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洋雅称“半洋石帆”,为平潭旧时十景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位于海坛岛西部海坛海峡中,有二石并峙,一高一低,高者33米,低为17米,桌立于海天之间,如擎天大柱,又如双帆高挂。这是全国罕见的巨大海蚀柱,气势雄奇,堪称一绝。因此,向有“不看石牌洋,枉为平潭岛”之谓。
天造地设的石牌洋奇观,实是大自然给予平潭人的一份厚赠。千百年来,让人观赏、让人惊叹,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游客到过这里,领略过它的风情,沉迷于它的秀色。明季的风雅儒将陈第,是诸多游客中值得提起的一个。
陈第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他既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又是深谙韬略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游踪万里的旅行家,有南方徐霞客的美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陈第已是58岁的人了。这年春季,他约了好友林培之(广东人,官拜御史),同往海坛岛访沈士将军,并结伴舟泛海,观赏名闻遐迩的石牌洋。一日涉足,终生难忘。后来,在他所撰的游记《入粤记略》中用“海中孤岛,上有二石,宛如碑碣,卓立中流,天下奇观”五句话来概括当时的感受。也许从那时起,“天下奇观”就成了石牌洋的美誉,只是不曾将些褒镌刻于石,至今想起犹感遗憾。
除陈第外,尚有何人将“天下奇观”的赞辞赏给石牌洋,就不得而知了。但笔者以为,所有到过石牌洋、见过双帆石的人,都一定会发出同样的赞叹。天公造化,独钟平潭,生为平潭人,能不为之自豪科?
大凡胜景奇观,往往伴有多种奇闻传说或者神话故事。诸如君山胜景,就有闪狮与君山王斗法的的传说;仙井吼涛,就有李铁拐与海龙王争斗的故事;三十六脚湖,也留下铁拐李智斗东海苍龙的神话,等等。石牌洋有两则传说颇具影响力:一是“哑巴皇帝”造反兵败舟沉,其船帆最后化作两块巨石;一是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底,宋端宗赵罡、皇太妃及皇室亲眷在陈宜中、张世杰的护卫下,逃出福州,出闽江南下,“驻跸平潭礁上”(县志载)。因所驻之处,有二石如帆樯,后人思念之,故称双帆石为王母礁。胜景因传说而平添许多神奇色彩,而这娓娓动人的故事,往往成为吸引四方游客的磁石。
显然,传说之类是不足信的。不过,后人往往为了让胜景更著声名,就不免借题发挥,穿凿附会,甚至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所以,“宁信其有,不说其无”,这也许就是诸多名胜古迹多了一份人文价值的缘由了。借“奇观”敷演“奇事”,凭“奇事”夸饰“奇观”,多少胜景因此而扬名,石牌洋也不例外。
不过,令人深感遗憾与不解的是,石牌洋声名久播,但留下的诗词歌赋却少得可怜。也许由于边陬远僻文化欠发达的缘故吧。翻阅1922年出版的《平潭县志》,仅林淑贞所题的三首绝句是属于石牌洋的。可以说,这是自古以来献给石牌洋最令人称道的赞美诗了。滋录如下:
共说前朝帝子舟,双帆偶趁此色留。
料因浊世风波险,一泊于令缆不收。
双帆饱尽古今风,刻石为舟总化工。
十二万年同此渡,渡残日月转西东。
千寻耸拔大江中,树立遥知造化功。
谁谓末流无砥柱,且看障得百川东。
绝句开头的“帝子舟”,可以指哑巴皇帝沉于海中的“石船”,也可说是宋端宗他们南逃时的世艟。今日呈现在作者眼前的已是久泊不动的双帆,何此至此,原因是害怕“浊世风波”的险恶,倒不如锚缆不收,图得恒久的安逸。作者出语警世,感慨良深。第二首笔锋一转,再抒幽情。既为“饱尽古今风“的石帆而感叹,又对”刻石为舟“的造化而称奇。进而想象随着时光流逝,日月渡残,南北走向的双帆也许有朝一日就转向西东了。写到第三首,作者更以反问的语气,为千寻耸拔、造化神功的石帆大唱赞歌。作为末流砥柱、百川巨障,是可顶天立地、傲视一切了。
作者林淑贞女士,平潭县平原乡人,生于清末,出身名门,自幼博学能诗,善画花卉鱼鸟。其夫为玉屿村儒士吴徽瑶。玉屿村面对石牌洋,开窗见景,触目生情,纵然是足不出户的深闺淑女,也禁不住为之魂牵梦萦,为之讴歌赞颂。令人称奇的是,一位深闺才女,却有如此襟抱,思接万里,而落笔生风。三首绝句共八十四个字,十分传神地将雄峙大洋的双帆石捧到读者的眼前。礁石有灵,定然欣慰不已,要笑对闺门才女说志“谢谢”了。