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长被曝光
银乡长从机关调到农村时间不长,他诚心诚意想按党和群众的要求把工作做好。他非常忙碌地工作着:收农业税、抓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等等。工作中他发现有人依仗女婿在某报社工作而把住宅建在耕地里,这怎么行?为制止乱占耕地歪风,他斩钉截铁一个字拆!”
一天早上,乡上就来了几个记者,银乡长再忙也不敢怠慢记者,赶忙安排接待。记者一来就直奔主题,提出最近乡上抽调老师到农村挨家挨户收费的影响了教学的问题。
银乡长对这事非常清楚,在他来之前,乡上的农业税、计划生育、土地工作都很滞后,工作没做上去,老百姓对乡政府的意见大。为了缓和矛盾,加强沟通,促进各项工作的完成,他与乡上各口的人专门研究,针对农村工作的具体问题,从国家政策、法规角度向群众进行讲解,因乡干部人员不够,就跟乡教育办的同志商量,安排乡里学校的老师在双休日和晚上给予支持。还有一个原因是老师的水平高,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强,对农户的情况和人员都比较熟悉,向农民普及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具有很强的优势。
银乡长认真做了汇报,记者也不吃饭就回了。
第二天,报纸上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教师搞第二职业乡长还大谈好处》的文章。
一时,县上的领导、有关部门都打电话问情况,要求专题汇报,银乡长放下手头的工作,一一进行汇报,并将真实情况汇报给报社领导。
第四天,报上又登出《面对报道乡长还颇有微词》,矛头直指银乡长。老百姓眼中,银乡长成了公众人物,而在领导眼中他成了惹事的人。
事后,有人指点,只要银乡长停止拆除某一院在耕地中建造的民宅就行。这对下决心惩治乱占耕地歪风邪气的银乡长来说真是当头一棒。银乡长豁出去了,继续按政策办!
成心整人,何患无辞。
瘪三劝架
瘪三低着头走路,心里盘算如何发财。
突然,前头传来嘈杂声,抬头一看,原是两个人在吵架拉扯。一听,原来这个穿得破旧的农民工终于找到了欠他工钱多日的包工头。瘪三开始劝架,一味庇护穿得阔气的包工头,净说农民工的不是。
“有话好好说,拉拉扯扯像个啥,文明点!”瘪三一把推开了农民工。
委屈的讨债者一个劲地向瘪三诉说打工者的艰辛、讨欠薪的艰难和包工头的耍赖。
“不就是几千块钱吗,人家能欠你的?等有了马上给你,还不行?”
农民工不甘心,错过这绝好的机会,何时才能找见这个耍赖的包工头,于是继续追讨。
瘪三有点生气,怪这农民工不听话。
“大老板还能欠叫花子的钱,怪事!”
最后说:“还是好好地干活去吧,把衣服穿好点才是硬道理,别在这里与人滋事了!”
围观者都明白,农民工不是闹事者,是包工头在耍赖,瘪三在偏袒有钱人。
俗话说,“见了有钱的把爷叫,见了穷人起绰号。有钱大三辈”。正是瘪三的人生信条。
爹啊,娘啊,当年干嘛不打我
青白石乡有一魏姓小媳妇,俊俏、干练、整洁。她家的亲戚在兰州市某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关照她去该单位当会计,并配一女性老会计培养她。经长期培养教育,终因她文化底子太差不得不离开会计岗位。领导又照顾她当保管,也因没文化而作罢。这就难坏了当领导的亲戚,试探问她搞卫生好不好,她一口回绝,灰溜溜地回家了。
她咽不下这口气,便翻过青白石后山,到什川乡娘家。父母见她一脸恼怒,急问她是不是受了公婆和丈夫的气?
孰料女儿冲他们吼你们把我害得好苦啊!”
“我们?”
“对,谁叫你们没让我学文化?”
父母诧异:“是你贪玩不念才辕学的呀!”
女儿更火:“我那时小,不懂事,你们为什么不打我?强迫我去念书呢?”
父母问清原委完全理解了女儿。面对觉醒了的女儿,父母深悔不已,无言以对。
懦夫摆歪
一天,刘三江在公路上被一个比他弱小得多的刁泼男孩堵截住了。
瘦男孩一副无赖凶狠相,用鸡爪般的手拿出一把木头削的匕首,喝令刘三江把身上的钱统统拿出来。
刘三江乖乖地把几个口袋里的现金掏出来交给对方。
“不,你身上还有,全部拿出来,不然叫你死!”
刘三江吓坏了,抖着膝盖哀告:“实实在在……”
正在此时,警察不知从哪里走来,像老鹰抓鸡娃一般拿住了作案的无赖,作案者怕了,哭求警察叔叔放他一马。
窝囊了半天的刘三江见状,举起老拳,只一击,就打得瘦凶手口鼻流血,几乎昏倒。
刘三江得势了,抱起一块大石头要砸向这个已被手铐铐住的坏人。警察怕了,赶紧一把拦住了刘三江别别别,他由我们处理。”
刘三江火了:“你警察包庇他?坏人为什么不能打?他给你塞了多少钱?”
其实他也懂一点法律,知道把警察骂几句不算犯法,也没什么危险,所以他看围拢来的人越多他就叫骂得越起劲。
刘三江,有着兔子般的胆怯和豺狼般的凶残!
农妇教子
可怜的农村媳妇因娘家贫穷没读过书,是个目不识丁的睁眼瞎。如今孩子巳上学,面对贪玩的孩子,书本对她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你怎么辅导?又怎么监督?真是铁大钳子小——拿不下。
无奈,每天晚饭后,她在当院的葡萄架下放一小桌,令儿子在桌边写作业,她也搬个凳子坐在一旁,专门看着他写。
儿子每做完一部分,就呈给妈妈看。
媳妇哪里看得懂啊,她只好装模作样仔细看后大喝一声:“不对!”
孩子仔细一看,果真有差错,便赶紧改正过来。
待他做完另一部分,又交给她看。
媳妇很认真地“审视”,还是大喝一声:“不对!”
儿子接过作业再三检查后,哀告说:“妈妈,这完全对着哩,你么说不对呢?”
媳妇说我是故意那么说测验测验你的,如果做得正确,那就好!再接着做下一部分吧!”
有时媳妇还会对儿子说你们老师说了,你在学校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说你们同学说了,你一天喜欢和女生说话。”儿子脸红脖子粗地要和母亲论个清楚,这时母亲的声音会越来越小,直到缄口不语。
媳妇深感不识字的苦恼,她诈唬儿子的这一招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
第十一座石桥
“一好不好,一坏三环。”流传在当地的这句民间谚语,是指一个人在社会上给人留的印象而言。好的会说得比实际还好,坏的会说得比真实的还糟。
C庄的K师傅修桥的故事,正好印证了这句民间谚语。
K师傅是一位有名的石匠,打石条、镌碑文、雕石栏杆、加工大理石,技术精湛,是上乘的把式。他年过六旬时,孝顺的子女们便把他留在家里,不让其出门打工。
K师傅精神尚好,体格强健,在家里闲得难受,便在全村的大沟小渠上义务修起了大小不等的十座石桥,以便利乡亲们行走。
同村还有一个W庄主,此人真名叫钱得贵,只因他喜欢穿上新衣服在村里显摆,完全是一副大富翁派头,因此人们管他叫W庄主。
W庄主的为人和K师傅完全不一样,凡与自己无关的事他不肯动一下小指头,对村上的公益事业,他更是“油缸跌倒不扶”。
近来他多次在K师傅为村人修的石桥上走过,触动良心,萌发善意,竟然也在离他家最近的一条沟上修了一座小桥,供自家人行走,也供村人通过。这是该村的第十一座桥。
一天,村委会在村头建碑亭,上写“乡规民约”及本村的好人好事,其中就有“……如我村老K师傅,义务为公众修石桥十一座云云”的句子。
K师傅看后急了,忙找村主任和村民讲明情况,说自己只修了十座,那第十一座是W庄主修的,请你们更正一下,决不可把别人的辛苦记在我的账上。对此,村委会主任和广大村民死活不肯相信,大家死死地认定:自私和养尊处优的W庄主绝对不会做这等事!
这是人们从印象出发啊!
磨盘山民夜谈
磨盘山是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自然条件本来不好,加上人又懒惰,所以周围一些同等条件的村庄发达以后,磨盘山村依然还是冷冷清清的老样子,邻村的人就有些看不起他们。
这些被人们看不起的磨盘山人,从田里回来,就在小破屋里一面围着泥火炉喝茶,一面高谈阔论一一某村的某民营企业家,红得不得了,又盖楼房又是政协委员,可现在呢厂子倒了不是?
谁谁谁烧陶瓷发了大财,结果“树大招风”,儿子不是被人绑架了吗?
林彪不是林副主席嘛,三叉戟栽了不是?
……我们呢,过着这无大利无大害的舒坦日子,多好!
他们就这样在破屋里自鸣得意,还有点自豪地过着日子。
笑话成真
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了高考。
有一对已经结了婚的插队知识青年,双双参加了高考,男的被录取,女的落榜。
男的要走了,女的替丈夫背着东西,送他到火车站。他俩一面等车,一面恋恋不舍地话别。
女的说:你这一走,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头一回你给我来信,可以满满地写三页,时间一久,你只写一句话:你好。
男的笑:我就会变得像你说的这样子!但那深情的眼神表明:我绝不会这样。
女的笑了:再到后来你就不来信也不回家了,是不是?
男的握住了妻子的双手,开玩笑,说:我肯定会这样冷淡你呀!女的继续笑:最后我追到学校,撞见了你和你的女朋友,我们厮打吵闹一场,离婚。
男的抱住了在乡下共患难的娇妻,久久不放。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对小两口以后发生的事竟和火车站上送行时的玩笑,惊人地吻合了。妻子不是预言家,但她的笑话完全残酷地应验了!笑话笑话,你笑什么笑!
这才是:“为人不做官,做官都一般。”环境变,人就变,哪怕你预测到了又会怎么样?
出门十步
冯得璋五十开外,多才多艺:他粗通文墨、会演奏乐器、会演戏、武术也会,还会画画。这类人才在农村是很少见的,当然很吃香,大家有事都请教他。
这一天早上,他出门走了两步,便有小青年问:“得璋叔,镇子上举办的第二届书画展,你看了没有?”
冯得璋没好气地回答:“不行不行,什么书法,完全没有章法,糟糕透了!”
冯得璋又走了两步,一个中年妇女问他:“听说镇子上办少儿音乐学习班,你懂行,你看那办班的人水平怎么样?”
冯得璋心平气和地说:“差不多吧,蛮不错的!”
冯得璋又前进了两步,迎面碰见了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老头说大兄弟,镇子上举办的秦腔新秀清唱你看怎么样?”
冯得璋脖子红了,跳着双脚:“呸!糟蹋行道,跑腔跑调,不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