样的教育适宜于他们。

兔子的疼

过年回到山里老家的时候,老爷爷为他的小孙儿养的兔子兔孙一个铁笼子已经圈不下了。丈夫就在一旁叨叨,宰两只肥兔过年!扛一把大铁锨铲雪的儿子听见了,就在雪地里腾腾跳:不要不要!眼泪也跟着一起下来了。

当着面不成,丈夫就背着干。趁儿子看动画片,丈夫偷偷拎着一只兔子去院外的麦场,偏偏又让邻家的小孩瞅见了,一路跑一路喊,不好了不好了蒋钊哥哥你爸爸要杀兔子了。

土炕上的儿子先是一愣,随后翻滚着下了炕,光着脚丫哭喊着径直朝门外跑去。那一刻,儿子的气势压倒了正拎着兔子耳朵的丈夫:

五岁的儿子,在冰天雪地里光着脚丫,脸色发紫,老半天哭不出声来。

兔子被拯救了。儿子却心神不定,闷闷不乐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天,儿子偎到他爸爸的怀里,挺认真地问,爸爸,你想用刀子割断兔子的脖子吗?小兔会很疼,会疼死的,你知道吗?

丈夫无法回答儿子,每一个想不到兔子会疼的成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一只兔子,我们早已缺乏痛觉。

但一个五岁的孩子知道。

五岁的孩子知道兔子会疼,是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这同样是一个可怜可爱的生命!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几近残酷。可更多的时候,我们却希望自己的孩子怀着一颗爱心。这的确很矛盾。

餐馆门口装载车上“咩咩”叫的小羊,藤着那还冒着热气的羊皮。

儿子说,小羊羔没有妈妈了,小羊羔很伤心很伤心。

我们却没有这样想过,哪怕一次。除了没有给孩子爱心感染相反,在孩子面前,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精神。

公共场所,两个陌生的大人看护着各自的孩子玩。俩小孩玩到一起时玩出了矛盾,一个推倒了另一个。那个被推倒的孩子的家长率先大声训斥对方的孩子,对方的家长也决不可能示弱,两人对骂了几十个回合,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结果不分胜负。两个惹事的孩子早已吓傻了。大人偃旗息鼓的时候也差点记不清到底是为什么彼此动了肝火。最后大人们一致教导自己的孩子:别跟别人家那坏家伙玩,他打你就狠狠地揍他!平心而论,那被推倒的孩子和被训斥的孩子,似乎各自都受了点伤害,大人挺身相助,爱心可鉴。可我们的孩子终归是要到人群中去的,要到人群中长久的平和的生存。我们视野之中臂弯之下的荫蔽、我们眶眦必报的举止,涂在孩子心灵画板上的将会是些什么?

就像我们给孩子兜里装满糖果的时候,很多时候总不忘叮咛一句:糖果不要送给别的孩子!分享快乐,分享成果,分担不幸,合作,与人相处。这些期望,与我们所灌输给孩子的,这之间又有多大差距?

经历苦难,也是生命的必然。我们明明知道满世界是荆棘,一路上是崎岖,可我们还是断然喝住了那努力了好多次才爬上小土埂,才刚捡起一支小竹棍的孩子:别摔着了!别划破手了!

我们总是紧紧牵着孩子的手,护着孩子的额头,让孩子别摔绊着,别磕碰着。我们做了圆圆的桌角铺了绵绵的地毯,可孩子更容易鼻青脸肿;我们为孩子摆放了太多太多的洋娃娃玩具车变形金刚,可孩子就是快乐不起来。

我们杀兔子时,唯一的想法就是,兔子的肉非常肥美,肉味肥美而已。我们却从来都没有想过,兔子也有生命,兔子会疼。

很多时候,我们冷漠、自私、缺乏爱心,却希望孩子热情,能被呵护,能被爱环绕。

当我们自身巳经失去了很多很多,或者我们本身就有很多缺陷和失误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来教育我们的孩子?用什么来成就我们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是理所当然,如果我们还不是绝对的霸权,我们就应该将孩子当作自己的老师,或者与孩子一道学习。也该有很多时候,我们最好还是把孩子当作大自然的儿子,交还给大自然去塑造。

低头看看我们纯真的孩子,当你还会脸红的时候,我们就还有一丝向孩子学习的勇气。

回望生命的来路,如果我们从内心深处曾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已失去或退化了很多,也深深地忏悔过,我们蜕变了很多,我们就还没有失去教育孩子这一资格。其次,我们才敢奢谈教育孩子这个话题。

生命的围困

台湾散文家张晓风曾写过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其中有这样一段:“在阳光下看着刚上学的孩子,想大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道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把他交给马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我努力想念教育当局,多年以后,你将还给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当他开始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

这段心语一直很令我感动,它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想起了在儿子还不到五岁的生活经历中曾经让我心灵震颤和不安的那些情境。还是去年的夏季,一个酷热的中午,不到四岁的儿子被我连哄带吓从酣睡中拉了起来,要送到幼儿园去。体质本来就很差的孩子背着一个不小的书包,里面除了水果蛋糕,还有《语言》《计算》《美工》等等所谓的一套幼儿园教材。睡眼朦胧的孩子,摇摇摆摆从高高的楼梯上往下走,一不小心踩了空在楼梯上一连翻了好几个跟头。当我抱起哭叫中瑟瑟发抖的孩子,一股无可名状的酸楚涌上心头,好孱弱的身子!本该酣睡的孩子,首先不能保证他足够的休息时间,不能保证他的健康,我要这么一个幼小的孩子还去干些什么?还有更尴尬的一幕。茶余饭后,有不多的时候,我会将儿子带到家属院外的巷道里遛达遛达。孩子在硬化了的水泥路旮旯里,用他细嫩的小手拨弄着被路人踩踏起的污物混杂的沙土玩。这种时刻,我便很难将他哄骗回家。无奈,我只好找来易拉罐之类的东西,遮掩一丝所谓的“自尊”,趁路人较少的空档儿,在路边很费事地刨一罐那种污物混杂的沙土,倒在家中的阳台上让儿子玩。我没有更好的办法,即使一个小小的县城,也基本上被钢筋水泥固化了,被楼群包围了。生在城里的儿子三岁半之前几乎成天在家里垒积木、拆装玩具、看动画片,有很少的时候被他的奶奶或抱着、或紧紧拉着到人声嘈杂的街头去看看所谓的“风景”。

所以,我无法忘却儿子第一次在山里的老家看到野兔和蚱蜢时的惊喜,和第一次在真正的土堆上刨玩时的忘情。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更是孩子的天性。可就在孩子的生命之初,我们就无情地剥夺了这些。除了剥夺,我们还加载了许许多多孩子根本无法承载的东西。满怀着喜悦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孩子很少属于他自己,他将属于马路,属于学校,属于许许多多孩子自身所无法控制的人和物。在这许许多多无法控制的人和物中,家长和教师,该是孩子“最权威的统治者”。

可叹的是,身为家长的我们心中始终充满了爱,无法比拟的爱。我们总试图将“最好”的给予孩子,以期从孩子身上得到同样“最好”的回报。最好的物质生活、最好的智力开发、最好的呵护……陪吃、陪玩、陪学——特别是所谓的陪学。夜晚窗灯上映照出的身影,少不了是哪位疲累了一天的鞠躬尽瘁的父亲或者母亲在陪着孩子挑灯夜战;每个寒暑假甚至周末,你都可以看到无数的父母驮着自己的孩子奔赴各种战场:钢琴班、提琴班、舞蹈班、绘画班、数学班、英语班、作文班等等等等。让我们看看这些“最好”带给孩子的将会是些什么:最好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可能是孩子欲望的无限膨胀,以及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无理取闹;最好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可能令孩子因为面对一大堆唐诗宋词、一大堆字卡以及钢琴字画等等的早期家教,而使自由受到限制。逆反心理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从此加重;最好的呵护散来的则可能是孩子生命力的软化和生命锐气的逐渐消逝。在这种“至爱”中,一个个小生命像被制造的产品一样沦落为一种克隆化的存在。在远离自然的高楼大厦之间,在远离生活中本该有的艰难挫折之外,兴趣被无情地剥夺,自由被无限地制约。一个生命的走向被另一个生命的信念所左右,别无选择。一代人为了实现自我人生中的意愿,竟让另一代人去为他坐牢而根本无视这代人的感受。孩子成了养尊处优的金丝雀,成了无法展翅的“笼中鸟”!

同类推荐
  • 普希金诗集

    普希金诗集

    本诗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普希金传略,介绍普希金的生平事迹;第二部分为普希金的抒情诗,共50首;第三部分为童话故事诗,共5首,都是普希金的名作。本诗集译文准确,图文并茂,别具匠心。
  • 草庐漫话

    草庐漫话

    本书写了甲子七月之初,爱子溺水亡命。他用十二岁的稚嫩身躯,在我心上划了一道血泪奔流的新台湾海峡。顿失骨肉的巨大哀伤与痛楚,似一场无法预期的山洪爆发,将我身心吞没。老辈人用“是儿不死”这些老话儿一遍遍为我的心灵的创伤包扎止疼。好不容易,我才从泪眼模糊中回过神来,我清楚,为了雪压双鬓,垂垂暮年的双亲,还有早已木偶般发呆的妻子,自己必须要振作起来。我咬咬牙,把爱儿往昔影像,一股脑压进了深深的记忆底层,决心不再想他。在人生最难熬的一段岁月里,我拼命读书,试图从书籍中寻找我灵魂的寄托与安慰。
  •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湖北当代长篇小说纵横论

    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创作,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旅中最为显目的景观,历史小说的创作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作成就,凸显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历史小说创作的鼎盛时代的到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成为当代作家创作的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书写资源。历史小说作家在创作中所体现出的巨大的艺术审美的创造力,以及历史文本的接受效应和后遗效应等等,都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可多种选择的话语批评空间,和进行多向度审美研究的可能性
  •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1)(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 铁屋中呐喊

    铁屋中呐喊

    这本书不是宽容的,它可能会得罪一些老前辈;这本书也不是成熟的,它通 篇充满了反叛与偏执。然而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教诲吧——“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
热门推荐
  • 一世执念,倾城惑后

    一世执念,倾城惑后

    梦中的一袭红衣,真的很美,冷艳,倔强。她看着地上的雪,脸上是不符年纪的冷静。倾国之姿,惹世人引目。三千墨发挽成高贵而优雅,一双墨眸看起来孤傲而冷清。然而,她是这样的么?一切都是装逼。身为公主,她只需要顽皮和享受就好了,不需要如此。转眼,又变成了一个好奇而倾城的女子。一世重生,惊才艳艳。
  • 利用自然力的福音(科普知识大博览)

    利用自然力的福音(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一路求死

    一路求死

    一双云锦暗纹靴停在眼前,我扯下盖头跪在靴旁,轻声要求:“王爷,请赐我一死。”云锦暗纹靴主人微感诧异:“赐死,为何?”“生无可恋,但死仍有惧。”“那王尚书一家呢?”“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再说,王爷不是嗜杀之人。”云锦暗纹主人奇道:“照你这么说,本王还和尚书联姻作何?”我扯了一下右嘴角:“暴毙的王妃能为王爷带来更多好处。”头上传来一声轻笑:“的确。你想要哪种方式?”我暗舒一口气:“我怕痛。”“好,就如你所愿。”
  • 泄泻门

    泄泻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fboys之只想默默守护你

    tfboys之只想默默守护你

    为了她,他不顾一切。为了她,他付出了很多。为了她,他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可天意弄人,偏偏要他们分开,最后,会是怎样的结局?qq:2196281929。qq群:228734542。
  • 漫天飘渺的雪花

    漫天飘渺的雪花

    10年前,安家小女儿因为调皮捣蛋被送出国,十年后她霸气回归,她的三个姐姐还认识她吗。她又会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呢?
  • 英雄联盟之征战全球

    英雄联盟之征战全球

    一场比赛,改变了主角的整个人生。没有人会注意到,韩国时代的终结,如此之快,如此让人无法想象。
  • 无赖校草:你别迷恋

    无赖校草:你别迷恋

    在蓝樱街当着所有人的眼下吻了某女,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逃避父亲的命令,但这一次过后,某男就越来越迷恋他的吻了,‘你无耻,你流氓’某女大声哄到,‘我还有更加流氓的你要不要试一试?’‘你..........’
  • 酒剑浮沉酿酒宝

    酒剑浮沉酿酒宝

    荡酒炼剑,携剑浮沉。凡朴之身,历经浩劫。九窍之醒,擎天镇地。这一生我本只愿平凡快乐,却无奈世事磨难,无可退却。锈剑被磨出了锋,糙酒被煮了纯,这便炼成了酒剑!
  • 避疫

    避疫

    金朝汴京大疫,柳庄的读书人带领全村抵御疫情,组织青壮、挖沟通淤、置医购药、隔离病源、焚毁尸体……但大疫毁灭了生命,避疫却毁灭了人心。规训与隔离是否应该被施行?人数占优是否便能够执掌暴行?生命的意义究竟在于不惜一切代价的生存,还是在于亲情的守护或伦理的延续?避疫的种种手段,或许在当下被视作文明与科学,但在当时打破了全部的道德与伦常,在原本牢固的以血亲为纽带的社会结构上留下了不可缝补的裂痕。面对生存的压力,血亲相互背叛攻讦,习俗被随意颠覆,律法被肆意践踏,偶像与信仰被粉碎,少数人的生死也可以被多数人定夺……倘若如此,浩劫之后,余留下的也不过是一片荒漠与行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